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接触到《共产党宣言》,从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走上革命道路。邓小平从最初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再到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创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功伟绩,他的每一次重要人生节点,都与研读《共产党宣言》这部巨著有关。邓小平阅读《共产党宣言》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将《共产党宣言》刻苦研读了一生,也推崇了一生。
一、赴救国救民之路拜《共产党宣言》为“师”
(一)乱世留法望实业救国
军阀混战、兵匪横行的动荡年代在青年邓小平心里埋下一颗救国救民的种子,“实业救国”是青年邓小平渴望的救国之路。
青年邓小平希望赴法勤工俭学,通过“实业救国”挽救中华民族衰败危亡的命运。辛亥革命爆发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国内陷入长期混乱与动荡之中。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洗礼,已经成长为胸怀救国之思的进步青年纷纷踏上工读主义的道路。1919年,邓小平就读重庆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在这里,他和当时无数中国青年一样,对法国先进的工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民主共和的体制无限向往。此时的邓小平还是一位有志于“实业救国”的青年。从重庆留法学校毕业后,16岁的邓小平怀揣着学点真本事的心愿登上了法国邮船“鸳特莱蓬”号,开启了法国勤工俭学生涯。
(二)初读《共产党宣言》转向革命救国
在法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初读《共产党宣言》,放弃了“实业救国”的幻想,转向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阅读《共产党宣言》使邓小平完成了从“实业救国”到革命救国的思想转变。首先,《共产党宣言》将资产阶级定位于剥削阶级,依靠自身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工人进行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压榨。其次,《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整体利益的代表者,它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邓小平深刻认识到这种剥削和压榨,对书中先进的现代无产阶级政党更加向往。于是,在《共产党宣言》等浸润下,邓小平在1922年被吸纳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在这里快速成长,直到1924年正式转党。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革命人士一起组织参与了一系列群众集会、政治宣传,最终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一位无产阶级领导者。
(三)留学苏联坚定马列信仰
邓小平短暂的留苏经历促使他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为回国后的革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
《共产党宣言》是邓小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路人”,也是为其奠定马列理论基石的重要力量。1926年,邓小平远赴苏联留学,在这里,劳动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绘的共产主义蓝图,在《共产党宣言》中得以精练概括,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仅是其个人追求,更是为全体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的基石。在这样的环境中,邓小平学习了一系列课程,还修读了军事训练的课程,这成为了邓小平回国斗争的理论基础。在自传中邓小平写道:“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讲道,“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四)回国践行《共产党宣言》之思想
邓小平在苏联只学习了短暂的11个月。1926年底,国内形势风云变幻,邓小平被选调离开莫斯科,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革命。之后,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共产党宣言》的理论与思想。
《共产党宣言》是邓小平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理论滋养,邓小平以此为基础奋斗了一生,也创造了一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体共产党人分阶段、分目标实现。从回国到改革开放的时间里,邓小平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支持者和践行者。他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共产党宣言》为“师”,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步履不息,最后擘画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邓小平所作出的每一项踏实的贡献,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他对《共产党宣言》中理论思想的遵循和践行。
二、奉《共产党宣言》为旨探寻结合之道
(一)革命时期读《共产党宣言》探寻救国之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反复阅读《共产党宣言》,在《共产党宣言》中找寻救国救民的方法。
抗日战争期间,邓小平善于从《共产党宣言》中找寻问题解决的答案,探索革命胜利的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阐述:无产阶级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的阶级觉醒,打破资产阶级统治,进而由无产阶级自身掌握政权。邓小平也在这个时期把捍卫国家主权作为最重要任务。马克思在对阶级斗争理论中提到,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不过是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一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减少阶级对抗,把地主阶级、当地绅士势力拉入抗日的阵营中。另一方面主张教育群众,发表文章揭露日军侵略的罪行,鼓动人民群众认清苦难加入抗日洪流。无论是在政治工作还是组织工作,邓小平的策略都贯穿着《共产党宣言》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如唯物史观、历史辩证法、阶级分析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等等,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了与《共产党宣言》结合。在这个时期,邓小平还十分重视在党员干部中宣传《共产党宣言》,积极号召学习马列思想。百色起义前夕,邓小平向李明瑞多次推荐《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为其指明革命的道路。在会昌县,邓小平还举办了一场为期一周的县、区少共干部训练班,号召干部们反复阅读《共产党宣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建设时期读《共产党宣言》总结方法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结合《共产党宣言》提出各项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邓小平结合《共产党宣言》总结出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经验。《共产党宣言》的首要思想精辟地概括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后,应当致力于迅速提升生产力的总量来推动发展。因此,邓小平将发展经济作为党最重要的任务。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除此之外,邓小平认识到国家的前途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围绕这一观点,邓小平在1956年指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 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方法”。邓小平的群众观是对《共产党宣言》中唯物史观群众路线的丰富。1969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南昌新建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在江西的日子,邓小平每天参加劳动、听广播、写字、关心国内外形势,同样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沉下心来阅读和思考,这也为后来的改革积蓄了能量。《共产党宣言》也是邓小平经常翻阅的书目。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书中回忆道,“闲暇的午后,在万籁寂静的夜晚”都是父亲的阅读时间。
