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批评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趋近化理论视角出发,对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在该国2019年10月至12月爆发社会抗议期间的公开讲话文本进行分析,旨在揭示社会危机话语的空间建构和话语策略的运用,并对相关话语进行社会解释。研究发现,为了妥善应对本国爆发的暴力抗议活动,智利领导人在其社会危机话语实践中综合运用了趋近化理论中的空间、时间和价值观趋近策略,其中空间趋近策略的应用最频繁,价值观趋近策略次之,时间趋近策略的应用最少。在具体分析相关话语在空间、时间、价值观趋近策略方面的使用情况后,本研究发现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的危机话语实践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首先,其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提振经济,以此提升民众的支持率,为谋求连任奠定基础;其次,旨在鼓励民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最后,意在阐明政府将采取措施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缓解结构性社会矛盾,对外打造一个“富强、公正、以人为本”的新兴国家形象。
关键词:趋近化理论;智利;社会危机话语;话语策略;批评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H34 DOI:10.12002/j.bisu.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4)04-0147-15
引言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道德”(Ethos)、“情感”(Pathos)和“理性”(Logos)构成了西方传统说服话语中的修辞三要素。在演讲中,上述3个要素分别对应演讲者的人格、听众的情感以及话语的逻辑。具体而言,第一个要素是指演讲者想要表现出的人格或性格;第二个是指演讲者通过触动听众的情感来达到说服的目的;第三个是指演讲者通过话语的逻辑论证来说服听众。一直以来,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框架被用来分析各种体裁的话语,如会议、社会和环境报告、组织声明以及政治谈话等。然而,这一修辞框架很少被用于探讨演讲者在危机语境中的话语策略(Wang,2016)。20世纪30年代,美国普渡大学教授艾伦·门罗(Alan Monroe)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要素发展成五步激励序列,成为引导人们构思说服性演讲稿的经典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危机话语的建构。当前国内的危机话语研究呈现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视角多元的特点。在语言学界,钱毓芳(2010)、田海龙和尹佳(2016)、辛斌(2020)等分别针对恐怖主义、公共舆论、南海争端等问题进行了危机话语分析;在国际关系学界,孙吉胜(2019)、叶淑兰(2020)等讨论了中国官方危机话语建构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在对外传播领域,吴瑛(2008)等发现西方舆论对中国危机话语构建了“反向设置”的话语框架。目前,危机话语研究在理论和方法层面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2019年10月,智利因地铁票价上涨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备受关注,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有关经济表现良好的发展中国家为何会爆发强烈的社会抗议和暴乱的思考与讨论。10月14日开始,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出现了一系列针对地铁票价上浮的抗议活动。随后,部分地区的和平抗议逐步激烈化、暴力化。为了应对社会骚乱中的暴力犯罪,19日智利时任总统塞巴斯蒂安·皮涅拉(Sebastián Piñera)宣布国家进入“战时状态”。在此次社会危机初期,皮涅拉政府曾尝试通过强硬的武力镇压来平息抗议活动。然而,随着冲突升级,政府当局不得不调整应对之策,推出了取消地铁票价上浮、提高最低收入群体养老金水平、增税以保障用于增加社会服务供给的资金等一系列短期措施,危机应对策略也转变为以多方对话和平解决民众诉求。至2019年12月,该国的社会危机暂时得以平息。在此次应对社会危机的过程中,智利时任总统的公开讲话在抚慰民众不满情绪、缓和阶层矛盾冲突、团结社会和国民、谴责打击暴力和犯罪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关键的作用。深入了解以智利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危机话语体系及其特征,对于中国在大国外交中建构危机话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提供重要支持。本文从批评认知语言学的趋近化理论出发,对智利时任总统的公开讲话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社会危机话语中的空间构建方式和话语策略的运用,以及这些话语背后的社会含义。
