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坚持“人民至上”的三重逻辑

2024-10-30 00:00:00邱红艳曹建萍
党史文苑 2024年10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不是凭空而来的,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它所蕴含的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意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

坚持“人民至上”是吸取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过程的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坚持“人民至上”经过奠基、继承和发展、巩固、升华时期,是对党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人民至上”的奠基期,结合时代背景,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新民主主义时期是对“人民至上”思想新的发展和探索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内开展土地革命,以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实现“耕者有其田”,满足人民的迫切愿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全面抗战路线,充分地动员和依靠群众,看到了群众力量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进行了种种努力,毛泽东指出,“抗战胜利是人民流血牺牲得来的,抗战的胜利应当是人民的胜利,抗战的果实应该归给人民”。这都表明中国共产党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代表,要对人民负责,维护好人民的利益。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人民至上”思想继承和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发展国家,完成了“一化三改”。面对形势发展和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对如何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态度和方法作出系统分析。这一时期,党的各项政策、方针、路线等都以人民群众为核心,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一时期,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中国落地生根,在国家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旨在发展国家经济水平,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划分了阶段性目标,既从实际出发,又结合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党的十七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更加全面的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至上”理念进行了丰富和巩固。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

坚持“人民至上”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一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底蕴,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为基石,以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经验为内核。在新时代,这一思想仍然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为政以德”“仁政于民”等民本思想。“人民至上”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人民至上”思想的文化沃土。坚持“人民至上”思想充分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儒家的“仁政”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为土壤,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凝结成“人民至上”的理念。

(二)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

“人民至上”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和继承,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当代的运用。最终都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始终,人民性也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的民本思想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相符合的,人们只有在满足自身最基本的需求后,才会有更高的价值追求,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人民至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方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来源。

(三)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经验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是党带领全国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经验总结,“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反映出人民群众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革命党人的智慧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立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我党始终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是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党带领着中国各族人民经过团结奋斗,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的理论发展都是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群众路线为实践指引,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价值取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人民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中国共产党自建立至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创造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在新时代,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继续攻坚克难。

(二)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以群众路线为实践指引

坚持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群众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等的实践指引。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提出,相信群众是力量的源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也强调坚持群众路线。新时代提高践行走群众路线的本领,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就要传承好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人民至上”要紧紧依靠群众,群众既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享受者,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最终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取向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要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清醒地认识人民至上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党的所有利益与人民诉求相一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的不断努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的价值追求。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始终铭记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未来,党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想民之所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创造更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N].人民日报,2017-7-31(16).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J].求是,2024(07).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杨建毅.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22(01),169-176.

[9]韦纹娟.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23.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项目“新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践研究”(19XKS012);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XJDX2022YJPK01)。

(作者邱红艳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曹建萍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