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前景

2024-10-30 00:00:00周文肖玉飞
求是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伟大实践的思想结晶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经济思想贯穿于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落脚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答全球发展失衡难题以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因此,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经济发展的根本道路和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旨归以及经济发展的世界愿景和国际担当,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创造性地解答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世界性难题、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世界性难题和自近代以来世界发展水平与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世界性难题。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质、显著的实践品格和巨大的实践价值,正以真理的思想伟力发挥举旗定向的引领作用,以真理的实践伟力展现出光明绚烂的实践前景。面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征程,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昂首阔步地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断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的美好前景。

一、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立足于现代化新阶段,习近平经济思想首要回答了经济发展的根本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更加系统地谋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时间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线图。习近平经济思想正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和宏伟蓝图,不断破解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世界性难题,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引领和科学指南。

(一)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人类现代化新道路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夙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追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是现代化所特有的东西。它是一种使一个传统社会现代化的手段”①,革命是人类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从前现代通向现代化的路径与手段。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根本转变,彻底实现了从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向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民族复兴道路的伟大奠基,②开启了中国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现代化、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地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关键一步。党的二十大明确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系统描绘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蓝图,全面建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开辟出超越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西方率先开启现代化的序幕,引领人类现代化的浪潮。近代以来,西方主宰世界的历史格局使得非西方国家难以探索非西方化的现代化道路,也没有更多样本可供参考和选择,西方现代化的耀眼光芒遮蔽了人类现代化的其他道路,现代化逐步固化为西方化的单向输入,产生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然而,西方只是现代化的先行者,并非现代化的唯一代表,西方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一种选择,并非人类现代化的标准答案。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人类现代化道路也并不只是锁定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世界各国也并非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西方现代化的脚步。西方现代化不仅难以摆脱自身的黑暗面,洗刷血腥殖民掠夺和残酷殖民统治的罪恶;也难以消除自身的剥削压榨性和发展不公性,西方发达国家以剥削压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国内民众维持自身的发展繁荣、驱动现代化前进。③特别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西方之乱”与稳健前行的“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更加暴露出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弊端和问题,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优势和伟大成就,展现出发展中国家走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宣告各国依据自己国情实际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突破以计划经济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性开拓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新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不仅开创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新动力与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路径,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优越性,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②中国经济的伟大成就,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展现中国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为开拓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制度基石。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的自然属性,激活“资本的文明面”,发挥资本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又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扬弃了资本的社会属性,剥离了资本剥削性的社会制度基础与前提条件,消除了“资本的黑暗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改变调整生产关系,用公有制及其资本形态驾驭传统的资本逻辑,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性超越。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性开辟,意味着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驾驭资本、扬弃资本逻辑与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成果的全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破除了现代化道路的资本主义路径垄断与现代化的西方霸权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扩展了人类现代化版图覆盖的广度、推进了人类现代化变革影响的深度、提升了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做出成功示范、提供成功经验、贡献中国方案、展现光明前景,开拓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西方现代化之外的全新选择,为实现人类现代化与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现代化道路的西方专属神话,实现了对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显著超越,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优势,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全新途径,改写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版图,贡献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宣告了西方现代化霸权的历史终结。⑤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巨大优越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展现出比西方现代化道路更为巨大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口规模巨大、体量巨大的现代化道路。从工业革命至今近250年的现代化进程,目前全世界仅有不到30个国家约10亿人口实现现代化,占据世界人口总数3/4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未能实现现代化,非洲大陆更是长期沦为世界现代化版图的空白。这足以证明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范围有限、速度缓慢、效率不高、质量不优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规模大、速度快、效率高、质量优,面对发展环境的YVjap/WQZXeMj+jJ6rRx2+dgIG7DS1E8J1MhBDCC20I=高度严苛、发展进程的高度压缩与发展任务的高度叠加,以不到西方现代化1/3的时间完成西方二百多年的现代化历程。中国不仅完成了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类历史壮举,而且中国将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只花费一百年时间就实现14亿超大规模人口全面步入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将会一举超越迄今为止所有西方现代化所覆盖的人口总和。中国这个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跨越,也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重大社会变革,将会深刻地改写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版图。中国从一个遭受外国殖民侵略、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家短短几十年时间就一跃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仅最典型地代表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独立以后迈向现代化所面临的客观条件,也是最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统筹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现代化。近代以来,以资本驱动的西方现代文明,为了满足资本无限增值的逻辑,面临着内在固有矛盾与根本缺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存在彼此紧张对立失衡关系,面临着劳动与资本的尖锐对立、人自身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高度分裂、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与冲突,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就建立于人与自然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代价之上,物质文明的极大膨胀与其他领域文明的缺失衰落所形成的失衡状况塑造了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重重危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重物质生活、轻精神世界的物质文明丰富而精神文明衰落的现代化,而是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同步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企图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对立、生态环境恶化的现代化,而是始终坚持天人合一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扬弃资本逻辑与驾驭资本力量,借鉴西方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正逐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只有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最终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只有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社会和平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更不是西方奉行的向外殖民扩张模式、霸权主义强权思维、国强必霸逻辑的现代化道路,而是坚持和平发展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和平崛起的现代化道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走的是武装侵略、殖民统治的暴力道路,西方世界的兴起奉行丛林法则、霸权逻辑与强权思维,难以摆脱新老必战、大国必争、强国必斗的和平陷阱。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和平、和睦、和谐理念基因,坚决摒弃丛林法则、霸权主义与强权思维,积极建构新型大国关系,跨越西方历史长久难以摆脱的“修昔底德陷阱”,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与世界和谐发展。中国的崛起复兴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不仅自身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也积极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机遇、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望从根本上扭转“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的世界发展不公格局,①中国的崛起复兴既使中国自身保持和平稳定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也推动世界发展繁荣、增进世界人民福祉。