一、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作为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重要体现,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关注的是言语使用及其引起的相关联的概念结构,以及这些概念结构在话语语境中所承担的意识形态或合法化的功能(张辉,2023)。认知话语分析是批评认知语言学使用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揭示说话人的思维和概念如何在语言中得以反映(颜冰、张辉,2023)。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英国语言学家Chilton(2004)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批评话语的文本分析中,在其话语空间理论(Discourse Space Theory)中提出了“趋近”(proximize)的概念,并分别从时间(temporal)、空间(spatial)、认识论(epistemic)和情态(modal)4个维度分析发话者是如何构建话语空间的。在此基础上,波兰语言学家Cap(2006)进一步提出了“趋近化”(proximization)的概念,并且从时间、空间和价值观(axiological)3个维度标识出话语中认知语用方面的组织和策略,旨在解释政治和公共话语中发话者对听众进行强制性说服背后的战略规律。趋近化可以是一种话语策略,发话者将遥远空间和时间的事件以一种迫近发话者和听众并对其造成消极后果的样貌呈现出来,其主要目的是使发话者提议的行动和政策合法化,以抵消来自外国或国内其他对抗性实体日益增长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强制性说服操作,“趋近化”通过唤起外部威胁的迫近寻求预防性措施的合法化。这种威胁来自话语中的外围实体(如外国、对立方),这些外围实体被称为“指称中心外围实体”(outside the deictic center,ODC),讲话者宣称外国实体将迫近中心实体,后者即“指称中心内部实体”(inside the deictic center,IDC),也就是发话者及其受众。这种威胁来自空间、时间和价值观3个层面,其中“空间趋近”指的是关于外围实体物理上侵犯中心实体的强制性识解,“时间趋近”指的是面对迫近、重大、设想的冲突所需要立即实施的防御性措施,“价值观趋近”指的是中心实体的“家国”(home)价值观和外围实体的与之对立的价值观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更重要的是,外围实体的价值观被识解为有潜力在中心实体内部实现物质化,继而在发话者和受众所在的土地上引发物理上的冲击(Cap,2014:17)。作为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趋近化理论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意在识解演讲者如何支配受众对趋近体验和话语合法化的认识,确保强制性说服过程合情、合理(宋健楠,2019:475)。
作为批评认知语言学应用于批评话语分析的较新理论成果,趋近化理论已经在不少话题领域展现了强大的解释力,比如战争话语(Cap,2006;Chovanec,2010;张辉、颜冰,2019)、(反)移民话语(Hart,2010)、政党话语(Cienki et al.,2010)、国家记忆话语(Filardo-Llamas,2010)、外交话语(Dunmire,2011)、国家形象话语(张天伟,2016)、语言政策话语(张天伟、高新宁,2017)。以上研究既有理论分析,也有个案分析;既有质性研究,也有量化研究。然而,聚焦社会危机话语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
本文以智利作为社会危机话语研究的国别案例。自1990年智利回归文人政府后,该国积极践行芝加哥学派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念,其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8年,智利的人均GDP已达15 000美元,成为拉美地区唯一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然而,经济表现如此优秀的智利却因为地铁票价的小幅上涨引发了持续数月的严重社会危机。研究智利社会危机话语的建构和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语料库定量分析方法对智利时任总统在应对上述社会危机时的话语展开批评认知分析。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小型语料库,收录了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在2019年10月至12月期间关于抗议、示威和暴乱等主题的公开讲话材料21篇,共14 428个西班牙语词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智利总统府官方网站。根据Cap(2014)制定的词汇语法项目标准,本文对语料库中的各项数据进行了定量统计,并计算了每个项目在语料库中的分布频率(以百分比为单位)。分布频率可以横向比较不同维度趋近化策略下相关词汇语法项目使用的异同。对于分布频率低于0.1%的项目,由于其数值过低,本文一般不进行具体分析(在表格中标注为“NA”)。然而,为了保持分析框架的完整性,这些项目仍会在附表中列出。
二、语料的趋近化策略分析
表1、表2、表3分别为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在演讲中运用空间、时间和价值观趋近策略时的词汇语法项目分布频率的统计结果。接下来,本文将依次具体分析智利领导人危机话语中所使用的空间、时间和价值观3个维度的趋近策略。
1.空间趋近策略运用的分析
在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应对危机话语的空间趋近策略中,被识解为指称中心内部实体元素的词汇语法项目占绝对主导(见表1),这表明皮涅拉总统试图通过最大化扩充自身阵营的话语策略来消解抗议阵营的势力和影响。
