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予鲜明色彩,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形象化表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坚实保障。目前国内学界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聚焦理论渊源、文化依据、实践路径等方面,为研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
(一)理论价值
生态文明是一种理论形态,新时代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理论形态。一是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第四个文明时期,即生态文明。二是要汲取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三是要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大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切按规律办事,从而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逻辑统一。
(二)实践意蕴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初心、敬畏心和信心。一是以初心促落实。一个国家无论经济多发达,物质财富多坚实,精神生活多丰富,如果生态文明建设没抓好,只能导致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社会发展不平衡。二是以敬畏心保发展。大自然先于人类存在,人类依赖于大自然而生存和发展。三是以信心见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美丽中国尽显风采。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和基础。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又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阶段密不可分,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必然带来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带来社会的变革。此时,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以大自然的存在为前提,因此人类的生存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所得出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既论述了工业文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探讨了文明兴衰与生态兴衰的内在联系。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任何社会的经济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大自然为代价,不能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否则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新时代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b91a36ad53ef68dac54c5252b0dbbaba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思想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世界拓展了新领域,人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获得新的启迪和思考,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人类自我价值。生态系统有其固有的循环机制,生态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又内在统一的系统。生态平衡与人类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有机的统一体。“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相互依存。首先人类的生存要解决温饱问题,要有粮食、房屋、能源等,同时自然因人类的活动而产生变化,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两山论”,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一方是“绿水青山”的自然风光,另一方是象征财富的“金山银山”,相互矛盾的事物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次,人类依靠自然而发展。对于人类自身而言,要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有利空间和资源,必须充分尊重自然开展生产生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齐头并进,从而保障人类社会的繁荣稳定。最后,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相辅相成。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要尊重自然。
(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从“建设生态文明”到“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再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人类文明已经迈入生态文明的阶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党和人民的价值选择。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必然带来人类生产生活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也遭遇到诸如大气、水污染等迫切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分析发现,随着生产工具的颠覆性变化,人类已经进入到生态文明阶段,实现了人类文明史的阶段性跨越。从工业文明社会到生态文明社会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是历史的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马克思、恩格斯从人民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力量原则出发,提出共同富裕思想,而生态文明“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整个人类民生福祉最大化的标志。
三、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以文化作导引……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一)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人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社会风气。生态环境治理中将重点流域海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零增长以及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中的退耕还林还草、荒漠绿化、整治水土流失等提上议程,根据生态文明制度要求组建督导组进行监督治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实有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面对日渐恶劣的气候变化、资源趋紧等形势,为扭转生态系统退化局面,坚决遏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项目盲目发展,加大对普通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其明白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息息相关,从而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激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再到“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逐步纳入体制化轨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从“生态文明制度”到“生态文明体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是一个动态变化而又相对稳定的过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层面不断健全和成熟。制度体系建设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贯彻落实具体工作的顶层设计,也是具体举措落地生根的方向盘。“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保障下开展工作,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坚持实践创新中人的主体地位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是从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角度思考。尽管人的活动是主观的,但也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的主观活动,人与自然能否实现和谐共生的主体是人。当人类破坏大自然时,大自然就对人类进行报复;当人类保护大自然时,大自然又给予人类馈赠。从十多年的发展成果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共享单车的推广,重拳整治大气污染,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淘汰黄标车、老旧车,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等。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自2012年至2022年,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为世界碳排放作出了中国贡献。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在遵循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奠定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伟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群众力量、制度建设和人的主体地位着眼,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同时坚持理论创新中的实践,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
[2]吕锦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分析[D].东北大学,2019.
[3]黄承梁,燕芳敏,刘蕊等.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06):1-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1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系中共淮南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