(三)不断破解政府与市场的世界性难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突破了以斯大林模式所代表的传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也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充分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高效运转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绝对排斥的狭隘认识,破除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捆绑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无法兼容、只有西方市场经济等于真正市场经济的认识误区。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认识的基础上,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深化市场作用的定位和把握市场作用的规律,明晰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边界,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问题等做出系列阐述和重要论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新的时代内涵,鲜明体现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造和深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理论贡献。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关系。三个世纪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始终无法走出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彼此对立且此消彼长的窠臼关系,从而陷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左右摇摆不定的钟摆困境,始终难以突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狭隘瓶颈和对立“沼泽”。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向世界卖力推销以新自由主义为内核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以拉丁美洲所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和复制,实行彻底私有化、完全市场化和绝对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结果不仅没有实现西方国家所允诺的繁荣富裕的现代化愿景,反而陷入经济增长停滞、贫富差距悬殊、社会撕裂严重的发展困境,甚至部分国家经济主权受到严重动摇、民族发展根基遭到严重侵蚀、经济社会发展大幅倒退。几乎所有效仿西方新自由主义改革、复制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都纷纷遭遇经济发展的陷阱和现代化发展的困境。我们党通过长期艰辛实践探索和与时俱进创造创新,成功摆脱僵化思维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制约,勇于善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独立自主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地提出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习近平经济思想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创造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论断,不仅以巨大的实践智慧创造性地处理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还以巨大的理论智慧创造性地解答人类社会政府与市场的经济学世界性难题。这不仅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到达新高度,也标志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新高度。

不断破解政府与市场的世界性难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各环节、f8e711f381df26683d7d8a68b7864233e7d64a58c9c22ec267e6e5659b35c3f4各层面、各领域的系统推进和现代化各产业、各环节、各体制机制的协调推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都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继续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①面对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②。

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追求和最终目的,为更有效破解效率与公平的世界性难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鲜明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实际、独具中5355928a4349dcec809aa9c78231a879d754130e31280d883d3e6e665ebfd66c国特色的原创现代化阶段性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必由之路。“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①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探索适合自身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创造,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创造的人间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阶段性奋斗目标的赓续,面对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②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迈入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形态。共同富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高度发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发达生产力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成果,全体社会成员集体共享五大文明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全面进步的美好社会形态。共同富裕美好社会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朝向更高层次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迈入更高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量变产生质变飞跃的社会形态。从低层次共同富裕迈向高层次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局部共同富裕到整体共同富裕的扩展历程,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不断推动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公平与效率达到新的平衡,形成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有机统一的富裕图景。

