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是关乎全党全国的关键任务,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国家事业有序发展,成为我们党必须回答的重大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多次提出“历史主动精神”这一重要概念。历史主动精神是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历史自信、强烈的历史担当、伟大的历史创造。“两个结合”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路径和方向。
一、理论深意:以“两个结合”作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和本质要求,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两个结合”成为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行动指南。
(一)善于总结历史是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前提要义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生生不息,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侵略和瓜分,国家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中华民族历史文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进行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指导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在新时代,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找准历史方位,凝聚历史共识,推动党和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
(二)顺应历史趋势是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贯穿于党的历史,着眼于时代要求和基本国情,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历史趋势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关键所在。历史趋势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必须紧跟历史趋势,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同时,历史趋势是不断演进的,要求党的建设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大势,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凝结历史精神是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精神引领,并且根据不同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通过“两个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发掘共产党人百余年奋斗精神,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精神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革命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精神文化底色;探索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精神文化底色;开拓精神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精神文化底色;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党的精神文化底色,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在引领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二、价值归依:从“两个结合”中探寻历史主动精神的宝贵品质
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共产党人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在应对未来挑战时坚实的底气。从深层次去理解和把握这一宝贵品质,要从“两个结合”中探寻。
(一)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自觉
“两个结合”强调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也赓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史实际中持续创造以保持理论活力和生命力的智慧传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思想武器。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才能更好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最终提升历史自觉。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对于历史的发展,看起来无序的历史总是遵循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武装全党,分析历史现象、观察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开拓人类社会发展新形态。
(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信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精神中的历史自信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标识”和“精神支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处,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根基。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洞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体现,民族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文明的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责任体现,是坚持不懈的终极追求。近代中国的民族复兴,就是救亡图存,为此,农民阶级运动、地主阶级自救、资产阶级改良等方案轮番出台,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一百多年来,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一部阐释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体现历史担当的奋斗史。新时代以来,把握历史主动精神,就是共产党人继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历史担当,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践行初心和使命。
三、未来路向:在“两个结合”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探索路径
“两个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关键路径,也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的重要支撑。持续推动“两个结合”的发展,要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基础,展现出洞察全球未来发展趋势的深远智慧,同时也要掌握党的自我革命这把密钥,为中国共产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探索路径提供未来路向。
(一)站稳不忘初心的人民立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一事无成。站稳人民立场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历史证明,共产党人能够战胜各种挑战,突破重重障碍,不断取得胜利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共产党人必须深刻明晰,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导向,才能保持初心,实现最终目标。
(二)把握百年变局的战略定力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产党人的坚强定力源于洞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面对外部挑战,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积极参与全球的治理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发展方面,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新时代,我们党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
(三)勇于自我革命
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党永葆先进性的法宝,也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优势。在新时代,共产党人要树立卓越的历史自觉精神、坚定的政治决心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将增进人民幸福和实现民族复兴作为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标,敢于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作斗争。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通过不断完善党内党规党纪,健全反腐败的制度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四、结语
“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中开拓的新的路径,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新中加强党的建设的突出表现。“两个结合”命题以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自觉主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突出表现,这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更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把握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石德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贡献——以“两个结合”为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23(05).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许士密.“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J].探索,2023(06).
[6]《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基金项目】开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调研课题:以“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ZXSKGH-2023-2166)。
(作者均系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