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有无数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党史故事蕴含党的初心使命、彰显党的优良作风、展现党的奋斗精神。将党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进一步强化高校立德树人实效,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助力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愿景,共产主义理想联结在一起。
一、党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唯物史观
坚持唯物史观是发挥党史故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作用的重要原则,帮助学生培育正确的党史观,明确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比如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中,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加强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发展观,自觉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坚持整体原则
该原则强调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党史故事,需要站在历史发展的维度,以整体思想考虑事物发展的系统性、有序性和连贯性,并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之下,把握党史学习教育主线武装学生头脑,避免出现碎片化、割裂化教学等问题。比如要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等连接,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助力学生审视不同社会阶段问题,引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分析问题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构建相对完整的思政知识体系。
(三)坚持实事求是
该原则强调运用党史故事开展思政教育时,各高校应当使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学术精神,秉持科学态度,不能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扭曲党的形象。要把握育人基本价值、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发挥党史故事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回答思政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二、党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开发多主体教育资源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使党史故事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需要开发多主体教育资源,实现多主体协同配合下的育人成效。
首先,学校需要发挥教育主体作用,指导思政课教师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有意识挖掘和使用党史故事,并将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讲好党史故事的主题培训,包括利用党员老师讲故事,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文艺演出等,使教师深入理解党史故事,坚定自身政治信仰。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以身作则,不仅要提升自身理论水平,还要注重持续提高职业素养,将自己对于党史故事的认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实现教学与育德的双目标。比如由教师分享自己成为党员的心路历程,或者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基层党员,以个体对党的深厚情感、革命意志,以小见大地和学生共同剖析党史人物的精神特质、优秀意志品质。用与学生距离更近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引导学生在靠近教师过程中自觉学习党百余年锻造淬炼所铸就的革命精神。
最后,还可通过家校社合作的方式,将社会主体引入到思政课堂中,让学生离党员干部、先锋模范更近。
(二)多角度选择和融入党史故事
在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还应当根据教学等需求,多角度选择党史故事。比如要通过课时教学深化学生党史知识,能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的艰辛历程,增强他们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可以设定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建革命根据地这一教学主线,基于文件、档案、日记等文字资料讲故事。用真实反映党百余年奋斗史,展示党在发展过程中的决策部署。或者基于思想力量、文化基因、精神动能等,从《党史故事100讲》中选择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资源。比如建党篇的五四运动、唤醒民众故事,反帝反封、工运高潮故事;抗战篇的瓦窑决策、联合抗日故事,红军改编、首战平型故事。除了文字和视频资料,教师还可以使用其他线上线下渠道收集展现党史故事内涵的图文素材,可以围绕《星火燎原》中的李大钊,《新青年》中的陈独秀等历史人物延展故事。
(三)创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外化为行为SRnIHJmEONSW+Fcfqk5TNA==习惯、方式,所以在思政课上,教师还应当创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党史故事帮助学生打牢学习基础,还要指导学生提炼故事的正确思想,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指导个人行动。
一方面,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其直观感受党奋斗进程中敌我双方斗争的残酷,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英勇奋斗精神的生动感知,并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或者可以组织学生“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三维视野中身临其境听讲解员讲党史故事,利用VR等技术沉浸式体验不同时期党的奋斗故事。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活动型、项目型课程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让学生深刻认识建党百余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奋斗历史经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学生在“学习强国”等不同途径收集和学习党史故事,按照主题要求整理故事线索和关键内容,形成演讲文稿,或者与同学合作,将故事改编成情景短剧。
三、党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通过党史推进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教育的另一条关键路径就是课程思政,需要通过党史故事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一方面,高校需要坚持大思政、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将党史宣传、党史知识讲授、学生党史观培育的责任,落实到各专业、学科教师身上,引导其认真学习共产党人早期革命的历史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史学科的建设故事,承担专业课的育人职责。
另一方面,各专业教师要结合本专业知识特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引入并使用党史故事,在完成原有教学目标基础之上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科教春天、万众欢腾的党史故事,基于本专业特性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幼儿教育政策的历程,展望生产力发展社会大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从历史视野看到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学前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自信心,坚定其职业理想和信念。或者引入大国工匠案例,和学生共同分析案例人物身上的红色基因,和学生围绕着较熟悉的本专业、本领域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剖析一代代工匠人物血脉中的红色力量。当代大学生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在发扬红色传统中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坚定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开展各类校内外实践活动
通过常态化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可以强化日常思政教学的效果。而学校可以围绕着不同类型的党史故事,开展活动。
其一,可以联合学工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培育和建设一批党史故事学习小组、宣讲社团,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将在思政课上了解党史故事,学习党史知识,经过自身消化、理解,以同龄人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再传播出去。帮助大学生在此过程中重构对党史的科学认知,全面了解党史精神的时代特征。
其二,可以由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主题文化活动,持续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比如整理党史故事文字资料,印证故事真实性的革命文物,使用艺术再加工再创造的方法,将其变为学校红色文化环境中的一部分。通过让学生参与打造校园红色文化长廊、宣传栏,开通红色故事校园广播等形式,在共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之中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三,学校还应当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与其他高校合作组织党史知识竞赛,以赛促学,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党的历史,从多个角度认知党的光辉历程。也在以赛会友过程中感受他人对党、祖国、人民的情怀,激发个人情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或者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走进革命老区、红色景区,既了解英雄先烈的伟大事迹,又通过送文化送知识送教育下乡的活动,在实践中看到党带领人民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国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发学生向党靠拢的积极性。
(三)加强网络党史学习阵地建设
现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是典型的数字公民,需要高校基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方式、习惯,加强网络党史学习阵地建设,利用新资源讲好党史故事。
其一,可以灵活使用微信、微博等大学生群体更喜欢使用的多媒体软件、即时通讯平台。比如开通官方微博账号,设立党史故事、思政教育“微博超话”,主动发起话题讨论,引领大学生在超话中互动交流,分享自己对党不同时期发展的理解,交换自己收集到的党课资料、党史实践学习活动照片或其他素材。创造学生可以自由讨论,相互受到党史学习感染的网络环境。或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送党伟大光辉岁月等主题的文件、视频,组织线上党史学习阅读交流会,宣讲线上党课,推动党史故事学习教育更好、更快地进行。
其二,可以建设红色主题文化网站。比如高校的党史专题学习网站,网站上不仅展示党史故事、党史人物,更对不同故事、人物所承载精神内涵进行分析和引导。网站最好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使得党史素材可以立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需求,点击党史的任意时间节点,自动跳转到相关的学习板块之中。在掌握学习主动权的基础之上,通过个性化学习理解党的历史与党的发展。
四、结语
党史故事的形式、内容、深刻精神内涵,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财富,要充分发掘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引领、监督和塑造作用,高校及高校教师要基于主体教育责任,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教育资源,创新思政课和日常思政教育形式、方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感悟和提升之中培养正确党史观,坚定政治信仰,激发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刘敏.党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长江丛刊,2023(20):250-253.
[2]孙赫泽,娄淑华.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目标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9):71-73.
[3]张振弟,陈嘉杰.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122(4):73-75,91.
[4]汪慧英,唐元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向度[J].现代商贸工业,2023(7):193-195.
[5]富丽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党史教育的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5):36-38.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编号:SZZX2023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长沙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