(二)共同富裕有效破解效率与公平的世界性难题

资本积累与贫穷积累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也制造了庞大的贫困陷阱,西方现代化一边制造着少数资产阶级和统治精英的富裕,另一边却在制造着绝大多数民众的贫困,因此,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是资本累积与贫困累积并行的历史。几乎所有主要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呈现高度的财富分化现象,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始终贯穿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面对巨大的财富分配不公现象,西方国家建立了依靠工人阶级与广大民众为主体征收高额税负为支撑的高福利体系。这一所谓高福利体系不仅引发生产积极性下降拖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减速更加依赖高福利的恶性循环,而且日益成为抑制巨大社会不公、缓解尖锐阶级矛盾的主要手段。面对国家财政赤字的快速膨胀、经济增长减速和人口老龄化等多重难题,西方福利社会模式已经掉入进退两难的“福利陷阱”,愈加不可持续、难以为继。近年来西欧社会严重的债务危机正是西方高福利陷阱的缩影。因此,西方福利国家的解决方案只是治标不治本的药方,看似美好的高福利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与根本缺陷,甚至正逐步走向自身的反面。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五位一体”的全面富裕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既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代化道路,也超越了西方“寅吃卯粮”、债台高筑的福利社会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由资本逻辑驱动、被资本力量主导的现代化,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会产生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两极分化的严重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绝不允许出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贫富天壤之别的极端不公现象。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中华大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14亿多中国人民一个也不能少。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体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开创高层次共同富裕新境界,迈向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幸福之路。共同富裕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跃升,是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方方面面的追求。西方现代化难以避免地陷入虚幻的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与物质中心主义,西方福利社会也过分注重单纯的物质保障而忽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引导与进步,遮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与制度保障。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还是涵盖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富裕。共同富裕也是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富裕,是依靠个体自身努力、各方相互帮助、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富裕图景。①

共同富裕有效破解效率与公平的世界性难题,前所未有地实现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等富裕、同步富裕,也不是均贫富、劫富济贫,而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国家贫困差距悬殊的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政党为了赢得选举胜利,以脱离发展实际的福利制度换取民众支持,是“寅吃卯粮”、不顾长远的短视做法。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彻底消除了剥削压迫的制度基础,奠定了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根基,包含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与经济体制在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蕴含着解放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双重维度,可以有效解决发展与共享难题、真正破解效率与公平矛盾,为世界贡献破解效率与公平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我国共同富裕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立足基本面国情,发挥制度优势,不吊高胃口,不行“过头事”,坚持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实现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的辩证统一,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西方福利社会的“福利陷阱”,更能充分发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独特制度优势。

(三)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领导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独特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正是坚守共同富裕初心使命、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目标的艰难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的中国胜利,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无与伦比的政党领导力。面对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新征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推动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实质性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独特制度优势。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资本主义体系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都无法有效解决效率与公平难题,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天然地缺乏实质解决公平问题的动力与机制,贫困积累是资本主义的内在动力机制与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注定无法实现全体民众的富裕与消除不平等;以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水平,也无法从根本上破解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真正破解效率与公平的世界性难题,人类社会始终徘徊于效率与公平的恶性循环怪圈。①改革开放以来,依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我国逐步形成了适应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解放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统一,是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创造经济发展的高效率与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蛋糕”,创造满足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两极分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共同富裕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公平与社会正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分配制度的按劳分配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奠定了避免社会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要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不断改革完善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机制,更加注重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②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独特道路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贫富悬殊的现代化道路,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康庄大道。私有制是一切剥削压迫的根源,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消除经济政治剥削压迫、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彻底消除存在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中国人民解决了困扰千年的温饱问题,实现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已经前所未有地成功实现14亿人口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奇迹,这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成就。从低层次共同富裕到高层次共同富裕,从局部富裕到整体富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历史任务。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是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更加实质性进展、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无可比拟的独特道路优势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最坚强保障。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未来的幸福图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实现。