IDC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智利人民”“智利人”,其次是“总统”“智利”,这四者基本构成了IDC的核心,意在表示总统与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同属一个阵营,要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此次社会危机,并共同反对不理智的暴乱和破坏行为。“公众”出现的频率也较多,意在表明此次暴乱直接影响的是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从而有利于建立更广泛的团结统一阵线,削弱抗议人士的影响力。“同胞”一词分布频率为0.3%,这是发言人有意激起听众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共同谴责、反对那些在抗议中破坏国家设施、道路、建筑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武警”“宪法”“国会”“部长”为IDC的次核心成员,作为“总统”的天然盟友,它们分别扮演着国家机器、最高法律、立法机构、国家治理等重要角色,参与并协助总统解决此次社会危机。尽管“家庭”和“阶层”的分布频率比“公众”的分布频率稍低,但它们仍是IDC的组成部分。在智利这个普遍信仰天主教的国家中,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智利人来说,家庭是他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皮涅拉总统将“家庭”纳入自己的阵营,强调暴乱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政府的利益,更对每个普通智利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体现了其言论中的人文关怀。尽管智利的人均收入相对较高,但贫富差距仍然显著。中下阶层的经济基础薄弱,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重新陷入贫困。发言人将“ (中下)阶层”纳入自己的阵营,以显示政府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和重视;希望通过吸引该阶层中对政府抱有信任和希望的群体,进一步分化外围实体。
“暴力者”和“罪犯”是ODC中的唯二代表,尽管分布频率低于0.1%,但有必要进行分析。皮涅拉总统在演讲中将他们塑造成公众谴责和排斥的对象,进一步彰显政府后续反暴治乱行动的合法性。同时,这类词汇语法项目在空间趋近策略中使用数量很少,这表明皮涅拉总统并不希望扩大事态,他更希望引导民众理解政府所反对的仅是那些实施暴力破坏的违法者,而非和平的抗议者和示威者。
另外,被识解为标记外围实体向指称中心移动移位的动词词组和指向动词词组(如“袭击”“抢劫”“焚烧”“纵火”)和被识解为标记外围实体对内部实体施加影响的行为动词词组(如“损害”“破坏”“摧毁”)在文本中所占频率较小,这显示了皮涅拉总统试图向国内民众传递一个信息,即此次暴乱对智利社会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了维护智利总体上安全稳定的国家形象,从而有助于减轻民众对暴乱势力的恐慌,并增强他们对政府维护社会稳定能力的信任和好感。在被识解为外围实体对内部实体影响结果的名词词组中,“伤害”一词的出现频次较高,皮涅拉总统借此强调社会暴乱对国家、社会和普通民众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引发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情感共鸣。
由此可见,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的讲话充分运用了空间趋近的语言策略。在3种趋近策略所使用的词汇项目中,空间趋近策略占比超过一半,详细且生动地描绘了此次危机中暴乱分子等ODC对IDC的侵犯行为及其影响。通过这种方式,皮涅拉总统试图向广大民众建构政府采取各种危机应对措施的合
法性。
2.时间趋近策略运用的分析
围绕“现在”,时间趋近包括两种概念转移(conceptual shifts),一种是过去到现在的转移,另一种是将来到现在的转移。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采用了多种时间趋近策略(见表2)。在时间趋近策略涉及的词汇语法项目中,对比句式的话语形式分布频率最高,这里可以用例1—3进行说明。
例1 那晚,即周二那晚,作为智利总统,我不得不在两条非常困难的道路之间作出选择。通过颁布新的宪法紧急状态走武力之路,或者,走一条和平道路。我们的国徽上写着“为了理性或力量”。那天晚上,我们选择了理性的道路,由此给和平一个机会。
例2 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重要步伐,例如达成了2020年税收和预算协议。但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例3 确实,这些问题已经累积了几十年,历任智利政府没有也未能充分认识到这种局面。我承认,并为这种缺乏远见而道歉。我记得作家兼诗人马里奥·贝内代蒂说过:“当我们以为我们拥有所有的答案时,突然所有的问题对我们来说都已经变化。”但是,任何问题都意味着机会。
在例1中,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在危机爆发初期面临两种应对选择:一为武力镇压,一为和平理性应对。他在讲话中还引用了智利国徽上的箴言“为了理性或力量”,以此强调其选择和平理性方案应对危机的正确性与法理性。例2指出了智利政府虽然在税务减免和预算规划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意在以此强化受众对负责任、谦虚、关心民生的政府的好感和认识。在例3中,皮涅拉总统首先承认智利当时出现的问题是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积弊,之前的历届政府以及皮涅拉自己领导的政府都未能全面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并为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忽视主动道歉,然后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任何问题都意味着机会。这种对比句式的应用非常有助于引导受众认识到政府视危机为契机,正视并勇于解决问题。在其他的对比句式中,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进一步引导受众接受以下几种认识:政府推出的危机应对措施将在未来产生积极影响,不会让受众误以为这些措施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万能灵药”;政府重视倾听和平表达诉求的民众的声音,绝非仅关注暴力、犯罪、黑社会和破坏等负面现象;作为总统,他目前的职责是维护公共秩序、市民安全和私人财产,而非立即取消紧急状态和宵禁措施;受众应抛弃幻想,没有哪种社会议程可以满足民众所有诉求,社会议程未来将发挥重要作用,即改善智利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儿童、妇女、老人)和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政府不仅在精神上同情受损失的公民,更愿意努力维护公民的权益和自由;除了倾听市民诉求外,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团结统一战线,共同谴责和应对暴力犯罪行为;地铁票价上涨是基于法律程序和专家意见而确定的,政府对受交通费用上涨影响的市民十分理解与支持。综上,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采用了多种时间趋近策略,通过多次对比巩固智利民众对其危机话语的合法化认识,使其话语说服过程更加合情合理。
