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2024-10-27 00:00孙凡峰
天津教育·中 2024年9期

《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促使其主动参与、合作共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深入分析相关政策文件和实践案例,提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借鉴。

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又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融合学科知识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强化其团队协作能力,逐渐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是指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给定的学习主题进行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和实际操作,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通常由3到5名学生组成。组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巧妙设计学习任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供教学指导,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应该明确、具体,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涵盖数学概念的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等多个层面。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地合作交流,分享观点、讨论解决方案,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学习目标。在小组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讨论者等,每个成员都能有所贡献,小组成员之间共享信息和学习资源,相互帮助,从而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以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知识的习得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不同,有的表现得较为被动,对整体合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现象与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对不同学科的兴趣水平有关。第二,角色分配与执行问题凸显,学生在小组中难以明确分工,导致一些小组成员负担过重,其他成员参与较少,影响了小组协作效果。第三,学生对任务目标的认识比较模糊,缺乏清晰的目标导向,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缺乏明确的方向感,影响了学习效果。第四,在时间管理方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面临困难,难以有效地分配时间,从而影响了整体学习进度。第五,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指导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引导策略,学生未能得到充分支持。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角色分工,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合理引导,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首先,教师应当设定适宜的小组规模,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参与讨论。合适的小组规模既能保证组内的交流效果,又能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确定合适的组员配比同样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内借鉴彼此的思路,增强学习动力,组员之间相互促进,让小组整体学习效果更显著,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身优势。这意味着每个小组成员应当具备各自的特色,这有助于形成丰富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要相对趋同,有利于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通过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能够创设出一个积极、协作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彼此之间的深度交流,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成绩一般的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和成绩中等的学生。在组织学习小组时,每个小组由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和两个成绩中等的学生组成。

再次,组建小组时要平衡男女生的比例,并且每个小组应包含至少一名性格开朗的学生,以保证小组内的交流氛围。教师组建学习小组时,应避免小组成员固定,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体作用。

最后,各小组的人数要合理控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过多会导致组内成员无法深入交流,过少则会影响成员间的交流效果。通过科学分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整体学业水平。

(二)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首先,分工可以促使每个组员充分发挥其专长,实现协同效应。小组成员各自负责特定的任务,有助于高效解决问题。其次,明确分工有助于提高组内沟通效率。每位成员专注于自己的任务,避免信息混淆,使讨论更有针对性。最后,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能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加深对团队协作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分工应该合理公平,确保每个成员承担的任务既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又能够对整个小组的目标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在明确分工时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进行巧妙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任务的重要性。另外,教师应关注分工后的平衡,防止某一成员负担过重,影响合作效果。为了避免分工出现问题,教师要定期进行组内评估,促进成员间的公平。总之,明确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还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分工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角的度量》时,教师可以策划一次分组活动,指导学生合作测量三角形、长方形、菱形以及梯形的角。在这一活动中,小组成员被赋予明确且具体的角色,有的学生致力于完成角的实际测量任务,有的学生承担起数据记录和整理的责任,还有的学生负责指导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这种精心设计的分工与合作,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测量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基本的测量技能,还能通过实践提升这些技能。这样的互动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学概念的理解,能够有效推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巧妙设计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首先,教师的引导既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又能保证整个学习过程高效进行。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避免学习过程偏离主题,同时保持学习小组内各成员的参与度均衡,防止个别学生被边缘化。其次,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专业指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问题设计上,还体现在推动学生深入思考,促进组员相互合作,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具成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合作中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数学学科水平,培养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节《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面积计算公式,而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分小组进行深入讨论。在学习小组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如“裁切和拼接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方式,是否能够准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在三角形纸片上画小格子的方法是否更能直观地呈现面积计算过程呢?”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大胆提出疑问,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介绍计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路共享。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探讨多元的合作方式

教师要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同组合作、跨组合作等,引导学生通过互动、角色分工等方式,促进彼此之间的深度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合作模式下,学生在小组内密切交流,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集体智慧的发挥。跨组合作模式注重不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组员合作,有利于提高社交能力。在实施这两种模式时,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同组合作可以布置小组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角色分工等方式共同完成;跨组合作可以安排不同小组定期交流,完成合作项目。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角色分工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培养其领导力,提高团队协作技能。同时,及时的反馈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对学生的合作过程和合作成果进行及时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轴对称》时,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即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及应用,其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4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完成对称形状的抽取任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工明确,鼓励每位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讨论者和时间监督员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共同制定计划。组员相互合作、共同商讨,确保每个组员都能理解对称的概念。小组合作完成后,教师重新组合学生,形成新的小组,本次小组内的学生来自原先的不同组别,促使学生与新伙伴进行跨组合作。教师安排一个合作项目,要求新小组内的学生合作完成对称形状的实际建模,通过小组间的经验交流,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对称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角色分工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积极与其他成员交流合作。学生既能在同组合作中建立默契,又能在跨组合作中拓展学习思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五)运用评价奖励机制

教师可以运用实时评价工具,了解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通过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收集反馈等手段,教师优化实施策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教师还应设计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设计奖励机制时,教师要及时反馈,奖励优秀小组和个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奖励机制应公开、公正,确保学生清晰了解奖励细则。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顺利开展。例如,在数学总复习中,教师可以设定一系列的小组任务,涵盖知识点的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团队协作技能的考查。为了确保评价公平公正,教师可以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包括小组内部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小组成果展示等。

教师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结果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例如,对于整体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集体奖励,如鼓励信、荣誉证书或者学习资源的分享;对于在小组中表现出色的个人,设置个人奖项,如提供表扬信、特殊职责的机会等。教师将小组合作的成绩公示在班级的通告栏上,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激发其他小组的学习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针对表现一般的小组,教师要给予额外的支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水平,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激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与支持。奖励优秀小组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推荐书籍、学习工具或者线上学习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面。这样的评价奖励制度既可以激发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方式既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又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学学科中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教师深入思考、科学设计,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和小学数学教学水平。通过不断优化实施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更好地适应小学数学教学需求,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