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的瑞金,在中央苏区时期是一座仅有24万人口的偏僻小县城,有11.3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壮烈牺牲,留下姓名的烈士却只有17166名,其中1.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不管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他们的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
幼小思想受启蒙
20世纪初的瑞金,贫穷落后、信息闭塞、思想保守,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但在扩红运动中,瑞金人民积极响应党和苏维埃的号召,“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的感人场面在乡乡村村都能见到。在瑞金县武阳区(中央苏区时期的划分)石水乡庙子下(村),就有一户朱姓人家有4个儿子:朱正洲、朱正源、朱正湧、朱正沐,其中朱正源、朱正湧、朱正沐都参加了红军,为中国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6月1日,赣州中小学学生举行了集会,进行了游行。五四运动激发了瑞金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团结,唤醒了墨守成规、思想麻痹的瑞金青年们的思想,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年龄稍大点的朱正源表现更为“活跃”,参与了青少年的秘密集会活动。
1921年,曾到异地求学的青年学子刘惟甫、钟蔚升、谢益森等人心怀“教育救国”和革新家乡文教事业的志向,自愿捐资组建基金会,创办了瑞金史上的第一所中学——私立绵江中学,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已经44岁,一向规规矩矩、谨慎胆小的朱恒任也开始有所“骚动”,常常借故在绵江中学围墙外“偷听”,晚上将所见所闻的“新鲜”事情讲给子女听,因此启蒙了朱正湧、朱正沐的思想,开启了他们的思想“阀门”。
1922年秋,目不识丁的朱恒任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说老大没读书,老二、老三、老四一定要送去学堂。于是东拼西凑借钱将朱正源、朱正湧、朱正沐送进私塾读书识字。可天不遂人愿,因家境穷困潦倒,朱正源、朱正湧只上了半年学就辍学回家帮忙干活,只留最小的弟弟朱正沐继续接受教育。
1926年,雪上加霜的是,原本就极度贫弱的朱氏一家的“顶梁柱”——朱恒任因饔飧不饱、劳累过度,患上了慢性疾病,不能干重活。
有同村好心人劝朱恒任的妻子陈氏除留下老大朱正洲和女儿外,其他3个儿子全部过继给同族兄弟或者卖掉,既可换点钱财,又可让孩子们都有饭吃,都有活路。好心人还说:“只要他们能够活下来,他们还是会认你这个母亲的。”
可敦厚、瘦弱的陈氏死活不同意,说是母子连心,即使死也要在一起,否则对不起朱恒任家的列祖列宗。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孩子们有口饭吃,陈氏带着朱正湧和年幼的朱正沐到刘地主家做起了长工,种地、耕田、插秧、施肥、割禾、挑谷、砍柴、打草等,男人能干的,她都干,有时深夜还偷偷地帮别人洗衣缝衣挣点“外快”。为了让长身体的孩子们能多吃点食物,她经常自己只吃一半,趁刘地主不注意时将另一半饭菜藏进口袋里,到了晚上回家后再取出来分给孩子们。此外,陈氏还时常借在外做事的机会,摘点野果子给孩子们补充营养,自己实在是挺不住了就喝点井水充饥。这一切,朱正湧、朱正沐兄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激发起他们要“推翻万恶的旧社会,打倒狗地主”的意志。
燃起革命火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赣西南和闽西地区的党组织根据八七会议精神,于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多次组织农民发动武装起义,先后创建了东固、延福等革命根据地和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以及溪南根据地和赤色地方武装。这一个个胜利的消息犹如一声声“惊雷”,以《革命军副刊》、传单以及口头的形式,迅速传遍了江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也传到了朱正湧、朱正沐的耳朵里。当时,大家都是偷偷捡地上的传单、报纸等,躲在茅坑里心惊肉跳地看,晚上黑灯瞎火地讲。因为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在政治上实行残酷的法西斯统治,制造白色恐怖。残酷黑暗席卷中国,到处人心惶惶,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瑞金农民更是小心又小心,生怕被国民党反动派盯上,遭受凌辱或残杀。
