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干部作为教育管理的中坚力量,其担当精神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的优秀干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在这种政策指导下,高校干部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学习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革命担当精神为引领,全面提升其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以党史中的具体历史事件为基础,探讨革命担当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提出高校干部培养革命担当精神的创新实践路径,同时分析新时期高校干部培养面临的挑战,旨在为新时代高校干部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教育智慧和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中的责任担当
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担当精神,这些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都有所体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转移到井冈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斗争中,面对敌人的重重“围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始终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当精神。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红军行程两万五千里,翻雪山、过草地,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表现出了无畏的担当精神,尤其是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新获得军事指挥权,制定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带领红军取得了长征的最终胜利。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次精神洗礼,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行的一次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1942年,毛泽东发起整风运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统一性和战斗力。整风运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正视自身问题、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战结束后,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中国共产党勇担守护和建设新中国的责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遣军队干涉朝鲜内战,并威胁中国东北的安全。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朝鲜,开展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彭德怀元帅指挥志愿军英勇作战,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民族担当和国际担当,为新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1958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时期,由于对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出现了“浮夸风”和“共产风”,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这一局面,党勇于担当责任,迅速纠正错误,调整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担当、敢于纠正错误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面临着国际上的核威胁和技术封锁。在这种情况下,党决定自主研制核武器和人造卫星,以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科技水平。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这一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面临巨大挑战时的担当精神和奋斗精神。
当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这种担当精神更是展露无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开启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各种未知的风险和挑战,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担当精神,敢于打破旧的体制和观念,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期间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这次讲话在关键时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解放了思想,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新一轮改革热潮。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仅是对改革开放决心的再一次确认,更是对改革道路上各种阻力和质疑的有力回应,展现了无畏的担当精神。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标志。面对国内外对浦东开发的质疑,江泽民、朱镕基等中央领导人毅然决然地支持这一战略决策。浦东开发不仅改变了上海的城市面貌,更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浦东开发的成功体现了领导人在关键历史时刻的决策担当和战略眼光。
二、革命担当精神对当今高校干部的深刻意义
党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担当精神的奋斗史,这种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也同样重要。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依然需要这种革命担当精神,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挑战。
革命担当精神有助于高校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井冈山斗争中,毛泽东和朱德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下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长征中,红军指战员不怕牺牲、坚定信念,最终走向胜利。如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高校干部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教育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高校干部应当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治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革命担当精神培养新时期高校干部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新时期推动社会进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开启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浦东开发展示了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当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干部应当勇于担当、善于创新,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干部应像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者那样,敢于突破陈规,探索新路径,推动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革命历史能更好地启发高校干部在当今复杂形势下应对重大挑战,维护国家安全。抗美援朝战争和“两弹一星”的伟大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面临重大挑战时的担当精神和战略智慧。彭德怀指挥志愿军英勇作战,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不畏艰难,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高校干部应当继承这种担当精神,积极应对教育领域的各种挑战,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增强风险意识,提升应对能力,为国家安全和发展作出贡献。高校干部应当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确保校园的稳定和安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合格的人才。
党的百余年历史指引新时期高校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发展。例如延安整风运动就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正视问题、敢于担当责任的精神。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教育公平的期待,高校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勇于担当,积极解决教育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校干部应当深入基层、深入师生,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师生的贴心人、知心人,不断提升教育服务水平。
革命历史有利于新时期高校干部弘扬廉洁自律品质,树立良好形象。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都高度重视廉洁自律,坚决反对腐败。邓稼先等科学家在“两弹一星”事业中表现出的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的精神,树立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当前,高校干部必须弘扬廉洁自律的担当精神,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做到清正廉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高校干部要以革命前辈为榜样,保持廉洁本色,守住纪律底线,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领全体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党的历史有助于拓宽高校干部的格局和视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担当精神,不仅影响了国内的发展,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更体现了中国的国际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推动全球化发展。当前,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干部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担当精神,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中国教育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高校干部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同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高校干部培养革命担当精神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干部作为教育事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肩负着培养担当精神、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结合党史中的革命担当精神,高校干部应当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创新实践路径,确保这种精神在教育领域得到传承和发扬。
(一)当今时代培养高校干部面临的挑战
高校干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尽管培养革命担当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多变。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对高校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部分高校干部在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时,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政治定力不强的现象。要培养高校干部的革命担当精神,必须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一些高校管理体制相对僵化,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Nc123iZX6H7uj2tsI0YLyZcVPwZRAQSlmgeGIVMEb2A=的社会需求。这种管理体制的束缚,使高校干部在实践创新中面临诸多阻力,难以充分发挥其担当精神。如何在保持体制稳定的前提下,推动管理机制的创新,激发高校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高校干部容易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之上。这种利益驱动与责任担当的冲突,削弱了他们的担当精神。如何在利益分配和价值观念上进行正确引导,使高校干部能够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是培养革命担当精神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高校干部担当精神的实践路径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校干部革命担当精神的基础。高校应构建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设置、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弘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高校干部应带头学习、深刻领会党的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师生认识到担当精神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增强他们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是培养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育人平台,组织师生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通过实地调研、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高校干部应积极参与并指导实践活动,以身作则,示范带动,使师生在实践中感受革命先辈的担当精神,从而激发他们在新时代勇于担当的热情和动力。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担当精神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实习、合作研究等形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能力,培养担当精神。高校干部应主动联系企业,寻求合作机会,推动形成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的机制,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学有所获,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担当意识。
教育国际化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担当精神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化学习平台,组织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海外实习等活动。高校干部应推动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开展双向交流,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国际化的教育实践,培养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勇于担当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干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担当精神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风气。高校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通过党史学习、革命传统教育、领导力提升等多种形式,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干部的危机处理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冷静应对、敢于担当,带领全校师生共克时艰、共创未来。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应注重建设具有担当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校训、校史、文化活动等载体,将担当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干部应带头践行担当精神,营造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校园氛围。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担当精神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形成人人愿担当、敢担当的良好局面。
高校干部培养革命担当精神,不仅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更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学习革命历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实践育人、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进教育国际化、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和建设担当文化等创新实践路径,高校干部可以有效培养和弘扬革命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高校干部应当以实际行动,勇于担当、积极探索,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成,黄超,金正波,宋豪新.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J/OL].人民日报,2022-10-20.
[2]新华社.共和国的足迹——1978年:伟大的转折[J/OL].中国政府网,2009-09-07.
[3]新华社.共和国的足迹——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J/OL].中国政府网,2009-09-23.
(作者系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干部科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