三、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发展赤字持续扩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全球治理失效、世界治理赤字严重,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人类面临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世界发展水平失衡呈现加剧趋势,世界和平发展前景阴霾重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更需要中国。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理念和伟大构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通过“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提供发展机遇和共享发展成果,致力于以自身发展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推动各国共同走向现代化,贡献世界繁荣发展的中国机遇和中国力量,展现出经济发展的世界愿景和中国担当。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加速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着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这是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变局。①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启轰轰烈烈的全球化进程以来,全球化已经历经五个世纪三大阶段的演进。迄今为止,由资本逻辑驱动、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是一个不平衡加剧、不平等累积的历史进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前所未有地实现资本的全球范围自由流动与资本时空修复机制的全球循环,金融资本比资本主义任何时期都更要积聚和集中,②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形态。③西方发达国家占有了全球化的主要果实,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风险承受者,全球化持续强化自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发展差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既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金融化的必然恶果,也是全球化进程自身的调整与重构。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陷入过度金融化与资本过度积累的困境,经济增长乏力、阶级矛盾尖锐、社会撕裂严重、民粹浪潮涌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危机重重;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经济重心东移趋势日益显著,世界经济版图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态势,大国竞争博弈更趋激烈。

既有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模式制造强化了全球发展严重失衡,无力解决由此引发的此起彼伏的逆全球化思潮,全球经济面临走向封闭保守的威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形成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结构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仅无法有效解决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治理问题,反而继续维持旧有的不公秩序以维护发达国家集团联盟的既得利益,威胁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与阻碍全球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孕育,处于爆发前夜。人类社会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奏,新工业革命将会实现生产力的巨大跃迁,从而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极大地改变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力量对比。面对原有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模式失灵、既有的全球治理结构失能、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失效与新科技革命的勃然兴起,当今人类社会正处于十字路口,世界面临关键抉择。面对全球治理困境、全球化逆流与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变革,世界将要走向何方?人类社会将会去向何处?人类社会处于合作与对抗、开放与保守、互利共赢与零和博弈的历史当口。激荡的世界呼唤中国方案,变革中的人类社会期待强大的中国力量,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盼望中国智慧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和伟大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变革原有全球化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新开端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破解全球治理难题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中国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高度探索人类更好社会制度、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繁荣的中国智慧。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举世罕见的沉重苦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无数中华儿女忍辱负重、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进行了18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华民族在绝境中迎来新的生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恢宏的史诗,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①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奉献世界的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世界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世界愿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共同发展,中国梦与世界梦同频共振、共赢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保持中国和平安定,而且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不仅实现自身发展进步崛起,而且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繁荣;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惠及世界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发展自身,还造福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望从根本上扭转现代化进程中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的发展格局,②彻底性地改变自近代以来东方从属于西方、全球发展严重失衡的世界格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正是在于中国开辟了将本国和世界从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解放出来的全新道路,③创造了中西“大分流”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扭转了中西“大分流”以后东亚社会与西方世界的发展差距,推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赤字、弥合发展鸿沟,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趋于相对平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当代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的发展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是中国的发展引领世界新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中国力量,坚持选择走符合自身实际道路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促进人类文明多元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坚持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绿色发展美丽世界贡献中国理念。中国共产党不仅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在携手世界各国一道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为探索人类更好的社会制度而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呈现为拥抱光明未来的人类社会美好图景。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力量勇担当。面对世界经济走向封闭保守的风险,中国一方面积极抵御逆全球化潮流,抵挡全球化逆风与“回头浪”,把握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维护多边主义,坚定不移地全面扩大开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另一方面积极作为、勇于担当,积极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共赢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早已证明:世界经济开放包容则繁荣兴盛,封闭保守则停滞衰退,开放是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是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中国方案,既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战略,也是我国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以互联互通为关键、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本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④从美好愿景一路落地生根,“一带一路”已在沿线国家开花结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造福沿途各国人民,正成为中国为世界提供发展机遇、增添发展动力、共享发展成果的开放繁荣之路。

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冷战格局解体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治理体系,全球治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制度不公与制度缺陷,全球治理能力难以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重大问题。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引领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创新发展。中国倡导全球治理体系应由各国平等参与、共商共建共享,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治理,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制化,反映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中国致力于改革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奉行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行径与以邻为壑、赢者通吃做派,不仅难以适应世界格局新变化与体现国际公正正义,更严重阻碍世界经济政治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倡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平等化、民主化、公正化,以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动国际法则与国际秩序的共同协商、合作共建、共同分享。中国正以坚实有力的实际行动,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与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