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语文课堂更精彩

2024-10-22 00:00:00尹增光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7期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的合作学习意识。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认读与书写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本理解,但对复杂文章的深层含义挖掘及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应用尚显不足。《田忌赛马》作为一篇蕴含丰富历史典故与策略智慧的文章,恰好契合了五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探索的兴趣点,也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基础。

本案例旨在探讨学科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田忌赛马》为例,展示如何通过跨学科的教学策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历史、数学、信息技术及艺术等学科与语文的有机融合,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还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审美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全面发展。文章从四个维度展开,每个部分均结合具体教学活动展开设计,旨在为语文教师提供实践参考,推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与创新发展。

一、案例分析

(一)历史与语文的融合:挖掘背景,深化理解

1.历史背景引入,增强故事真实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境学习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记忆效果。将历史背景融入语文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创设与课文紧密相连的历史情境,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内化知识,同时激发其对历史的兴趣与好奇。笔者意在挖掘《田忌赛马》背后的历史土壤,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古代智慧的桥梁。这不只是单纯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让学生穿越时空,亲历那个充满权谋与智慧交锋的战国时代,从而深刻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在教授《田忌赛马》时,笔者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时光穿梭”课。课程开始,笔者播放了一段精心挑选的视频。视频中,战国时期的风土人情、军事布局、社会风貌缓缓展开,配以低沉有力的旁白,缓缓叙述着那个时代的大背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智慧与勇气并重的生存法则。视频结束,教室里弥漫着一种仿佛刚从历史长河中归来的yO2XkiG/b8mx2OlLcA9dcQ==氛围。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围绕“如果你是田忌,面对强大的对手,你会如何应对”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验战国时期贵族将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以及在策略选择上的考量。

紧接着,笔者带领学生深入《田忌赛马》的历史细节中。笔者讲述了齐国的军事实力、田忌与孙膑的深厚友谊以及赛马背后可能涉及的政治博弈,特别强调了孙膑虽身残志坚,却凭借过人的智慧帮助田忌取得胜利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同情与敬佩。为了进一步强化故事的真实感,笔者还邀请了几位学生上台,让其穿上仿古服饰,简单演绎了赛马比赛的几个关键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策略运用的紧张与刺激,以及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比如,在重现赛马场景时,扮演田忌的学生在失败一轮后显得有些沮丧,但扮演孙膑的学生轻拍其背,耳语几句,随即扮演田忌的学生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观众席上的“诸侯”和“士兵”们屏息以待,最终逆转的结果引来一片欢呼。这样的情景再现,不仅让历史故事活灵活现,还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理解了策略的重要性以及孙膑超凡的智谋。

历史背景的引入如同为《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插上了翅膀,让古老的故事飞越千年的尘埃,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成了主动探索历史奥秘的小探险家。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故事真实性的感知,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历史与语文的融合,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心灵得到了文化的滋养。

2.历史事件对照,理解人物行为

笔者认为,孤立地教授《田忌赛马》,学生可能会局限于故事本身,难以完全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深意与智慧。因此,笔者决定引入公元前354年赵国与魏国之间的那场冲突——桂陵之战,作为与《田忌赛马》一文相呼应的历史事件。此战中,田忌与孙膑的智谋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历史事件的对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主角在《田忌赛马》中行为背后的策略与智慧。

在讲述《田忌赛马》之前,笔者首先简要概述了桂陵之战的背景:赵国攻打魏国,魏国因盟友背叛而怒发冲冠,庞涓领兵直指赵国心脏邯郸。危急之下,赵国求助于齐国。齐王委任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策划救援。笔者用地图、时间线辅助说明,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紧迫的局势和各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随后,笔者详细介绍了孙膑提出的“围魏救赵”策略,即不去直接救援邯郸,而是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迫使其回援,从而解除赵国之围。这一策略与《田忌赛马》中田忌听取孙膑建议,调整赛马出场顺序以智取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非直接对抗的方式达到目的,体现的是孙膑深远的军事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两段历史事件的对照分析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策略的相似性:无论是《田忌赛马》中的以弱胜强,还是桂陵之战中的“围魏救赵”,都展现了孙膑善于利用对手心理和外部条件,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策略思想。

