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何以影响时代青年

2024-10-30 00:00:00王欢
党史文苑 2024年10期

革命作家蒋光慈作为革命文学的“开路先锋”,创作的《少年漂泊者》等作品鼓励了许多少年走上革命道路。进入21世纪以后,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却面临失去市场、失去青年读者的尴尬处境。以对蒋光慈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的分析为例,革命文学在革命年代产生空前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其以青年的激情和勇气回应时代之问,其时代性的语言表达适合青年读者接受以及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满足青年的精神需求。革命文学对时代青年的影响启示当下的主旋律文学创作要坚持观照现实,围绕青年关心的问题进行文学创作;坚持与时俱进,结合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创新表达方式以及坚持正能量导向,发挥文学的引领作用。

一、《少年漂泊者》对当时革命青年的深刻影响

(一)基本内容和当时的传播情况

《少年漂泊者》以书信自述的方式描写了一个16岁的皖西少年汪中,因父母被地主迫害致死而被迫四处流浪,从事各种社会中下层工作,历经各种磨难,最终革命意识觉醒,考入黄埔军校后在东征中壮烈牺牲的故事。它既是蒋光慈的第一部中篇文学作品,又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开山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小说自1926年发表后七年间在上海再版15次,并经由当时的文化中心上海流布全国,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文学作品之一,让无数青年深受影响而走上革命之路。

(二)文学特点简析

首先,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完成于1925年底的这部作品,主要展示的就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5年10月的黄埔学生军东征这段时间的社会剧变,在当时的传播条件下,可谓时效性极强。其次,小说的行文平直浅白。这部作品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口语化和生活化,没有不必要的修饰,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文字风格。这种行文风格既符合主人公汪中的文化水平,又符合作者的口述书信文体,便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青年阅读和理解。最后,小说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汪中虽然一生漂泊,却在年轻时早早邂逅了自己一生的爱人,尽管最后没能在一起,但他深深感受了爱情的滋味。革命的浪漫主义不是俗套的才子佳人或封建社会的封妻荫子,而是将对爱情的刻骨铭心转化为对腐朽制度的刻骨仇恨,进而爆发出革命的伟力。

(三)被影响的一代革命青年

蒋光慈的读者遍及海内外,也影响了一代青年,他的读者中既成长起了后继的文学家,更走出了许多革命家。大批文学青年如陈荒煤、碧野和公木等,被它打动而矢志献身文学事业。

在第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不少人曾回忆过《少年漂泊者》对自己的影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蒋光慈出生地六安考察时,曾专门回忆过他从父亲处听到的故事。在《习仲勋传》中提到:“习仲勋读着读着,完全同书中主人公的命运融在了一起……他反复读完这部小说,坚定了他外出干革命的决心。”

二、革命文学对时代青年影响的原因探究

以《少年漂泊者》为代表的一类革命小说在当时能产生空前的影响不是偶然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因为革命文学以时代性的语言、描写时代性的内容、张扬了时代性的精神。

(一)以青年的激情和勇气回应时代之问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时代青年们打破了个人的思想禁锢,把他们从封建文化中解脱出来,个性得以张扬、激情得以释放,但没有解决个人命运如何与时代要求同频共振的问题。解放了的青年们举目四顾,看到的是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个人与国家都需要寻找一条出路,“中国现在社会的背景是什么?从表面上看,大可以用‘痛苦’两个字来包括。再揭开表面去看,觉得‘混乱’与‘烦闷’也大概可以包括了现今社会之内生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蒋光慈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作家们将青年人独有的激情、个人对时代的切身体会与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以昂扬的姿态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其中当然有作家自身感受力敏锐的特质,“因为他的感受性敏锐,所以一个社会临到快要变革的时候,在别种气质的人尚未十分感受到压迫阶级的凌虐,而他已感受到了十二分,经他一呼唤出来,那别种气质的人也就不能不继起响应了。”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青年知识分子受到时代感召而不得不奋起而作,“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二)时代性的语言表达适合青年读者接受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即思想,福柯也表达过话语即权力的思想,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文如其人的观点,形式表达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思想内容本身。蒋光慈身处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代,当时的中国阶级严重分化,一方面上海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汇聚了大量的学者和批评家,典雅严谨的写作方式显然更容易取悦于这些精英阶层,取得小范围的认可;另一方面全国的普遍情况是人均受教育水平低下,大量青年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只有浅白平易的文字才能降低他们的接受难度,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小说即使讲到革命思想时,也没有故作高深地将革命理论写进来,而只是借汪中之口表明自己的觉醒,“倘若我能拿着枪将敌人打死几个,将人类中的蟊贼多铲除几个,倒也了却我平生的愿望”。这种表达上的克制,体现出蒋光慈在写作时的长远目光,即革命文学作品的目的,不是获得个人的荣誉或小圈子的认可,而是充分传播革命思想。

