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中国高校的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不仅要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还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高校党建工作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这不仅是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历史回顾: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校党建工作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在这一时期,各高校迅速建立党组织,党支部成为党在高校工作的基本单位,通过政治学习、党课教育等形式,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政治觉悟,巩固党在高校中的地位。这一时期的高校党建工作主要以组织发展为中心,通过吸收优秀教师和学生入党,不断壮大党的力量。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帮助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党建工作也随之调整。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党在高校中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高校党建工作逐步深化,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恢复和增强党在高校中的领导力。这一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从单纯的政治灌输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转变。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进入21世纪,高校党建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高校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思政教育领域、党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推进。通过加强党支部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实践育人活动等方式,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二、党建历史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实践的启示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长河中,党建工作经历了多次思政教育的创新,为今日高校党建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思政教育的创新
历史上,思政教育一直是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党组织一直在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例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开展文化运动、学雷锋等活动,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经验为当今高校党建工作中思政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历史借鉴。
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历史上,党组织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构建了“课程思政”体系。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高校曾广泛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这一做法有效地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目标。同时,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也是一项创新。借助互联网技术,党组织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增强了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近年来,中国高校纷纷开设网络思政课程,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传播党的理论和政策,进行思政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也成为重要手段,通过实践,学生接受到更为生活化的思政教育。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农村支教、科技扶贫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思政教育,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二)党组织建设的创新
党组织建设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历史上,党组织建设也经历了多次创新。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建农村支部、工人支部等形式,积极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和壮大党的执政基础。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实践中,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其中“双带头人”工程是一项创新举措。这一工程要求党支部书记不仅在党务工作上有造诣,还要在学术上具备一定水平,以发挥党支部在教学科研中的引领作用。这一做法借鉴了历史上一些党组织在组织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提出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党员干部在业务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导。党建品牌建设也是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创建具有特色的党建品牌,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建“共产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等形式,推动了党组织建设的深入开展。支部建设标准化也是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规范党支部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提升了党支部工作的质量。
(三)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
历史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一直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实践中,这一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党建引领学科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推动了一大批学科的发展。例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高校曾积极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党建也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强党组织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人才培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党建服务社会发展也是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党组织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未来高校党建的发展方向探索
未来,高校党建工作应持续深化思政教育,通过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拓展教育渠道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不断更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引入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升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的实用性。通过开展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高校党组织建设应注重提升质量,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例如,通过开展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党务工作研讨会等形式,提升党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加强党支部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例如,通过继续实施推进“双带头人”工程,推动党支部书记和学术带头人“双带头”,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校党建工作应进一步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党建引领学科建设、党建促进人才培养、党建服务社会发展等方式,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推动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党建引领学科团队建设,推动学科创新和科研攻关。通过党组织在学生管理、奖助学金评选、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党建工作的国际视野和水平。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访问活动,促进中外高校党组织在党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高校还可以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党建专家来校讲学,开展系列讲座和专题研讨,分享他们在党建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此外,鼓励高校党员教师和学生出国学习和交流,开阔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对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例如,高校可以为留学生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中华文化节、主题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留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
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通过回顾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分析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创新与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党组织建设、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未来,高校党建工作应继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党组织建设质量,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综述[N].人民日报,2021-06-2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刘川生.高校党建九十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15(9).
[4]牟德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及成功经验[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33.
(作者系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