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自身建设是潜藏在中国共产党健康“肌体”内的政治“基因”,它贯穿于党从创立到逐渐成长成熟的全过程,不同时期党的自身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中国共产党落脚陕北之后,为应对艰巨而复杂的抗战局势,加强党内的团结统一,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探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措施,其中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最具代表性。
延安时期刚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走出来,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党在军事路线上的问题,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但党内存在的政治路线、组织、作风以及思想方面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延安时期党的建设工作以自身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思想建设为总抓手逐步有序展开,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为进京“赶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加强思想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内学习活动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地区落脚之后,为改变当地落后的文化面貌,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学习教育活动,也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运动。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包括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国民教育层面;第二,针对社会文盲问题的社会教育层面;第三,针对党内干部的教育层面。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党内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起到补充和辅助作用。
学习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延安时期,为总结经验和教训,革除党内主观主义错误思想的影响,形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储备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中央和党的主要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学习活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全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内学习教育就此拉开了帷幕。同年12月25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刻也不能放松了学习》的社论,在党内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传播,逐渐形成了需要加强理论学习的共识。1939年5月20日,在陕北公学礼堂召开的干部学习动员大会上,李维汉作为代表指出,革命的理论和革命的运动密不可分,革命的理论是指导革命运动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凸显进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习活动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有条不紊地开展,针对党员干部面临的“本领恐慌”问题,学习活动将干部作为重点对象,主要分为在职学习和干部学校学习两种学习形式。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事政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经验等。党内学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分为集体学习和日常学习、规模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等主要学习形式。通过系统化规模化的学习活动,加强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且形成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起到了良好的思想革命和建设效果。
强化政治引领,完善边区的政权组织形式
边区政府是全国民主政权建设的“示范区”,边区政府的一系列民主实践活动对全国的政权建设起到了指导和示范作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民主政治被称为“民主中国的模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使民主权利的组织机构的设置,二是抗日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三是独具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三三制”。
首先,边区的民主政权组织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代表民意和民权的参议会,执行民意决策的政府机关和保障民主政治的司法机关。边区按照区、县、乡三级设置参议会,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产生,这是民众参与政权建设最主要的方式。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权利,参与边区的政权建设和事务管理。政府机关作为参议院决策的执行机关,本质上隶属于参议院并对它负责。边区的司法机关即为边区法院,它不同于现行的行政和司法独立的模式,它受边区政府的统一领导,是边区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组织原则。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权建设的实践中制定和推行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这是经过参议院协商,作为边区民主政权建设的法律依据。最主要的纲领有四部,分别为:为全面抗战准备的《民主政府施政纲领》,体现三民主义精神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完善民主政治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开创和平民主新局面制定的根本法——《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最后,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改变政权机关中“清一色”的共产党员的现状,毛泽东在《团结到底》一文中提到:在政权组成成分问题上,任何党派的“一党专政”都是不允许的,应该是各个党派、社会各界的联合执政,也就是统一战线的组成形式。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引下,中共制定了独具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三三制”,其具体含义为:“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权是各阶级、各阶层统一战线民主联合形式,从本质上讲,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体系。它取代了任何党派的“一党专政”,特别是与国民党的“以党治国”“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专制腐朽的思想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完善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1945年7月,黄炎培一行来到延安访问,临别前他提到,鉴于以往朝代的循环更替的历史经验,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方法,这并非一件易事。毛泽东却满怀信心地答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通过民主的政治形式,让人民作为政府的监督者,政府才能高效运转,“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个回答看似简单,实则是中共在陕甘宁地区局部执政经验的总结和凝练,实践证明:只有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党和政府才能清正廉洁,将权力用到实处,为人民谋利益,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延安时期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监督这两种。民主选举是人民行使参政权的基本途径。但民主选举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而是通过选举出“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保证人民的选举权得到有效实施,1937年底制定了相应的选举制度和法律法规,如1939年底到1941年初,边区参议会和政府相继通过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陕甘宁边区各级选举委员会组织规程》《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等,这些条例和规程的制定逐步形成和确立了四条基本的选举原则,分别是选举的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原则、自由竞争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区民众的民主权利。民主监督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建议和批评权力,这是对公职人员实行监督的有力手段,督促公职人员尽心尽责为人民服务;另一种是最为有效的监督权——罢免权,通过罢免权的形式对玩忽职守、尸位素餐、以权谋私的公职人员起到了强有力的警示作用,对于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廉政建设,集中力量防治腐败现象
边区被称为人民民主的“试验田”,被老百姓称为“最清廉的政府”。边区政府以身作则、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作风,与国民党统治区的横征暴敛、腐败成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本质上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获得人民的支持,击退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基础。建设廉洁政府不仅需要思想的清廉,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首先,树立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战略重心放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上。但是在合作期间,国民党方面一直没有放弃对共产党的“攻击”,这既包括物质上的打击,也包括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引诱。党内一些同志不堪忍受艰苦奋斗的环境,思想上很快发生了腐化和变质,党内出现了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作风。对此,中共中央为了遏制和消除腐败思想对党员干部的侵蚀,在党内开展廉政教育。毛泽东强调廉洁奉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贪污腐败的思想意识作斗争。此外,陈云发表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提倡党员要加强自身思想建设,严格遵守党内组织生活,对于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提倡,党员要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同时也要在成功中提升自身修养。实践证明,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抵御腐败、堕落等思想的来袭,才能增强自身的党性,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前行。
其次,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延安时期非常注重防止官员腐败的制度的建设,为此,边区政府制定了一整套防止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的政策文件。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关于开展反贪污浪费与反官僚主义斗争》等政策文件,致力于防止党员的贪污腐化,反对铺张浪费,践行艰苦奋斗的作风。1938年出台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暂行草案并进行试点,此文件对于以贪污论罪的行为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对于贪腐的具体数额和相应处罚作了详细规定。这些规章条例的颁布对于边区的贪腐行为起到了震慑和惩戒的作用,也表现出党中央对于贪污腐败“零容忍”的态度和决心。
回望延安时期党走过的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久经磨难而砥砺前行,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来,在一次次挫折中成长壮大,这与党不断反思和汲取经验教训,从而加强自身建设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面对的国内和国际局势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复杂,任务也更加艰巨。党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就要以史为鉴,不断学习和汲取革命时期特别是延安时期的经验和教训,从革命的实践中探寻适合新时代的党的自身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少奇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