人物性格的映射: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田忌对孙膑的信任与支持,以及孙膑虽身在幕后,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非凡才能。

时代背景的影响:分析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智谋频出的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了人物的行为模式,使学生认识到智慧与策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对《田忌赛马》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能跨越时空界限,将孙膑的智谋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去审视。他们开始主动讨论,比较不同情境下策略的适用性,甚至提出如果自己身处那样的时代会如何决策。这种历史与语文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提升了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语文理解能力。

(二)数学与语文的融合:逻辑推理,揭示智慧

1.运用数学逻辑,分析赛马策略

在《田忌赛马》的课堂上,笔者巧妙地融入了数学逻辑,通过将赛马策略抽象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文学与数字的碰撞中领略策略与智慧的双重魅力。这一尝试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策略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和对语文文本的深度理解。

笔者首先向学生解释,数学不仅是一堆公式和计算,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的智谋实际上就是一次精彩的数学逻辑运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笔者引入了排列组合和概率论的概念,将看似简单的赛马比赛转化为数学模型,让学生明白,即使是历史故事,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严谨的数学原理。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首先将赛马比赛简化为三个等级的马匹(上、中、下),并假设双方各有一匹对应等级的马。通过排列组合的知识,我们得知双方共有6种不同的对战方式。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列出所有可能的对战组合,并讨论每种组合下田忌的胜败情况。接着,笔者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在所有的可能中,田忌如何利用现有的马匹找到战胜对手的最佳策略?”笔者鼓励学生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分析不同策略的获胜概率。

学生很快发现,如果按照常规思路,即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田忌几乎不可能赢得比赛。但通过调整出场顺序,如让田忌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这样田忌就能以两胜一负的战绩获胜。这一策略的发现,让学生兴奋不已,他们开始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策略规划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笔者设计了一场模拟赛马活动。每个小组代表一方,使用纸牌代表不同等级的马匹,通过随机抽取确定出场顺序,记录每场比赛结果,并计算胜率。通过多次模拟,学生不仅对策略的优劣有了直观的认识,还学会了如何计算和分析获胜的概率。

通过这次数学与语文的融合教学,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田忌赛马》中的策略智慧,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逻辑解决实际问题。这无疑是对他们跨学科学习能力的一次有效锻炼。数学的理性光芒照亮了文学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意识到知识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的,共同构建了多彩的世界。这次尝试让笔者深刻体会到,学科融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逻辑思维,提升语文能力

逻辑思维是分析问题、制订策略的核心,而语文能力则是将这些思维过程清晰、生动地传达给他人的重要桥梁。结合数学的严谨性和语文的感染力,撰写策略分析报告的任务,就是要学生学会如何在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用丰富的文学色彩讲述策略的构思与成效。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为了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笔者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赛马策略分析工作课。在前期数学建模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赛马策略的数学原理,如排列组合、概率计算等。随后,笔者引导学生从田忌赛马的经典故事出发,设想自己是田忌的军师,撰写一份详尽的策略分析报告。笔者要求学生在报告中,首先要清晰地陈述策略背后的数学逻辑,包括各种可能的对战组合、每种组合的胜率计算以及最终选择最优方案的决策过程。同时,笔者还强调,报告不仅要准确无误,更要引人入胜。学生需要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来叙述策略的实施过程,比如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让对方措手不及,或是如何利XzhKm1sHhCpMUTZUp+n3Zap+NsRDjYDXAtw9/Bk3reg=用心理战术干扰对手判断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紧张激烈的赛马现场。

张同学的报告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以“智谋之光,跃动赛场”为题,开篇便用“如棋局般错综复杂的赛马场,每匹马的马蹄声都踏响了策略的鼓点”这样的生动描述,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随后,他用清晰的图表展示了所有可能的对阵组合,并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了为何田忌采取的策略在数学上占优势。而在描述实施过程时,张同学巧妙地穿插了“上马缓行,犹如隐忍待发的猛虎;中马疾驰,恰似破空而出的箭矢;下马则成了诱敌深入的诱饵”这样的比喻,让整个策略活灵活现,充满了文学的张力。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笔者观察到学生不仅在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他们的文字表达也变得更加流畅且富有表现力。他们开始懂得如何在逻辑严谨与文学美感之间找到平衡,将枯燥的数据和理论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数学与语文融合的无限魅力,认识到知识的跨界整合是解决问题的强大助力。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的融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故事情节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它借助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以及互动参与的即时反馈,使抽象的文字叙述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情境体验。《田忌赛马》作为一篇富含策略智慧的文言文,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策略布局对于学生而言,往往难以仅凭文字全然领悟。因此,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短片和互动游戏,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沉浸于古代赛马场的氛围之中,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和记忆。