1928年2月至10月,在中共赣南特委和赣南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南康潭口、赣县大埠、信丰、于都、寻乌、兴国、安远等地,相继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起义,揭开了党领导下的武装割据赣南的序幕。虽然朱正源、朱正湧几兄弟不明白什么是起义、什么是暴动,但革命的“种子”已在他们心里深深扎根、发芽。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挺进,每到一处,都要“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新政权。但在瑞金这个偏远的小县城,人们还是惶恐不安,闭门不出。尤其是红军刚进赣南时,村民男丁都躲躲藏藏,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到处制造和散播各种谣言,污蔑红军是山匪来屠村的。男丁们纷纷躲进深山。陈氏也不例外,将几个儿子送进了离家不远的天门岽大塘面的山坳里,这一躲就是2个多月。
4月,红四军相继攻占雩都(今于都)、兴国、宁都等县城,其间,颁布了兴国县《土地法》,并以各种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兴国县《土地法》的颁布不仅给了当地土豪劣绅致命的一击,同时也促进了赣南、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
由于朱正源和朱正湧跟着母亲替刘地主多次往返福建长汀与瑞金挑送货物,目睹红军在街头发动群众、写红色标语、打土豪劣绅,将粮食分给穷人,那簇革命的烈火突地在他们心中燃烧。那一刻,他们激动万分,恨不得马上与红军一道上战场杀“白狗子”。
8月,赣西南特委派鄢寰来到瑞金武阳大塘面开始革命活动,给武阳带来了革命的种子。傍晚,朱正源与伙伴们聚在一起时,向他们讲述了这些“新奇事”,并表达自己要当红军的想法。
有一天,朱正源和朱正湧在听一个进步青年宣讲革命斗争故事时,被刘地主发现了。刘地主将他们兄弟俩吊起来,用抽打牛的竹鞭恶狠狠地打他们,朱正源被打得口吐鲜血,怒气冲冲地瞪着刘地主,心里嘀咕道:“总有一天,我会收拾你的。”朱正湧则念着“禾刀挂上壁,搞碗碗边没饭吃”的俗语“止痛”。
1930年4月,瑞金境内农民武装起义成功,推翻了民国县政府。6月,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整个县城都沸腾了,大家奔走相告,朱正湧和朱正沐相拥而泣。
1931年8月,邓小平就任瑞金县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武阳区委、区苏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开展了第二次分田分地斗争。此时,朱氏一家从刘地主家解救出来,每人分到了7.5担谷田。
12月,受红军胜利的影响,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率领下,在江西宁都举行武装起义,全部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听到这个重大消息后,朱氏三兄弟更加坚定了要参加红军的信念。
经历了国民党的数次“围剿”,红军人员伤亡较大,人数明显减少。1932年2月,中革军委总参谋部编制调整,将动员科改为动员局。从此,中央苏区扩大红军工作作为一个运动拉开了序幕。朱恒任和陈氏也深切体会到党和红军才是真正地在为老百姓谋福利,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拜过关公当红军
地方军阀和国民政府的欺压,使百姓苦不堪言。红军的到来,使穷苦大众翻身做主,受到尊重。两者的鲜明对比,给予了百姓莫大的信心。特别是再加上红军的优待政策,各种报刊、手册、传单的宣传,使那些当年担惊受怕的穷苦农民,逐渐了解了红军,打消了顾虑,放下了思想包袱,纷纷争着要参加红军。
1932年,瑞金县提出每亩施肥100担的任务,全县男女老少积极行动,劳动力不够的家庭得到了红军的大力帮助,红军不怕脏与累,帮农民开荒、犁地、耕田、播种、挑粪、施肥等。当时农耕合作社还“流行”这么一句话:“作田无粪,等于瞎子无棍。”于是,部分红军帮着村民挑大粪、牛粪、猪粪、鸡粪。红军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纷纷被《瑞金红旗》《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等报刊登载,朱恒任一家所在的石水乡获赠“春耕模范”奖旗,石水乡人民感激涕零,朱氏一家心潮澎湃,兴奋不已。
9月4日至8日,根据《少共苏区中央局关于国际青年节的决议》,为庆祝国际青年节17周年,中央苏区儿童团、少先队在瑞金举行了第一次大检阅。邓颖超、张爱萍等参加了检阅仪式。朱正源、朱正湧和朱正沐放下手中的活,悄悄地跑去观看检阅。老四朱正沐还跟着举起右手喊口号:儿童团,勇往直前……
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进行反“围剿”斗争,武阳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扩大红军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朱恒任和妻子陈氏也已然“开窍”,冲破了封建思想牢笼,抛弃迷信桎梏,打消了之前对红军的种种误解,下定决心,除留下大儿子外,其他3个儿子全部送去当红军。
之后,陈氏带着朱正源、朱正湧和朱正沐来到九村福主庙,虔诚地跪拜关公后,带着一小袋红薯就送他们去报名参军。
(本文根据故事主人公的外甥陈承海先生的口述,以及《回忆中央苏区》《中央苏区革命史调查资料汇编(卷一)》《瑞金人物志》编写)
(作者系赣南医科大学副教授,江西省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