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虽面临现实困境,但在各根据地政治团结、经济恢复和党组织力量提升等积极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步入正轨,并涌现出兴办多样化群众组织、发展现代化宣传媒介、建设普惠性文化事业等多种表现形式,实现了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实践认识和指导思想的不断成熟与提高。研究这一时期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借鉴。
一、延安时期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延安时期,党面临着局势动荡、经济凋敝及党组织数量锐减的艰难困境。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展开文化侵略,妄图以奴性教育麻痹群众。为应对文化侵略,我国文化领域展现出史无前例的团结,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大量左翼人士和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工作,为党的文化事业在夹缝中发展创造了机会,构成了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因素。
长期以来,乡村普遍存在文化发展程度低、文化资源供需失衡等问题,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封建落后思想泛滥,精神上的落后与物质上的贫瘠一并压制了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彻底改变乡村封闭落后的文化环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焕发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构成了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时代需求。
同时,党采取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等有助于生产发展的举措,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领导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显著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显著提高,党员从1937年的4万余人发展到1945年的121万余人,几乎所有乡村都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党自身力量的发展壮大,不仅是组织建设的重要成果,也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赋予了强大动力。
二、延安时期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表现
纵观整个延安时期,党在领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鲜明品格。
(一)深入乡村,团结群众,兴办多样化群众组织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延安时期的初始阶段,中共中央便要求“共产党在任何时候,决不放弃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与教育群众的完全自由”。在《关于动员领导群众的指示》中,党中央明确指出,八路军及各地方党部应独立自主地动员与领导群众。1938年,为统一群众组织、发掘群众力量,刘少奇提出应当广泛开展群众运动,一切从事农业劳动的人都可以加入农民协会,乡下工人、小学教员及学生必须加入农民协会。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至次年,绝大多数群众都已经加入了群众组织,全体农民都加入了农民协会,为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将文化建设工作与群众组织相结合,是党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乡村妇女组织的发展便有效促进了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升。1940年晋察冀乡村的妇女组织举办的识字班共招收妇女4千余人,河北中部有半数以上的乡村组织起了妇女识字班,每村平均能组织50至60个妇女参加教育活动。194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进一步规范了党的工作作风,保证了党的言语统一、步调一致,提升了乡村群众组织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至1944年,毛泽东指出:“解放区已有人民的新文化,但是还有广大的封建遗迹……我们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常常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困难些。”因此必须加强乡村群众组织中的文化宣传,以“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改造群众中的旧知识分子、旧艺人和旧医生,从而达成团结和发展的目的。总之,深入群众、兴办多样化的群众组织,是这一时期党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为党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组织形式。
(二)关注传媒,注重规范,发展现代化宣传媒介
宣传工作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39年,为推动党的宣传媒介成长壮大,中央书记处指出,“从中央局起一直到省委区党委,以至比较带有独立性的地委中心县委止,均应出版地方报纸”“应设法经过自己的同志与同情者,以很大的坚持性,争取对于某种公开刊物与出版发行机关的影响”等。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党的宣传媒介现代化、规范化、成熟化。同年,中共中央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正式创刊,毛泽东在其发刊词中指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的著名论断。
在乡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党的传媒事业迅速发展。至1939年底,陕甘宁边区政府已有专职通讯站22个以及剧团、党校等组织若干。次年,根据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的需要,党中央进一步指出,“我各地党部与军队政治部应对全部宣传事业、教育事业与出版事业作有组织的计划与推行”“每一较大的根据地上应开办一个完全的印刷厂”“要注意组织报纸刊物书籍的发行工作”。同时,对文化建设的规范制度被提上日程,1940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在《关于提高党的宣传工作的质量问题》中指出,党对整个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抓得不紧,工作不深入,因此要求“党的宣传部门,必须抓紧整个宣传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全盘领导”“宣传教育工作应深入到乡村中去”等。经过各地方党委的统筹推动,文化建设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发展,显著提升了文化宣传的通达度,为建设全国性大党提供了文化基础,亦为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三)重视教育,发展文艺,建设普惠性文化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和文艺事业,不仅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也是在文化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必由之路。在各级党组织的集中统筹下,乡村教育体系逐渐健全,受教育群众规模稳步提升。在基础教育方面,1937年春季,陕甘宁边区共有小学320所,学生约5千人,至次年秋季,已有小学773所,学生1.6万余人,学校和学生数量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在中等教育方面,1937年鲁迅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达180余名,为乡村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在高等教育方面,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马克思列宁学院、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等干部学校;在社会教育方面,共设置夜校208个,学生近2千人,半日制学校61所,学生近1千人,在乡村各地区普遍设立了俱乐部和救亡运动教育室。
在文艺领域,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提出:“艺术上的政治独立性仍是必要的,艺术上的政治立场是不能放弃的,我们这个艺术学院便是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的。”1943年,中央文件指出文艺工作者下乡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以前还未解决的问题,文艺工作者与实际结合,文艺与工农兵结合这两个大问题”。同年,中宣部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中指出,“革命文艺与革命文艺家的产生,对于根据地人民事业是有重要意义的”,文艺工作应以戏剧工作与新闻通讯工作为中心,“培养工农通讯员,帮助鼓励工农与工农干部练习写作,使成为一种群众运动”。这一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文艺等文化事业得到充足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并为乡村群众充分享有文化成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延安时期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特点
得益于各根据地稳定的环境,党在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实现了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及指导思想的进一步成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乡村文化建设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在经济稳定、社会团结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得以对文化建设进行更多前瞻性探索,使党对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首先,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产生了积极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党加强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党在开展对农民、妇女等不同受众的实践活动,以及发展教育、新闻出版、文艺等文化事业的过程中,通过对现实经验的再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对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掌握,带动了党对文化建设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结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实践中,党形成了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在文化领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日后建立全国政权、建设全国性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
(二)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延安时期,党员队伍深入乡村贴近乡土,文化建设实践广泛展开,纠正了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倾向。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党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不仅发展了各式各样的教育组织、文化组织,还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对文艺工作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创办了报纸、刊物等新闻机构。党在尊重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文化建设的实践工作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并以客观规律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文化建设实践工作的提升不仅是党的理论创新带来的结果,也是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出色范例。
(三)乡村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进一步成熟
延安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时秉持群众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坚持根据客观具体条件和具体目标进行文化建设活动,如在教育领域,不仅建设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及相应等级的学校和全日制教育机构,还根据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设置了半日制学校等非全日制教育形式,为不脱产的成人设立了识字小组等成人教育组织,对教育思想进行了发展完善。根据具体情况,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亦进行了适当调整,如针对富农、中农群体进行文化宣传时着重强调民族团结和支持抗战,针对贫农和工人群体则偏向于发动群众组织和群众运动等,使党的统战思想更加成熟。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日趋完善,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理论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M].西安:西安新华印刷厂,1994.
(作者系浙江开放大学平湖学院文史教研组大学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