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升“三性一力”的思考

2024-10-30 00:00:00姜慧
党史文苑 2024年10期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决议》作为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丰富和拓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三性一力”的导向明确了思政课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深入融合《决议》精神,着力提升思政课的“三性一力”,以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紧迫而必要的政治任务

《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根据《决议》要求,必须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守正创新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使命担当,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并积极指导实践。

二、将《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断增强“三性一力”

(一)聚焦新时代,以思想性铸魂育人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决议》精神要突出时代主题和时代价值,强化对学生的政治引领、思想锻造、精神导航、价值追求,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

1.突出时代导向

时代是思想之母,《决议》指出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密切相连,具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所教课程内容补充党的历史上前两个决议的提出背景、思想确立、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思想内涵。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章节可以讲解《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为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在“邓小平理论”章节,可以向学生讲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提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明这些历史决议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

2.强化政治引领

《决议》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思政教师要学深悟透、学懂弄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自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导向,深刻阐明“两个确立”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讲透彻党的百年奋斗的“四个伟大成就”“五个伟大历史意义”和“十条宝贵经验”,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把准聚焦点,以理论性培根固本

《决议》内容具备的广度、深度成为思政课丰富鲜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信服的理论和实践材料,教学中融合《决议》精神,可以更好地达到思政课的理论性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

1.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武装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思政课的“理”培养时代新人。《决议》中的创新观点、亮点、论点都是思政课教师讲好道理的聚焦点。特别要讲清楚“一个根本问题”“两个确立”“三次飞跃”“四个历史时期”“五大历史意义”等核心理论内容,让学生切实感受真理的力量,进而自觉贯彻落实《决议》精神,坚定政治方向,树立正确信仰。

2.结合党史学习,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明、讲透

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可结合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红色人物等,用纵向、横向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逻辑主线。纵向上,比较在不同的时代特点下,党面临的任务要求,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采取的政策路线各有不同,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统一思想、开拓前进,取得的重要历史成就以及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横向上,比较在不同的领导力量带领下,在纷繁复杂的思潮影响下,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坚持问题导向,拨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迷雾

教学中,推进《决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注重结合时政解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注重结合实践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讲解《决议》中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坚定理想信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党的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成绩等。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在正本清源、明辨是非中有效解疑释惑、凝聚共识。

(三)想学生所想,以亲和力涵养情怀

亲和力是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有效输出思想性、理论性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有了亲和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决议》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涵养爱国情怀,担当作为、立志报国。

1.知行合一,增强主导力

知:全面把握《决议》的精神和内容,要求思政课教师精学深学、悟清悟透,不能一知半解。有了扎实的学识涵养,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有话语底气和穿透力,赢得学生的认同与信任。

行:要学生积极落实《决议》精神,首先思政课教师自身人格要正,通过良好的言行举止来产生示范带动作用,让学生不光“口服”还要“心服”,才能自觉自愿落实《决议》精神,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之中,牢固树立家国情怀。

2.严谨生动,提升吸引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既要把握话语的政治性、理论性、规范性和文本性,又要满足他们对话语内容的多样化诉求,可通过加入文化元素、网络热词、实践话语、生活俗语等方式,采用学生喜爱、接受的话语进行理论讲解,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听觉疲劳和心理抗拒问题,提高思政课话语的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

3.平等互动,富有温暖度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营造积极和谐的话语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表达意愿,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融入教学过程,增强接受思想教育的自觉性。

比如,在讲授《决议》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13个方面的伟大成就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讲述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

(四)多渠道融入,有针对性增强实效

将《决议》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师要通过多渠道、多手段融合,才能加强教学的实效性,有的放矢推动教学目标和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实现。

1.在教学内容上

在保证教学的统一性、规范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对《决议》融入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贯通,推动《决议》内容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制定灵活多样、鲜活生动和个性鲜明的教学方案,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统一。既要全面地讲又要有针对性地找到授课关键、知识重点讲。应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围绕“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核心问题,在深化和升华上下功夫。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聚焦入脑入心,在专题化和精准化上下功夫。讲述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带领学生感受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推动教学体系向学生认同体系、信仰体系转化。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现实紧密结合,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2.在方法路径上

课堂内,思政课教师可通过综合运用文献教学、问题链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学习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决议》重要内容讲透彻;通过“数说”“图解”“微话”百年党史等方式,将《决议》重要内容讲鲜活;通过挖掘历史长河、时代浪潮、社会生活中的红色故事,融入时政新闻、影视素材等,将《决议》重要内容讲精彩。实践教学环节,可借助“元宇宙”技术、AI、VR技术等,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沉浸式体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外,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各种教育资源的运用,线上、线下融合开展、互为补充。带领学生从学校课堂向行走课堂扩展,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决议》精神入脑入心、落地落实。

3.在课程建设上

打破思政课“单兵作战”的模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挥全方位育人作用。

发挥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各自优势,建立系统化的线上教学资源平台,推动教学资源3402bdc8bb24a633de632caa793d7eb3升级改造、共享共建,在立足思政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打造目标一致、思想融通、内容相连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体系,为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结语

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切实推动《决议》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时刻保持昂扬斗志,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11):16-37.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3.

[3]顾海良.理论的创新与创新的理论——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拓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29-35.

[4]万建武.新时代孕育和创立的伟大思想[J].机关党建研究,2022(01):31-34.

[5]卢黎歌,李丹阳.学校思政课建设里程碑式的跨越——写在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之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5):4-14.

[6]张磊.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8(02):89-96.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探析”(2022SJSZ0370)。

(作者系南京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