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劳动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将劳动课程放在重要位置,改变了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低位的状态,教师要高度重视劳动课程的价值,从多维度、多视角切入,精心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课堂呈现出鲜活性、趣味性,彰显学科魅力。
关键词:小学劳动;高效课堂;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5-0037-03
劳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全面培养他们的素质修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普遍共识。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认知相对浅显,引导起来更加顺畅。教师要充分挖掘劳动学科中的积极因子,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对接文本思维与学生思维。为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要精心做好预设,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点和感知点,积极探寻高品质的课堂路径。
一、目标引领,把握教学导向
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必备要素。有了清晰鲜明的学习目标,教学方向才会更加精准,学生才能更加系统地把握知识、构建认知体系。传统的目标设计,教师仅将关注点放在结果上,只要完成知识构建,就算达成了学习目标。其实不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目标设计更加强调三维性,在设计具体目标时,教师不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维度出发,展开探寻。小学劳动有多重目标需求,而目标设计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目标设定不能仅从教材文本内容出发,而是要结合多重因素综合考量,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兴趣点、感知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设计,才能提高目标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过高、过多的目标都是不可取的。
目标,对课堂教学有着引领作用。但,如果一节课的目标设置得过于繁杂,则不利于每一项目标都实现。因此,在进行目标设置时,教师要结合教情、学情进行简化整合。如学习小学劳动《钉纽扣》时,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明晰本节课学习的总体目标。学生自信满满地道:“总目标就是要学会如何钉纽扣就可以了。”显然学生的回答过于笼统。为此,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给学生以针对性的引导。“难道钉纽扣就只有一个简单步骤吗,它需不需要什么具体的操作方式?不同的衣服需不需要订不同的扣子呢?”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很快进入思考状态。有了深度思考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再进行目标呈现会更加自然清晰。
小学生对学习目标缺乏具体感知,教学活动之初,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经验积累和活动体验,参与到目标设定中。教师则秉承“少而精,简而丰”的原则,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与宽度探究,以期找出学习目标设计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生有了清晰的学习方向,教师也有了更加精准的教学方向。
二、内容筛选,提高学生认知
内容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经济社会的发展让知识总量急剧上升,但教材容量有限,不可能将所有劳动知识全部囊括其中。面对众多知识内容,如何巧妙设计,将劳动知识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需要教师深入探究、切实优化教学内容。劳动教育,教师要通观全局,分清教学内容及其层级,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实践操作时,教师要从个别到一般,精准把握知识之间的纵向序列和横向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剖析其价值。
小学劳动课程内容是专业知识的体现,更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综合各项因素,选取更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活力因子。如学习《包饺子》时,教师要先从“美食的诱惑”这个话题着手,启动学生思维,唤醒他们交流探讨的热情。“民以食为天,各种食物中面食所占比重最大,你最喜欢的面食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课堂学习氛围很快被点燃。“我最喜欢的面食是饺子,因为饺子有面有菜,营养均衡。”饺子在中国传统美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教师精心挑选教学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高度契合,有效对接学生的感知基础,且内容呈现带有悬疑性,学生的感知欲求得到激发,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根据文本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方案,为课堂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参与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求知欲,精选学习内容,借助多元化的展示方式,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体验,使课堂教学引擎顺利启动。
三、教法优化,启动课堂引擎
教法的选择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因采用的教法不同,而使教学效果产生差异。从教学总体目标出发,对所选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借助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探索是必要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崭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升级。讲解、示范、实践操作是小学劳动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对教学效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融入趣味因子,使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让小学劳动课程更加鲜活。
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方式。多媒体能够给学生提供视频、图片、文字资源,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求,有效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系数,实现思维拓展延伸。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给学生带来更加强烈的触动,以触发他们的多重情感。如学习《制作蛋糕》,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为了给学生以清晰鲜明的学习指引,让他们能够迅速找到学习方向,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对蛋糕的制作方法及其操作步骤进行学习。学生对观看视频非常感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当学生热情高涨、思维逐级启动后,教师给出蛋糕制作工具,让学生进行选择。蛋糕的制作过程较为繁琐,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教师以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以最短时间制作出最为美味的蛋糕为胜。融入竞赛游戏的活动让教学变得更加独特,学生的潜能在竞争中得到激发,课堂呈现出高效性。
竞赛、游戏的融入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无论何种学科,何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都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培养其创造力。教师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融入崭新的教学引导形式,唤醒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习活动变得妙趣横生。
四、多重实践,建立反馈机制
小学劳动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性。它是一门理论兼具实践的学科,且更偏重于实践性。唯有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才能得到磨炼,劳动价值观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小学阶段的劳动实践活动只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点展开设计,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独特魅力,促使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过程中,对具体知识进行系统分析、解剖。有了交流互动,学生的思维实现碰撞,学习欲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当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现实生活有更鲜明立体的认知时,实践活动设计就是成功的。
劳动学科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课程,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已经成为教学的必然追求。如学习《我会洗碗筷》,进行家务劳动是贯穿学生一生的必修课程。很多学生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不愿意参与家庭劳动。为了给学生以正向、积极的引导,教师先从劳动价值以及家庭劳动的必要性着手,从理论层面进行阐述,再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受触动。教师顺势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从简单的洗碗筷着手,将自己进行家务劳动的过程拍摄下来。听说要拍摄短视频并进行展示,学生便认真准备,学习洗碗筷的操作步骤。活动结束后,教师先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将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在多重交流和评价中,学生对劳动有了崭新的认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务劳动中,真切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
实践操作过程需形成反馈信息。实践不是单一化的劳动过程,而是任务设计、发布、实践、评价等一系列操作步骤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呈现过程中,评价起着桥梁作用,评价产生的正能量,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评价的平台,有效激励学生。
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针对性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出发,对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梳理,优化教学形式和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设计,如此,教学方案才会更趋向于合理化,课堂规划也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性,矫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弥补其短板,让课堂向着清晰鲜明的方向发展,展现出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包霞瑞.项目式教学法下建构小学劳动教育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4,(01):53~55.
[2]张星波.有效延展 魅力课堂——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1,(03):78~79.
[3]黄 婷.劳动塑心灵,技术显个性——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