3.价值观趋近策略运用的分析
在积极价值观的建构中,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作为应对此次社会暴乱的核心领导者,向受众表明政府应对暴力和犯罪的措施和做法是为了维护国家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有序、安全、和平、自由、公正、民主、团结”,从而使其实施宵禁、颁布紧急状态、派遣武警抓捕暴力示威和抗议者的施政行为合理化(见表3)。
其中,“自由”“民主”是西方国家宣扬的价值观,演讲者通过在演讲中频繁使用这两个词语来增强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有序”“和平”“安全”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被用来指出抗议者的暴力行为——如破坏地铁站和其他公共设施——已经对公民的正常出行和公私财产安全造成了影响,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从而强化了危机初期总统指示进行武力镇压行为的正义性。“公正”“团结”是美好生活的基本构成条件,它们被用来强调暴力行为不仅损害国家利益,而且对中下层民众和家庭利益造成极大伤害,加剧了社会不公,撕裂了智利社会。 “协议”“法律”词汇项目的分布频率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对于和平理性的示威者,皮涅拉总统通过政府让步和及时推出重要社会协议等措施来平息他们的不满;另一方面,针对暴力示威者和犯罪分子,则要依照法律进行打击。另外,“权利”“意愿”“倾听”等词汇也在建构积极价值观方面发挥了作用。“权利”一词的频繁使用表明政府将严厉打击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并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意愿”一词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号召有良好意愿的智利人民决然地、毫不含糊地共同打击暴力,参与到这场“反暴治乱”的战斗中来;二是表示政府拥有良好的意愿,推出了旨在改善民生的三大协议,如在“社会公正协议”方面,政府愿意加强和完善智利的社会公正体系,如提高养老金支付比例、提高劳动者收入、改善社会医疗水平,以及为入不敷出的智利家庭降低水、电、交通等公共服务成本等。“倾听”一词的背后则有两层用意:一是发话人意图表明其领导下的智利政府是一个“纳谏如流、谦虚、以人为本”的好政府;二是表明为了打造一个公正、团结、机会均等、和平的国家,政府愿意与市民组织、民间团体、地方政府领导人、议会和司法机构等进行建设性对话,并积极认真听取各方关于改善民生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更合理、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示威者的各类诉求,最终找到尽快解决此次社会危机的关键路径。
在消极价值观的建构中,“犯罪”一词被用来对此次暴力示威和抗议行为进行法律定性,而“暴力”则强调了示威和抗议活动中存在的破坏性和不道德行为,进一步凸显其“非法性和非道德性”,以激发智利民众对示威者的敌对情绪和反抗意愿。通过运用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趋近策略,皮涅拉总统在应对社会危机的话语中成功地强化了其施政行为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三、智利危机话语的社会解释
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分析框架是由诺曼·费尔克拉夫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他将话语分为3个维度: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并将话语分析分为3个步骤:描写、阐释和解释(费尔克拉夫,2003)。其中,解释是分析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有利于反映出社会实践中的权利与意识形态状态,并以批判为推动力,试图修正和克服不平等、不合理权利分配等社会问题和弊端(Fairclough,2008)。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的话语实践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皮涅拉总统意在通过危机话语稳定社会、提振经济,进而提高民众支持率,谋求再任。近10年来,智利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其人均收入水平在拉美国家中名列前茅,可谓是拉美国家中的“优等生”。稳定的经济增长有助于提升人民对政府和当政者的信任度。