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核心经验的幼儿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实践

2024-10-27 00:00尤扬眉
天津教育·中 2024年9期

幼儿阶段是人成长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幼儿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他们一生。因此,在幼儿园阶段,教师要重视幼儿体能的发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近年来,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逐渐成为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影响着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在研究运动核心经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园实际运动的核心经验,并提出对应的指导策略,希望为幼儿园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表明:“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如何促进幼儿健康这一方面,《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指导意见,为幼儿园户外体能大循环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幼儿运动核心经验的内涵

运动是一切身体活动的基础,是健康生活的保障。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居民的平均运动量逐渐减少。同样,全球幼儿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幼儿的运动量达到了推荐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要求从幼儿园阶段就为幼儿提供多种目标、多种环境、多种形式、多种强度的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然而,现阶段教师普遍不具备优秀的运动素养和运动知识,擅长运动、擅长引领幼儿运动的教师较为少见。如何基于幼儿运动核心经验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成为众多教师面临的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幼儿运动核心经验”。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现阶段教育界普遍认为幼儿运动核心经验是一个复杂的多维模型,主要涵盖内容维度、发展维度、功能维度三个方面。

(一)内容维度

从内容维度出发,幼儿运动核心经验又可以称之为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幼儿阶段是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认为幼儿应该具备的基本运动能力主要分为“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除此之外,根据国内外运动学习标准和户外体能大循环运动模式,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还应该包括器械(器具)操控能力。因此,幼儿核心经验主要包括“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器械操控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上述三个方面的幼儿运动核心经验又可以分为窄道直走、晃动窄道直走、单脚站立、脚尖站立、对抗性平衡、滚动控制等类型,促使幼儿通过走、跑、攀爬、跳跃、钻爬等动作来提升身体移动能力,还可以利用拍球、抛球、接球、踢球等方式来锻炼器械(器具)操控能力。

(二)发展维度

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幼儿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具体来说,幼儿只有在掌握简单的动作之后,才能学习更高级的运动。因此,教师在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时,要通过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了解幼儿的实际运动水平,并在了解之后制定详细的运动任务和运动计划,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幼儿运动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即幼儿的运动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幼儿的个人状态、运动习惯、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是总的来说,幼儿每接触一项新的运动项目,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尝试、调整、适应,才能逐渐熟练,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

(三)功能维度

幼儿运动核心经验能够进一步延伸出各种各样的功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提出,幼儿应该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以及“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这些应该具备的能力就是幼儿运动核心经验延伸的身体素质功能。除此之外,基于幼儿运动核心经验开展的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符合幼儿的运动水平,运动种类多样,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对运动的认知。例如,在教师指令下进行“快走和慢走”组合,能够帮助幼儿锻炼空间感知能力。

二、幼儿运动核心经验发展现状

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的活动,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生。因此,在进行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时,教师需要以幼儿的实际感受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避免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目标过高或者过低。在现阶段国内外已有的儿童运动能力评估量表的基础上,教师以幼儿运动表现和运动感知为指标,有的幼儿很轻松,可以无压力完成,有的幼儿有点吃力,但是仍有余力继续,有的幼儿十分吃力,没有余力继续,还有的幼儿用尽力气,觉得很累。教师以幼儿运动核心经验的内容维度为指标,用观察法了解幼儿运动核心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的发展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园幼儿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的发展现状,教师邀请了30名愿意参与户外体能大循环的幼儿参与本次研究活动,其中男性幼儿和女性幼儿分别为15名,并设计了一系列的体能大循环活动,具体项目为过独木桥(静态)-过独木桥(动态)-脚尖站立-单脚站立-蹦床-滚轮胎。在本次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中可以发现,不能平稳地通过静止不动的独木桥的幼儿共7人,占总人数的23.33%,不能平稳地在晃动的独木桥上移动一定距离的幼儿共22人,占总人数的73.33%,能够用脚尖站立,但是不能维持一定时间的幼儿共10人,占总人数的33.33%,能够用单脚站立,但是不能维持一定时间的幼儿共13人,占总人数的43.33%,不能在蹦床上保证身体平衡的幼儿共21人,占总人数的70%,不能保证轮胎按照直线滚动一定距离的幼儿共16人,占总人数的53.33%。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幼儿的运动核心经验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身体素质还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空间。其中,在幼儿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的发展中,过独木桥(动态)和蹦床两个项目存在的问题最多,除了滚轮胎这一项目,女性幼儿的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发展得更好。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幼儿进行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教育时,应该针对不同性别幼儿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重点关注幼儿运动核心经验发展问题较大的项目。

(二)幼儿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现状

在了解幼儿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现状的过程中,教师分别从小、中、大三个班级邀请20名幼儿组成混龄游戏小组,共同参与本次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其中,小、中、大三个班级的男女幼儿比例相同,分别为10人,共计60名幼儿参与本次活动。根据幼儿身体移动能力核心运动经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在设计本次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时设计了慢跑-沙地跳远-爬绳-跳绳-穿越隧道等五项活动。

