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中看不见的“危险分子”:不溶性微粒

2024-10-30 00:00:00张填邹庆任敏
健康之家 2024年12期

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干预手段,通常在特定情况下用于迅速输送药物或液体到体内,帮助临床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然而,在输液产生到注入人体的过程中需要多种环节,包括输液生产、运输储存、用药配伍、注入人体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引入不溶性微粒的风险。因此,如何减少输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成为输液安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多角度阐述不溶性微粒,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什么是不溶性微粒

不溶性微粒一般指注射液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输液中常见的不溶性微粒有玻璃屑、橡胶颗粒、塑料微粒及药物结晶等,这些颗粒经过注射进入人体会引发诸多问题。2015版《中国药典》对输液微粒的限度作了明确的规定,静脉输液装量为

100 mL或100 mL以上,≥10 μm的微粒数不得超过25粒,≥25 μm的微粒数不得超过3粒。

不溶性微粒来自哪里

(1)尘埃微粒:药品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受到微粒污染的影响,这些不溶性微粒可能来源于包装材料本身、生产环境中的尘埃。

(2)棉纤维:棉纤维的结构一般包括大分子结构、超分子结构和形态结构,前两者合称微观结构。在药品生产、配液环境中以及棉签给瓶口消毒时均会产生棉纤维微粒,随后可能进入药液中,成为不溶性微粒的一部分。

(3)玻璃安瓿的微粒:玻璃安瓿的微粒是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微粒虽然在安瓿使用前经过了清洗步骤,但仍不可避免地有部分残留。在掰开安瓿抽取药液的过程中,可能会将微粒残留掉入药液中,从而形成不溶性微粒。

(4)塑料微粒:受到输液器、溶液瓶橡胶塞不洁净等因素影响,都可能导致输液中混入塑料微粒。

(5)药物沉淀物:药物不相容性是药物之间和/或与载液在通过同一静脉通道静脉注射期间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反应,可导致沉淀物形成,造成输液颗粒污染。

(6)碳颗粒: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操作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微粒,碳颗粒是其中之一。2AluxBbNVYM8Xz490DPZ18XJS5nFeQjV3WhFTJG2tiQ=

(7)橡胶颗:输液操作不当会引入橡胶颗粒,如护理人员在掰开安瓿瓶,使用注射器或输液器穿刺瓶塞、旋转三通接头时,可能会产生橡胶颗粒。‌

不溶性微粒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1)感染:微粒可以直接被输送到体内,绕过体表的自然防御屏障,提供一个微生物增殖的平台,从而引发严重的感染。

(2)过敏反应:当微粒被注入血液时,可以触发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皮疹,甚至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3)器官损伤: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以阻塞细小的血管,阻碍血流,影响到血液供应,尤其是在微细的毛细血管中,可能导致器官损伤。

(4)肉芽肿:输注含有不溶性微粒的溶液,可能在血管内壁或组织中形成肉芽肿。这是身体对异物的一种防御反应,可能导致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5)静脉炎:不溶性微粒可刺激损伤血管内壁,使血管壁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的粘附,导致静脉炎的产生。

(6)组织栓塞坏死:输液剂中不溶性微粒输注入体内后,由于不能被人体代谢,较大的微粒或微粒集合体可造成局部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组织缺氧,导致局部组织栓塞坏死。

(7)输液反应:输液时,经常会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呼吸困难等输液反应。既往出现这些现象时,往往是从内毒素、输液器污染等方面进行检查。随着临床对输液微粒的深入研究发现,大量微粒进入人体以后也可引起输液反应。

预防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措施

(1)规范输液生产行为:在输液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生产环境的清洁度,以及生产工艺的开发,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

(2)规范输液储存和运输行为:输液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包装和封装措施,避免不溶性微粒的引入。同时,运输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储存条件的调控(如温度、湿度)也需要严格控制,以减少不溶性微粒的产生。‌

(3)合理应用标准物质:标准物质可用于质量控制,确保药品、输液器具等医疗用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通过使用标准物质,可以定期对医疗用品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医疗安全。

(4)规范医疗行为:为了减少不溶性微粒的风险,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例如,我国药典中规定了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和数量标准。故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5)正确切割玻璃安瓿:对安瓿的正确锯割与消毒是关键,应避免用物品敲开安瓿颈口,并使用75%乙醇消毒安瓿颈部及切割处。

(6)合理配置药物:在输液配药过程中,首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过敏史、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情况选用合适的输液药物。其次,根据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适应证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再次,根据医院规定药物搭配原则、药物稳定性、药物溶解性进行药物配伍,确保药物的安全性。从次,输液配伍过程中确保药物的质量,严禁使用过期药物。最后,配伍完成后对输液袋和管路进行检查,确保输液无污染,及时剂量患者输液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配制时间等,以便查阅和检测可能潜在的不溶性微粒风险。

(7)适当采用新型溶药器:采用新型溶药器等适当的设备可以减少静脉药物配置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这些设备的设计旨在降低微粒的产生和通过特定的方法帮助过滤掉微粒。

(8)合理选择输液配制针头:合理选择输液配制针头‌是预防不溶性微粒的有效措施之一。尽量用口径较小的注药针头加药,如选用1.2 mm×

30 mm;色标选用粉红色的注药器或直接选用侧孔注药器。

(9)减少瓶塞穿刺次数:加药时,医务人员有意识克服注药的次数可减少胶塞微粒的产生和脱落、带入,或用套管过滤型注射器配制溶液,能够避免加药时针头反复穿刺瓶塞的次数。‌‌

(10)改善调配环境:在国外,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在洁净的环境下进行,对洁净环境、配液规范和质量控制都有严格规定。而在我国,基本在一般配液室,甚至直接在病房、输液室进行调配,这些场所是开放的非洁净区。因此,改善调配环境,提高洁净度,是减少不溶性微粒的重要措施。‌

(11)不溶性微粒检测:不溶性微粒检测主要采用光阻法、称重法、显微镜法等方法。其中,光阻法具有操作简便、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检测中。建议对于容量超过100 mL以上的注射液都应进行不溶性微粒的检测,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