(三)改革时期读《共产党宣言》书写改革华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不断号召学习阅读《共产党宣言》,书写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创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局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于理论,复出主持工作的邓小平进行了恢复高考、狠抓教育等决策,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共产党宣言》首要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以说明”。在邓小平的支持和引导下开展了一场规模巨大、内涵丰富、深远持久的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是无可挑剔的真理,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却不可教条式地照搬。邓小平正是在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这些都是对《共产党宣言》首要基本思想的印证。
三、受《共产党宣言》影响成就丰功伟绩
(一)读《共产党宣言》成就伟业
在中国革命时期,邓小平通过阅读总结《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原则,在建国和建军两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邓小平军事战略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骨骼。关于军队建设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暴力革命的观点,即共产党人从不掩饰自己的立场和意图,只有用暴力手段彻底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他们的目标。在抗战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邓小平等人领导红七军参加了一系列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保卫和建设工作。其次,邓小平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为新中国大厦的建立奠定了基石。《共产党宣言》将无产阶级政党的目标界定为最高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即为“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夺取无产阶级政权”,在夺取政权之后,再“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邓小平受此启发,新中国成立前夕,还忙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各项战事之中,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一起,排除万难,戎马倥偬,共同完成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壮举。
(二)读《共产党宣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邓小平善于从《共产党宣言》中找寻问题解决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想观,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首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想观是其在阅读《共产党宣言》后提出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原则性设想并精辟地概括了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会代替旧社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想观正是来源于其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他认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必然是共产主义,发展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必须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次,他依据《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思考。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细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邓小平也强调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要从根本上打破平均主义,让农民先富起来,这种按劳分配的思想为之后推动农村地区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邓小平将此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强调从实际出发,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思考并提出从生产关系来调整农村的政策,在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合当前实际的生产关系。
(三)读《共产党宣言》推动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进行的理论创新与《共产党宣言》一脉相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除了坚持《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理论,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还深刻考察中国实际,进行广泛探讨和深邃思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不断丰富并成为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指导理论。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改革开放作出一系列设计:在经济政策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在农村政策放宽后提出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抓住机遇大胆实行对外开放,包括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枝叶。此外,《共产党宣言》还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如世界市场理论,民族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思想,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对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科学预言。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以《共产党宣言》为蓝本不断创新,邓小平为改革开放设计献策,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壮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钟文,鹿海啸.百年小平(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王香平.从毛泽东的批示看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领导方法[J].中共党史研究,2012(06):70-78.
[5]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西南石油大学)(项目批准号21SZJS51010615)的阶段性成果;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阶段性研究成果(无编号);西南石油大学 2020 年一流本科课程培育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阶段性研究成果(X2020YLKC035)。
(作者系西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