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田忌赛马》的文本,确保他们对基本情节有所掌握。随后,笔者引入了精心制作的《田忌赛马》动画短片。短片采用二维动画风格,配以古风背景音乐,生动再现了赛马场景。画面中,田忌与齐王的马匹栩栩如生,赛场上紧张的气氛被渲染得淋漓尽致。通过动画,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赛马策略实施前后的紧张与转折,加深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感性认识。紧接着,笔者推出了互动游戏。游戏设计基于故事情境,学生需要扮演田忌的角色,根据对手的出马情况,选择最佳的应对策略。游戏设置了不同的难度级别,随着关卡递进,对手的策略更加多变,考验着玩家的逻辑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游戏还融入了历史小知识问答,正确回答可获得额外的策略提示,寓教于乐,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李同学在体验过程中,起初面对游戏中的挑战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但几次尝试后,他开始逐渐把握了策略的精髓,巧妙地调整出马顺序,最终成功逆袭,赢得了虚拟赛马的胜利。他在课后分享时兴奋地说:“以前觉得田忌赛马只是一个故事,现在我感觉自己就像真的参加了那场比赛,那种紧张和胜利后的喜悦太真实了!”

这次融合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提升了主动探索的欲望。通过动画短片的视觉震撼和对互动游戏的亲身参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均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展示了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融合的巨大潜力。

(四)艺术与语文的融合:运用绘画艺术,再现赛马场景

艺术与语文的融合,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它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边界,倡导从艺术的视角解读文学作品。《田忌赛马》作为蕴含丰富视觉元素的故事,其赛场的激烈、人物的情感变化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绘画,学生能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象的画面。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课文的再度创作,更是学生内心世界与文本深度对话的体现。同时,艺术创作促使学生从多个维度感受和理解故事,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感悟。

在这个别开生面的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讨论并提炼出几个关键场景,如“初战失利的沉思”“谋略形成的瞬间”以及“最终胜利的欢腾”。随后,笔者提出了一项挑战: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运用绘画将其再现。为了提供灵感,笔者还展示了一些古代赛马的图片和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风元素与个人创意相结合。

李同学选择了“谋略形成的瞬间”进行创作。他的画布上,田忌与孙膑的形象跃然纸上,两人眉头紧锁,周围散落着代表不同马匹的小图,暗示着策略的形成。张同学巧妙地运用光影效果,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展现了他对智谋诞生瞬间的独到理解。王同学则设计了一幅赛马比赛的海报,她以鲜艳的色彩和动态的线条捕捉了赛马冲刺的瞬间,同时在海报一角巧妙融入了《田忌赛马》的寓意——“策略的重要性”。这幅作品不但视觉冲击力强,而且深刻反映了李同学对故事主题的深刻把握。

完成作品后,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了作品展示与交流。每位学生都热情洋溢地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分享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课文的新发现和新感悟。有的学生通过描绘人物表情,表达了对田忌和孙膑智慧的钦佩;有的则通过赛马场景的动态捕捉,展现了对速度与激情的理解。这种艺术与语文的结合,不仅让学生的艺术才能得以展现,更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文本情感和主题思想的认知。学生的作品成了连接个人情感与文学经典的桥梁,每一张图画、每一抹色彩都是他们与《田忌赛马》故事间独特对话的见证。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创作,将抽象的文字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这一过程是对传统阅读和分析方法的有效补充和拓展。

二、案例总结

通过《田忌赛马》这一教学案例,我们见证了学科融合在语文课堂上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单一学科的知识整合平台,促使学生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学科融合策略,不断推动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信县洋湖乡中心小学)

编辑:常超波

作者简介:尹增光(1971—),男,汉族,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大单元任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