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同时还是推动新时代各行各业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动向、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换言之,“新质生产力”既是一种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或学说,又是一场解放或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于出版等具体行业而言,践行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关键只能是实践。只有开展积极的实践探索,找到培植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理论才能实实在在地赋能出版业发展,才有价值、有生命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以来,出版界围绕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意义与行业实践展开了热烈讨论。如,屈明颖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核心”和“实践载体”等新创见,就很有意义,为出版业科学推进出版新质生产力生成提供了坚实的舆论或学理支持。在此,笔者拟就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前沿”谈点粗浅的看法。
那么,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前沿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出版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是出版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动向结合最为密切的前沿领域,应该也是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前沿领域。因此,应该鼓励广大出版单位围绕出版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积极开展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
出版新业态,大致是指基于技术创新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出版产业门类或产业形态,如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数据出版、AR/VR/MR出版、元宇宙出版和AI出版等。这些出版新业态,正是新技术与出版业融合的直接产物,它彻底摆脱了出版业的传统增长方式(如纸张等印刷资源的消耗)和传统出版生产力的发展路径(非技术驱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等显著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也是最能体现出版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出版实践形态,它们应该成为出版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的前沿阵地。在出版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中,一方面,是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与数据出版等相对成熟的出版新业态;另一方面,更要大胆尝试AR/VR/MR出版、元宇宙出版和AI出版等全新的出版新业态。
出版新模式,通常是指不同于出版业的传统价值创造模式,大致涉及出版资源的组织与运营、出版盈利模式的设计与实现、出版服务的创造与提供等维度的模式创新。众所周知,产业或商业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技术革新、需求升级和产业生态演化等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传统的出版商业模式,是基于纸介质出版生态形成的,具有运营资源封闭、盈利模式单一、服务方式陈旧等不足,其技术的先进性、运营的高效能和发展的高质量等,较之众筹出版(突破了运营资源的封闭性)、开放获取出版(改变盈利方式的单一性)和出版电子商务(摆脱服务方式的陈旧过时)等出版新模式都要远远落后。因此,基于出版技术变革、需求升级和产业生态演化等,积极开展出版新模式实践探索,力求通过出版模式创新,提升出版技术的先进性、运营的高效能和发展的高质量,实现出版生产力的解放或发展,理应成为当下出版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的又一个重要场域。
出版新场景,不同于出版新业态和新模式以供给侧为“切口”,而是以读者或曰需求侧为“切口”,创新技术与应用而形成的具有科技感、前沿性和创造性的新型出版服务场景。科技革命,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或供给,同样也改变着需求或消费。新一轮科技革命在改变出版内容资源生产与供给的同时,也在迅速改变着人们阅读与消费需求,为出版业创造了新读者、新需求和新阅读,促进阅读消费的转型升级,进而创造出不同于传统出版市场的阅读消费新场景。如,近些年来从出版商务服务到出版公共服务、从出版产品服务到出版知识服务、从单纯的教材与教辅出版到新型的数字教育服务等的出版转型,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创造的出版新场景。与传统出版服务相比,普惠性的出版公共服务、数智化的出版知识服务和个性化的数字教育服务等出版新场景,更具科技感、前沿性和创造性,代表着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出版业在继续深耕传统出版市场的同时,更应关注出版服务的这些新场景,这是新质生产力理论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