然而,稳健快速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2019年10月爆发的暴乱打破了智利原本平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严重削弱了智利经济良好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皮涅拉总统在讲话中一再强调外部实体是“暴力者”“罪犯”,对智利社会和人民利益造成了严重威胁和肆意破坏,以此激发民众“同仇敌忾”的情绪,并强化民众对政府采取武力打击暴力犯罪这一措施的合法化认同,其核心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危机应对措施(如推出“和平协议”社会议程)来稳定智利的社会秩序,以便尽快使经济回到正轨,进而通过良好的经济表现提高民众支持率,为皮涅拉本人未来再次竞选总统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皮涅拉总统试图利用危机话语来激励民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以此增强对现任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在中左翼政党联盟执政的20余年中,虽然前总统拉戈斯和巴切莱特在医疗和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改革,但许多民众的诉求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此外,智利官员腐败丑闻频发,使得普通民众对政治机构的信心逐渐丧失,他们越来越不相信现有制度能够为他们提供发声的平台,更不相信其能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当时的智利民众正逐渐表现出“去政治化”的趋势,尤其是年轻人群更倾向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方式在制度外表达诉求。皮涅拉总统在讲话中多次宣扬“民主、协议、倾听、团结”等积极价值观,意在向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普通民众表明政府会积极倾听社会各阶层、各团体组织的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改革智利现有的政治模式,铲除弊端,从而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升其对政府的信任和好感度。例如,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的危机应对话语中多次提及“修宪协议”,该协议被视为总统为彻底扫除制度性改革背后的巨大阻力而采取的制度类措施。
最后,皮涅拉总统意在通过危机话语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缓解结构性社会矛盾,打造一个“富强、公正、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进而提升智利在拉美地区及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尽管智利被视为高收入国家,但仍然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使得智利的基尼系数仍然处于全球较高水平。联合国拉美经委会201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智利的财富分配极不均衡,全国最富裕的家庭占据了近60%的资源,最顶端1%的人口更是掌控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资源。皮涅拉总统在话语中多次提到“公正”这一积极价值观,并提出与之对应的“社会公正协议”等施政措施,包括改革养老金制度、设立医药报销新险种、降低药物价格、提高最低收入标准、建立稳定的电力价格机制、设立新的补充性缴税等级、加强市政府公共财库、降低议员和公务员工资、成立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服务部、将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等。通过危机话语,皮涅拉总统承诺其政府将努力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缓解结构性社会矛盾,打造一个重视民生、为人民谋福祉的智利国家形象。
结语
一国领导人对危机的应对不仅关乎其本国的国家利益,也关乎世界格局变动下该国的对外形象和全球地位。国家官方机构或国家领导人的危机话语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将在大国外交及国际体系议程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智利时任总统皮涅拉社会危机话语文本的定量定性分析,我们发现:为了合理应对本国爆发的暴力抗议活动,智利领导人在其社会危机话语实践中综合运用了趋近化理论中的空间、时间和价值观趋近策略。其中,空间趋近策略的应用最频繁,价值观趋近策略次之,时间趋近策略应用最少。究其原因,在皮涅拉总统建构的危机话语空间中,对中心实体(总统本人、政府和智利人民)最直接最突出的威胁来自外围实体“暴力者”和“罪犯”,空间趋近策略的大量使用可以有效地唤起受众对于外部威胁迫近的感知,加强受众对这种外部威胁侵犯内部的强制性识解,从而使政府应对危机和暴乱的措施合法化;价值观趋近策略的使用是为了防止“暴力、犯罪”等消极价值观在中心实体(智利普通民众)实现物质化,即防止上述消极价值观占据和平示威者的头脑,避免更多的智利民众加入此次社会暴乱中。其危机话语的社会实践意图集中在3个层面:首先,在个人层面,他希望通过危机话语来迅速平息社会动荡因素、提振国家经济,以此来提升民众支持率,并为他本人未来的竞选连任奠定基础;其次,在政府层面,他明确表示将推进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以根除当前政治模式的弊端,并鼓励民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从而提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率;最后,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他试图通过危机话语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与阶层对立,进而塑造一个“富强、公正、以人为本”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CAP P. Legitimisation in Political Discourse: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n the Modern US War Rhetoric[M]. Newcastle:Cambridge Scholars Press,2006.