(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满足青年的精神需求

人性是复杂的,革命的激情是青年人所共有的,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也是青年人所共有的,而蒋光慈开创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正迎合了青年人的这两种精神需求,是一种对革命的浪漫主义想象。这体现出蒋光慈作为青年作家,对青年人性的观察和尊重,“‘革命’和‘爱情’这四个字,概括起来讲,无非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它至少启发了青年,倘使你要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爱情,你都得革命”。

在《少年漂泊者》中爱情是因、革命是果,是爱人的死让汪中意识到苦难的根源是社会的恶,解脱苦难的办法是“在公道的战场上做一个武士,在与黑暗奋斗的场合中做一位好汉”。这种才子佳人式的写作,既迎合了一般民众的文学口味,又宣传了革命内容,其进步性是相当明显的。

三、对当下主旋律文学创作的启示

(一)坚持观照现实,围绕青年关心的问题进行文学创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永恒存在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中并非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青年人踏入社会,面临多种多样的现实压力,今天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对于这些现实问题缺乏辩证的态度,对于涉及社会负面问题的敏感性内容往往采取回避的方式,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不反映的态度。这种看似追求和谐的做法,却给青年人留下了负面的印象。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旋律文学就是社会主义的文学,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表现人民的生活、感情和困难,批判阻碍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反动力量,而不是以模糊的面貌试图掩盖矛盾、回避问题。如果中国青年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得不到答案,难免转向西方话语体系和资本主义文学作品,并以其中的思想套用到自身的问题上,进而混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对抗性矛盾与社会主义国家的非对抗性矛盾的界限。

(二)坚持与时俱进,结合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创新表达方式

主旋律文学天然具有弘扬时代价值、影响人民思想的使命,因此它的表达方式不像其他类型的作品以文学家个人的表达习惯为核心,而是像《少年漂泊者》一样有明确的受众群体,并且根据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选择使用的表达方式。它不是小众的而是大众的,是肩负特定使命的。当代青年生逢信息时代,接收的信息相比之前呈爆发式的增长,阅读碎片化、文字视觉化是他们阅读习惯的突出特点,因此,当代的主旋律文学创作也应该主动进行视觉化的转向。

近年来,经典主旋律文学作品在视觉化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经典作品如《智取威虎山》《亮剑》和《长津湖》等被拍成影视作品并通过网络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了很好的传播效应。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传统主旋律文学只要采用适合青年人阅读习惯的写作方式,并进行适当改编和再创作,依然可以迸发新的巨大活力。

(三)坚持正能量导向,发挥文学的引领作用

当代西方文化整体已经转向后现代主义,其典型风格是碎片化叙事、回归平面的创作方式,其根本是消解人的主体性,从而使人失去对抗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能,本质上是反人性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能量导向,则立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完整叙述,构建基于现实的叙事,并以此批判资本主义的虚无。

社会主义始终追求人的彻底自由和解放,而资本主义始终将人置于资本的控制之下。社会主义e6Hzuu3oldWlBdWD23NYQA==文化注重弘扬正能量,因此文艺作品往往带有明确的导向性,对于低俗、色情等内容自发抵制;而资本主义打着文化自由、文化市场的幌子往往将这些内容作为噱头吸引无知群众,最终使之堕入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陷阱,成为资本主义的奴隶。青年具备旺盛的好奇心和精力,对历史问题、个人问题和外部世界都有强烈的求索欲望,正能量的文学作品需要利用好、引导好这一好奇心,直面青年的困惑和欲望,通过文学的方法为青年提供正确的引导。

《少年漂泊者》影响时代青年的例子证明了文学对于推动革命发展的现实作用,当代主旋律文学作品想要获得成功,需要从选题、语言和立意等各方面持续提高,从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铭.《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蒋光慈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48.

[2]《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8.

[3]江琼:《少年漂泊者》在中国文学和社会中的影响[EB/OL].

[4]沈雁冰.创作的前途[J].《小说月报》第12卷7号,1921.

[5]郭沫若.革命与文学[J].《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1926.

[6]陈荒煤.左联回忆录:《伟大的历程和片段的回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24

[7]习近平.文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8]刘子杰.新时代我国文艺生态审思——基于主旋律文学的视角[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0.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