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2024-10-27 00:00郑忠
天津教育·中 2024年9期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根据《标准》内容,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内涵完善历史学科教学,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历史学习中获得综合性发展,体现历史学科育人价值。

本文对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其次概述相关原则,最后结合《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内涵提出“创设情境”“分层教学”“媒体教学”“拓展内容”“合作讨论”等建议,旨在优化初中历史课堂学习环境,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高效课堂。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学生的能力发展,构建高效课堂的本质并非提高知识讲解效率,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其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由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带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通过高效课堂的构建,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将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采用针对性的方案,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同步提高。

(二)培养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即文化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所形成的能力素养。历史学科的教学意义在于,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同时,应指导其学习历史分析方法,通过历史学习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提升自身认知水平。由此可见,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知识讲解为主教学观念的局限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素养。

(三)提升思维品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独特的历史学习思维,这种特殊思维所具有的线性特征可以使学生以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思考历史问题,形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在历史高效课堂中,教师将侧重于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原则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师生合作探索与相互配合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应有的权力,尊重其课堂主体地位。历史学科知识内容所对应的历史背景与事件值得学生主动探索,在其自主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有助于突破思想的束缚性,掌握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助力高效课堂的构建。对此,教师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个性化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确立师生平等关系的基础上达成高效的教学目标。

(二)正确把握教学重点

历史学科以阐述史实为主,严谨性和枯燥性是这一科目的特点,但是历史学习的价值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了解尘封的历史背景,回顾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转变过于强调历史知识讲解的教学理念,将历史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发掘知识、自主思考问题和自主讨论史实等方面,使其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拓展学科教学内容

虽然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所必备的工具,但是完全依照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讲解的方式未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客观地了解历史史实。高效课堂的构建应以开阔学生的历史学科视野和提升其文化底蕴与学科素养为目标,这要求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积极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与教学资源,给予学生自由探索历史的重要支持,进一步培养其学科综合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情境教学,重现历史场景

难以建立情感连接是多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历史教材所呈现的史实和资料与学生所处的现代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无法“设身处地”地从相关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其对历史的了解趋于表面,学习效率较为低下。教师应思考如何拉近历史学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知识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历史问题,加深对学科的理解。教师应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发挥现代教学资源的优势,在课堂中重现历史场景,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有效引发思考活动。教师可以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或者设计情境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夏商周的更替”一课中,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来看,课程知识所对应的历史时期较为久远,教师应尝试创设故事情境,通过演绎历史故事,将相关历史知识串联在一起,增强知识点的紧密性,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加深记忆。

譬如,在讲授“夏朝的兴衰”这部分内容时,以“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为故事情节,教师为学生讲述夏朝之前的历史故事,与学生一同追溯“夏朝的起源”。而在夏朝建立之后,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了解到:按照禅让制的惯例要求,一个叫伯益的人应该作为继承人,但是禹在位时并未给予伯益实权,伯益缺乏锻炼,也缺少威信。禹将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也让启的亲信掌握了许多权力,使启的威望高于伯益。禹死后,启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夺得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个国王,由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情境活动,形象生动地了解相关内容。历史场景的重现消除了学生与历史学科之间的距离感,学生直面史实,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对构建高效课堂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关注差异,实施个性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实现对课堂教学环境的完善。但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能力差异,高效课堂的构建既要保证高效教学,也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指导方案,为其提供契合自身能力水平的课堂学习条件,使其收获历史学习的成就感。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教学中,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众多的诸侯国,相关史实较多,因此本课的内容较为复杂,对部分知识整合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具体指导思路如下:

【基础层】该层次的学生历史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应重点培养其历史知识整合能力,引导其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实现知识串联,强化基础知识掌握。

方案:教师出示“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西周以什么制度维系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问题,将西周与春秋和战国时期建立联系,梳理历史时间线,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进阶层】该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好,但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足,教师应着重引导其结合历史背景深入思考特定历史事件的意义,培养其历史辩证思维。

方案:围绕特定历史事件,如“齐桓公称霸”,给予学生相关资料,要求其结合资料内容分析春秋名称的由来。同时,思考诸侯称霸的目的,了解其实质,从历史角度分析春秋和战国时期出现的原因。

【高等层】该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应注重培养其高阶思维,教师可以为其布置一些拔高性的习题,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锻炼综合应用能力。

方案:教师出示“战国形势图”,要求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结合“合纵连横”政策相关内容,思考“秦灭六国”的基础从何而来。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案,科学培养其历史学习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融入媒体,渗透家国情怀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为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通过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历史背景,既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能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教师应借助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声色并茂的形式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活力,积极拓展与古代中国历史有关的教学内容,以深受学生喜爱的视频讲解方式,师生共同回顾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在历史的见证下,学生深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鼓舞,坚定信念,从而发挥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作用。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远古的传说”一课教学中,课程主要介绍了华夏文明的形成,学生在识记远古传说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汉族的前身和始祖,有助于培养其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实现爱国情怀在课堂中的有效渗透,高效培养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华夏文明的起源应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讲起,结合教材中讲述的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事迹,教师应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历史纪录片,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与学生一同打开这段尘封的历史记忆。在视频中,学生了解到,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其中以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两个部落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至此,教师提出问题:“炎帝和黄帝,究竟谁才是华夏之祖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其在视频中找寻答案。

视频分别介绍了炎帝和黄帝的事迹,学生认识到“神农尝百草”中的“神农”便是炎帝,也就是“神农氏”,因此后世将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而黄帝又称轩辕氏,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到此,学生更加疑惑,炎帝与黄帝的称号均与中华民族有关,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随后,视频中讲解了华夏文明的形成,学生终于认识到,在大规模的战争中,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最终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而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的由来。通过媒体手段的介入,华夏族形成的历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其更加坚定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四)话题讨论,培养辩证思维

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目标在于加深学生的历史理解,培育其学科核心素养,这应以课堂中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为途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设置各种讨论话题,围绕话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讨论,在课堂中为其创造自主实践的机会。在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学生围绕历史事件展开深度思考,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在辩证讨论中体会历史史实蕴含的深刻情感,实现自身思维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教学中,秦朝的统一推动中国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在历史纪元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有关秦朝建立和秦朝统治的内容值得学生展开深入探讨,使学生对秦朝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朝代建立全面认知。

课程主要内容分为“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概括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教师应在每个部分中结合知识模块设计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梳理知识脉络,以史为鉴,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

在“秦的暴政”知识模块中,教师设计讨论话题:秦的暴政具体有哪些表现呢?围绕该话题,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证明秦的暴政使百姓苦不堪言,是后续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如学生以“阿房宫”“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长城的修建”等案例对秦朝百姓的生活展开讨论,归纳秦的暴政。

在“陈胜、吴广起义”知识模块中,教师以“陈胜、吴广发动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为讨论话题,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起义经过,合作探究农民起义对政权更替的意义。

在“楚汉之争”知识模块中,教师将“项羽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作为讨论话题,鼓励学生联系“反秦”相关知识,对项羽、刘邦之间发生的故事展开讨论,辩证地思考楚汉之争的结果以及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加深课程知识理解,在合作探究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构建高效课堂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基于学生主体性原则,有的放矢地把握学科教学的侧重点,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学习环境,助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开展分层教学,活用媒体手段增添课堂色彩,补充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组织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立足核心素养要求全面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