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之作的思想结晶,在井冈山斗争和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过程中孕育产生,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品质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实践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既是传播与阐释党的历史和理论的有效方式,也是武装和教育基层干部群众的重要载体,具有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独特功能。因此,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对传承与弘扬井冈山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力量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的重要价值
(一)不忘初心: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井冈山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重温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历史,牢记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熟知井冈山精神的生动内涵,掌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制胜密码,进而充分发挥传承与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二)培根铸魂:有助于丰富青年成长精神养分
新时代青年肩负着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责任,其成长成才天然蕴含“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基本逻辑与本质要求。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能够补足青年精神之“钙”,让青年从井冈山斗争历史中汲取信仰之魂,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铸牢青年实践之基,让青年从井冈山道路中领悟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本真要义,转化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提高敢于担当的底气与善于作为的本领;能够强壮青年作风之骨,让青年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环境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实践品格,主动消弭“佛系”“躺平”之思,坚定能吃苦的意志;能够培正青年价值之向,让青年从井冈山军民关系中找到我们党取胜的重要法宝,牢牢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立场,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人民需要、国家需求当中。
(三)凝心聚力: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井冈山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的宝贵智慧,其所蕴含的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当前,“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严峻困难和挑战。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能够全面激发起各族人民坚定理想、求实创新、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决心与力量,鼓舞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二、新时代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的核心要义
(一)达地知根:讲清井冈山精神的独有内涵
讲清井冈山精神的独有内涵,是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既与其他革命精神既一脉相承、交融互通,又有自身独有内涵与鲜明特征。只有讲清这些独有内涵,才能帮助人民群众理解井冈山精神“是什么”的问题。对此,一是讲清井冈山精神内涵要素的特殊性即讲清坚定执着追理想是灵魂,实事求是闯新路是核心,艰苦奋斗攻难关是基石,依靠群众求胜利是重要法宝,以此准确把握井冈山精神的鲜明特征。二是讲清井冈山精神内涵要素间的统一性即讲清各内涵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准确把握各要素在功能互嵌、内容互联、目标互通的基础上,相互统一有机构成了井冈山精神的内在本质。三是讲清井冈山精神独有内涵的时代性,即讲清是其在解决“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课题中形成与发展的,是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回应与精神回响。
(二)追本溯源:讲明井冈山精神的生成逻辑
讲明井冈山精神的生成逻辑,是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的基本要求。《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井冈山精神不是臆想的产物,是根据地军民在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具体革命实践中产生的革命精神,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因此,只有讲明井冈山精神的生成逻辑,才能帮助人民群众理解井冈山精神“如何形成”的问题。对此,一是讲明生成的理论逻辑,凸显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及革命形势相结合,最终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正是井冈山精神的理论底色。二是讲明生成的实践逻辑,彰显其自力更生的实践品格。井冈山精神形成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伟大实践,它在毛泽东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探索中诞生,又在具体实践中发展,是以走井冈山道路为旨归的井冈山斗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的生动映现。三是讲清生成的文化逻辑,展现其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品格。井冈山精神天然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又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
(三)观照现实:讲透井冈山精神的当代赓续
讲实井冈山精神的当代赓续,是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的最终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对此,一方面,要讲透井冈山精神的当代价值,既从方法论的角度阐明井冈山精神对我们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指导性意义,又从精神层面阐释其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重要价值,让人民群众从中看清“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就是要从微观层面,讲透个体在实践中如何发扬井冈山精神,例如树立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敢于创新,等等。通过个体的实践传承与弘扬井冈山精神,最终实现井冈山精神的当代赓续。
三、新时代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的创新路径
(一)言之有物:创新井冈山精神宣讲的话语表达
推动党的思想理论“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构建话语体系、创新宣讲话语。在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过程中,宣讲话语是帮助人民群众理解与认同井冈山精神的“第一载体”与“关键纽带”。对此,要对宣讲话语进行“生活化”创新。让井冈山精神回归生活、贴近群众,主动摒弃“照本宣科”的宣讲模式,善于用宣讲对象听得懂也听得进的方言俗语大实话来转变宣讲的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注意打破“时空壁垒”,找准“契合点”与“融入点”,将井冈山时期军民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当下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进行联系与对比,在“同”与“不同”中唤起人民群众对井冈山斗争乃至井冈山精神的情感认同。要对宣讲话语进行“故事化”创新。既要讲好井冈山“当时”的故事,如“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空山计”等,让井冈山精神在听众头脑中形成具象化的模型,唤醒对井冈山精神的集体记忆;也要讲好井冈山“当下”故事,如“守山人毛浩夫”“神山村三日”等,让听众从“当下事”“身边人”中更加真切地体悟井冈山精神的伟大,进而强化对井冈山精神的时代记忆,自觉认同与弘扬井冈山精神。
(二)讲之有道:创新井冈山精神宣讲的方法手段
不同的宣讲方式会产生相应的宣讲效果。井冈山精神跨越近百年时空,如若宣讲的方法手段不恰当,就会让人民群众感到“相距甚远”好似“空中楼阁”。对此,要创新打造井冈山精神网络宣讲矩阵。依托新媒体平台优势,将井冈山精神宣讲移至线上搬进网络,打造“井冈山精神宣讲微视频”等网络宣讲作品,让井冈山精神宣讲影像化、图像化、声音化,同时结合时代元素与科技元素对宣讲内容与表达形式进行时代化创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贴心有感”的方式,在“润物无声”“日用不觉”中激发他们对井冈山精神的情感共鸣与时代共情。要创新实施井冈山精神基层宣讲模式。依托乡村振兴走基层等实践活动,把井冈山精神宣讲挪出室内场域,搬到田间地头与街头巷尾,既实现送学上门,又通过生活场景深化宣讲的情感表达。此外,还要注意依托“重走井冈山之路”与“老区行、边疆行”活动,重点深入井冈山地区以及其他革命老区、边关地区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依托这些地区天然蕴含的红色资源优势与革命精神底蕴,赋予井冈山精神宣讲新的生命力。
(三)协同发力:创新井冈山精神宣讲的队伍建设
宣讲队伍是开展井冈山精神宣讲的主体,组建有水平、有特色的宣讲队伍是打通井冈山精神宣讲“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对此,要创新井冈山精神宣讲的队伍建设,着重组建两类宣讲队伍并实现协同发力。创新组建井冈山精神学生志愿宣讲队,充分发挥青年学生来自青年、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特点,着重用好“青言青语”推动井冈山精神焕发新颜、深入人心,大力依托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青年活动推动井冈山精神宣讲全面铺开、深入基层。创新组建老兵宣讲团,以井冈山革命先烈家属、革命老兵、退役军人为主体,通过现身说法、场景重现、情感接续的方式,向听众真实再现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感人故事,讲述井冈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相融互促,还原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让听众在对宣讲人强烈的崇拜感以及对宣讲内容真实的代入感中,激发起对井冈山精神的强大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16-02-04(01).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
[4]孟宪平、王永贵.当前思想理论宣传的话语选择[J].红旗文稿,2017(06):24-26.
(作者莫凯洋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副书记,宁静静系广西励诚会计师事务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