[2]CAP P. Applying cognitive pragmatics to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A proximization analysis of three public space discourses[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14,70:16-30.
[3]CHILTON P. Analysing Political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Routledge,2004.
[4]CHOVANEC J. Legitimation through differentiation: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Jacques Le Worm Chirac as an opponent to military action[C]//OKULSKA U amp; CAP P. Perspectives in Politics and Discourse.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61-82.
[5]CIENKI A,KAAL B amp; MAKS I. Mapping world view in political texts using discourse space theory: Metaphor as an analytical tool[R]. Amsterdam:RaAM 8 Conference,2010.
[6]DUNMIRE P L. Projecting the Future Through Political Discourse: The Case of the Bush Doctrine[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1.
[7]FAIRCLOUGH N. A dialectical-relational approach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C]//WODAK R amp; MEYER M. Method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nd Ed. Thousand Oaks:Sage,2008:162-187.
[8]FILARDO-LLAMAS L. Discourse worlds in Northern Ireland: The legitimisation of the 1998 Agreement[C]//HAYWARD K amp; O’DONNELL C.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Debating Peace in Northern Ireland. London:Routledge,2010:62-76.
[9]HART C.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gnitive Science: New Perspectives on Immigration Discourse[M].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10.
[10]WANG Xueyu. Appeals to ethos and pathos in post-crisis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f press conferences handling Tianjin blas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2016(1):100-109.
[11]费尔克拉夫. 话语与社会变迁[M]. 殷晓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2]钱毓芳. 英国《太阳报》关于恐怖主义话语的主题词分析[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4):98-103.
[13]宋健楠. 批评性话语阐释的合法化趋近视角[J]. 现代外语,2019(4):475-486.
[14]孙吉胜. 中国国际安全观话语的构建与传播[J]. 对外传播,2019(1):45-47.
[15]田海龙,尹佳. 话语与中国的公共领域——关于吴英案的探讨[J]. 话语研究论丛,2016(2):93-107.
[16]吴瑛. 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J]. 欧洲研究,2008(6):1-16.
[17]辛斌. 英文新闻标题中的合法化话语策略分析——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有关南海争端报道为例[J]. 外语学刊,2020(4):24-32.
[18]颜冰,张辉. 认知语法情境植入视角下企业信任话语建构策略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1):67-79.
[19]叶淑兰. 中国南海话语权建构的三重逻辑[J]. 探索与争鸣,2020(7):135-141,160.
[20]张辉. 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主体间性[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1):30-49.
[21]张辉,颜冰. 政治冲突话语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基于叙利亚战争话语的个案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4):14-27,146.
[22]张天伟. 政治领导人演讲的话语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近体化理论的案例分析[J]. 中国外语,2016(5):28-35.
[23]张天伟,高新宁. 语言政策的话语研究路向:理论、方法与框架——高考外语改革政策的批评认知案例研究[J]. 外语研究,2017(6):19-25.
作者信息:刘鹏,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100024,研究方向:拉美区域国别研究。电子邮箱:150100519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