幼儿在跑、跳、爬、钻等各个环节均存在手脚前后不协调、缺乏运动等问题,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幼儿的运动技能熟练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男女幼儿的不同表现来看,男性幼儿的身体移动能力普遍强于女性幼儿。

(三)幼儿器械(器具)操控能力发展现状

综合考虑幼儿园具备的器械和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中器械操控类活动的安全性,教师以“球”为主要器械,邀请40名(男女各20名)幼儿进行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根据幼儿器械(器具)操控能力的具体内容,教师设计了原地拍球-你抛我接-定点踢球三个项目,共同组成本次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幼儿在操纵器械时普遍存在“动作不规范”“无法保证身体平衡与协调”“无法长时间操作器械(器具)”等问题。

三、基于运动核心经验的幼儿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指导策略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发现,现阶段幼儿普遍存在运动核心经验不足的情况,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引导幼儿爱上运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园户外场地开展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目标科学的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那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调查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的活动内容

幼儿是单独的个体,由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家庭影响、个人性格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幼儿的实际运动水平,即运动核心经验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园内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确定后续的户外大循环活动计划。在了解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观察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偏低,女性幼儿的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普遍强于男性幼儿,身体移动能力和器械(器具)操控能力则男性幼儿强于女性幼儿。因此,在设置适宜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在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幼儿的发展目标,以及《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的指导原则和运动推荐的基础上,对应幼儿的实际情况,为男女幼儿分别设计了不同侧重、不同方式的体能大循环教学活动。以“跑”的训练为例,在户外体能大循环的过程中,男性幼儿的训练侧重为提高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女性幼儿的训练侧重为身体移动能力与器械(器具)操控能力;男性幼儿的训练项目为“闭眼直走-s平衡走-晃动中平衡走”,女性幼儿的训练项目为“闭眼直走-障碍跑-运球”。

(二)创设多种运动环境,科学规划运动区域

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时应该尽可能为幼儿创设多样化的运动环境,并科学规划相应的运动区域,以保证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的科学性、高效性、安全性和教育性。

在创设运动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已有场地,对现有环境进行趣味性创设。在进行“钻”这一运动项目锻炼时,考虑到幼儿手脚不协调、不能保证身体平衡、耐力不足等问题,教师可以将场地进行划分,将宽阔的道路变成多条窄道,设置直道、障碍道相交的迷宫隧道,让幼儿在迷宫隧道中钻爬,在保证自身平衡的基础上坚持钻爬,并最终找到出口,获得“迷宫隧道挑战胜利者”的称号。

(三)规范活动流程,提高课程质量

教师在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时,需要考虑幼儿生理发育情况和《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的运动时间建议,规范活动流程。具体来说,在活动流程方面,建议教师遵循“热身运动(3分钟)-第一次循环(3~5分钟)-放松运动(2~3分钟)-第二次循环活动(3~5分钟)-放松活动(2~3分钟)”的运动流程,从而保证幼儿的运动心率。在运动时间方面,教师应保证一次循环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小班幼儿户外体能大循环运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中班幼儿户外体能大循环运动时间在25分钟左右,大班幼儿户外体能大循环运动时间不超过30分钟,避免幼儿运动时间过长带来的损伤。

(四)记录幼儿发展动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幼儿运动核心经验的发展需要外界特定的训练才能逐步发展,并不会因为遗传、身体成长等原因而自主改善。对于幼儿来说,运动核心经验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走平衡木”,经过多次练习,幼儿的平衡能力会逐渐提高,这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幼儿运动核心经验的实际动态变化进行更加针对性、专业化的指导。具体来说,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指导的过程中,需要为幼儿提供正确、优美、规范的动作示范,并辅以简洁、准确、清晰的语言指导,帮助幼儿一遍遍改正动作中不规范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3-6岁的幼儿是以游戏和直接经验为学习途径,幼儿喜欢并能够通过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开展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时,要保证自身的动作规范。当然,考虑到幼儿身体发展能力的差异,教师在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时,也要尽可能地让幼儿获得运动核心经验的概念,然后自主练习。

例如,在进行以“拍球”动作为主题的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中,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幼儿能够简单地拍球,但是仍然有部分幼儿手脚动作不协调,无法连续拍球,也无法有效控制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灵敏度、力量都有所不足。拍球这一运动主要涉及“伸手”“拍”“连续拍”三个主要动作,在“伸手”时,幼儿需要在保证身体平衡的基础上集中运用手腕的力量,但是很多幼儿都是胡乱拍球,既没有有效控制身体平衡,也没有集中手腕力量,这就导致球被拍下后往往会斜向弹起,幼儿无法灵敏地移动身体,以至于无法完成“连续拍”的动作。久而久之,幼儿对拍球的兴趣会极大降低,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中选择将球用伸缩绳固定,让球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能够减少幼儿的误差,让幼儿进行有效的练习。在幼儿能够控制身体平衡,完成“伸手”和“拍”的基础动作之后,教师还可以播放有节奏的音乐、进行“连续拍球挑战”等项目,引导幼儿有节奏地连拍。

四、结语

总的来说,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开展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活动,教师要综合考虑园区场地、运动项目、幼儿活动特点等方面,进行户外体能大循环活动研究,丰富幼儿的运动核心经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