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诗词中所体现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民初心的生动写照,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艺术呈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发展。
毛泽东诗词中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民初心的生动写照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我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毛泽东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他曾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深情表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毛泽东诗词中常常表露出对人民群众的热情讴歌和赞颂,处处表达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情怀与志向。
首先,毛泽东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七律·忆重庆谈判》中,毛泽东用“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表达他救苍生、济黎民的伟大理想,只有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才能解救广大群众。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毛泽东用深沉的笔调描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遭受血吸虫病的悲惨图景:“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可见他对人民群众所经历的痛苦深切同情并感同身受。在得知江西余江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消灭血吸虫病后,毛泽东又写下“六亿神州尽舜尧”,将广大的人民群众比作贤君尧舜一般大力赞扬。其次,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力量大为赞美。毛泽东曾豪迈表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可见,在毛泽东心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表达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赞美,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顽强抵抗,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胜利。《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脍炙人口的“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让人感受到毛泽东非常重视“工农千百万”团结一心的作用。最后,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终身追求。《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从已逝之人的角度,想象他们得知革命胜利后喜极而泣、泪如雨下,体现了毛泽东立志让人民享受胜利果实的美好愿景。《沁园春·长沙》中,有志青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彰显了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主人翁情怀;“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是展现了毛泽东改造旧中国的豪迈气概,表达了他救国救民的不懈追求。
可见,毛泽东诗词处处体现毛泽东对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对人民伟力的赞美,更表达了他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奋斗志向,这是毛泽东诗词中所体现的群众路线。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民心、行稳致远。“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毛泽东诗词中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民初心的生动写照。
毛泽东诗词中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艺术呈现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毛泽东坚定认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遵循。
毛泽东诗词中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其艺术化、大众化的表达。毛泽东通过用典、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党的群众路线生动呈现,充分表达他心中的人民情怀。首先,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毛泽东用“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贴切形容,再现了当年人民群众受苦受难、神州大地陷入至暗的情景。黑暗苦楚何时尽?群众由谁来解救?面对人间疾苦,毛泽东心急如焚。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毛泽东用“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表现军阀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苦难,这种对群众的深切关怀正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的情怀。其次,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切依靠群众”。在《七律·到韶山》中,家喻户晓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赞扬了人民群众饱经风雨、排除万难、改天换地的意气与威风。夕阳下,劳动人民在田间收获劳作的美景,让毛泽东坚信那些平凡普通的万千农民才是“遍地英雄”,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群众立场。《贺新郎·读史》中“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他认为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诗句形象地表达出要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向前。最后,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汪洋大海中的打鱼船不见踪迹,毛泽东无限惦念。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表明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起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七律·答友人》中“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通过想象另一个没有战乱的美好世界,表达他解放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不懈追求。
可见,毛泽东诗词充分体现了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艺术升华。研究毛泽东诗词对于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与精髓有着重要价值。
毛泽东诗词中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重点强调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实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本人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先驱和典范,他特别强调“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毛泽东诗词中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一脉相承,毛泽东诗词更加注重运用中国人所熟悉的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和发展。首先,毛泽东诗词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把握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正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毛泽东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用“百万雄师”“天翻地覆”等百姓熟知的词汇,赞扬广大军民横渡长江取得胜利的凛凛威风,歌颂这场人民的胜利,人民推动历史进步才是“人间正道”。《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其次,毛泽东诗词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勇于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毛泽东敢于说前人没说过的新话,创作的诗词豪迈大气,赋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新的风貌与内涵。《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用“直捣”一词干净利落地展现出“百万工农”的伟力。毛泽东笔下的群众是如此鲜活、如此充满力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表达,是对理论宝库的丰富发展。最后,毛泽东诗词用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用“泥丸”“细浪”等形象比喻,歌颂红军战士一往无前的英勇风貌。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毛泽东喊出“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慷慨诗句,从“自信人生”到“只争朝夕”,将毛泽东为国为民奋斗终生、壮心不已的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有中国特色、更被中国人民接受认同。
毛泽东诗词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善于创造新事物来丰富发展理论,其诗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通过精妙绝句,植根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立场生动演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发展。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更是怀着一颗“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初心,充满“挥斥方遒”的斗志,终生奋斗、壮心不已,依靠“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只争朝夕”,扫除了一切“害人虫”,找到了一条解放人民的“人间正道”、造福人民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时曾说“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毛泽东诗词中的群众路线,正为我们今天不忘初心、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3,899.
[2]麓山子.《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7:17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7.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23-12-27(2).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基金项目】2023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创新研究”(23KSD102); 2023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政专项“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与实践研究”(SJGSX2023002);2023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政专项“新时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SJGSZD2023002)。
(作者闫虹竹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丹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