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21 00:00:00王校伟冯华于婷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10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学能力

[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迅速发展,数字化教育环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对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能力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改革及支持政策等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教师的胜任能力不断增强、“研服”能力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加强、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在从教师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态势、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支持系统、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等方面分析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要构筑“1334”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提升模式,建立“五维支撑、数智评价”的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框架,打造“多元协同、虚实结合”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构建“分类发展、分层提升”的教师发展新方式,建立“目标导向、个性考评”的评价新体系,从而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王校伟(1983- ),男,陕西周至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冯华(1976- ),女,陕西富平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于婷(1983-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陕西" 咸阳" 7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3GG016,项目主持人:王校伟)和2023年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数智驱动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分层分类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S2023YB114,项目主持人:冯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0-0075-06

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提出,陕西省全面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创新线上线下混合研修、结对学习、跟岗研修、访学研修等培训形式,促进教师师德养成、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1]。工业时代规模化方式培养的专业型人才已难以满足数字时代的需求,教育的目标逐步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转变,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对基于固定空间和静态资源的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2]。自2023年10月开始,课题组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能力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改革及支持政策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问卷调查收集了来自13所院校(国家“双高”校、省级“双高”校、省市属普通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师问卷1030份、学生问卷10468份。课题组还实地调研10所院校,并比较研究分析建立了教师教学能力案例库,特别吸收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典型做法。通过对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的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借鉴。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设成效

1.坚持大赛引领改革,教师的胜任能力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作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抓手,建立了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决赛的三级选拔机制,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通过比赛全面考察教师的数字素养、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问卷显示,超过半数的教师参加了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学校从中遴选参加国、省级选拔赛,有92.81%的教师认为参加教学能力比赛能显著提升教学能力。

2.“研服”能力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支撑能力不断增强。首先,教师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加强对区域数字化产业的技术服务,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陕西省40所高职院校的质量年度报告(2023)显示,全省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共计11059.44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共计68520.85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共计1897.32万元。其次,联合行业企业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成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以及教师管理平台,建立虚拟教研室,拓展了合作交流。最后,数字化教学环境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21—2023年全省高职院校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的比例分别为77.14%、83.87%、84.21%,建设数字化技能教室的比例分别为25.71%、41.94%、44.74%,建设规模逐年增长。大部分院校已建成涵盖课程、教科研、教学督导等内容的数字系统,有效支撑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3.数字化教学能力不断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更加广泛。首先,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升。问卷从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数字素养水平、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五个维度出发,初步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体系,能力要素共计36项。从调研结果来看,对“请对您的教学能力做出评价”的调研问题,其中师德践行能力包含能力要素共计6项,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选项的整体占比为94.54%;专业教学能力包含能力要素共计11项,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选项的整体占比为89.6%;数字素养水平包含能力要素共计12项,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选项的整体占比为88.75%;综合育人能力包含能力要素共计3项,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选项的整体占比为90.81%;自主发展能力包含能力要素共计4项,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选项的整体占比为90.24%。其次,教学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从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功能使用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利用数字化系统开展教学督促与质量评价、作业管理、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源管理的占比均超过40%;从高职院校虚拟仿真技术的主要应用情况来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比例为81.58%;从促进教与学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应用情况来看,教师能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比例为73.68%。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基本能适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4.数字化资源建设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首先,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陕西数字教育年度发展报告(2023)显示,高职院校拥有仿真实训资源的比例为92.11%;高职院校建设校企合作在线开放资源的比例为63.16%。全省高职院校的质量年度报告(2023)显示,省内40所高职院校中,29所高职院校建有专业教学资源库,30所高职院校建有在线精品课程,29所高职院校建有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其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从调研问卷来看,对“您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频率是”这一问题,选择“经常使用”选项的教师占比56.12%;对“数字化转型对您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一问题,选择“教学方式的变革、资源共享的提升、学生体验的改善”的教师分别占比73.4%、79.42%、70.29%;对“你是否使用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这一问题,选择“经常使用”选项的教师占比56.12%。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拥有丰富且类型多样的数字化资源,能有效满足教学的需求,推动教师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

5.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组织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越来越健全。2021年11月,陕西省教育厅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各高职院校设置了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行政管理部门。其次,教师数字化转型相关制度越来越完善。从调研问卷来看,对“为适用数字化转型,贵校是否制定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这一问题,71.84%的教师选择了“是”。最后,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从培训和激励保障情况来看,60.35%的高职院校制定了学校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50%的高职院校将数字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评聘考核体系;对“您认为现有的数字化教学培训是否能够满足您的需求”这一问题,选择“满意”及以上选项的教师占比88.16%。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持续优化教师队伍体制机制,建立政策制度体系,加强组织保障,有效保障了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运行。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态势的能力有待增强。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态势对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但当前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适应能力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适应数字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标准有待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教师的数字素养、专业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等。陕西数字教育年度发展报告(2023)显示,42.11%的高职院校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标准,39.47%的高职院校建立了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到2025年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0%”。全省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2023)显示,40所高职院校中,有14所院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指标低于50%,有9所高职院校“生师比”指标高于18。从调研问卷来看,对“您认为最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一问题,选择“数字素养水平”“专业教学能力”占比分别为77.48%、73.2%。

2.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有待深化。教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技术能持续赋能教育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当前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够深入,具体表现为:基于大数据的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有待加快、教育教学数字化评价亟待推广应用、数字化实训室建设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专业的融合度有待提高。陕西数字教育年度发展报告(2023)显示,从高职院校促进教与学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应用情况来看,36.84%的高职院校能实现模拟实训及现场实习的数字化考评;从高职院校仿真实训系统环境建设情况来看,建设数字化技能教室、情景化互动实验室、大场景虚拟仿真实训室、强交互虚拟实验实训室的高职院校分别占44.74%、28.95%、26.32%、13.16%。从调研问卷来看,对“你所学专业是否进行了数字化转型的升级改造”这一问题,有39.93%的学生选择“是”。

3.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支持系统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教育部于2022年10月和12月分别发布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和《教师数字素养》两项教育行业标准,但对于职业教育领域教师如何提升其数字化教学能力仍然缺乏具体的指导性文件,这导致教师在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方面缺少系统性规范。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2023版)关于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方面,提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仍缺乏规范引领”[3]。

4.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仍需进一步拓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主要通过校内评价、教师培训、教师能力比赛等路径实现,但当前存在培养路径单一、培养模式陈旧、教师个性化发展路径不够清晰等问题,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从调研问卷来看,对“您认为数字化转型的困难是”这一问题,66.6%的教师选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55.92%的教师选择“技术应用能力不足”,52.43%的教师选择“学生参与度不够”,45.44%的教师选择“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足”,38.25%的教师选择“教育理念传统”。对“目前您掌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获取途径能满足教学需求吗”这一问题,只有10.68%的教师选择“完全满意”。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

1.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1334”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提升模式。高职院校应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三级培训、四阶培养”的理念构筑教师数字化素养水平提升“1334”模式。首先,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加强顶层设计,融入数字化转型要求,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教学能力标准、积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其次,依托国、省两级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用好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中心,强化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研修和共享;建立校级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有效整合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汇聚教师教学业绩数据,开展教师画像、分层分类培养、评价反馈等建设,开发包括师德养成、数字能力、专业实践等菜单式培训资源,精准适配为教师推送个性化培训包。再次,依托国、省、校三级培训项目,实施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国家级培训侧重于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省级培训重点聚焦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教法的革新,校级培训应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培训定制活动,为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指导。最后,按照“合格—新秀—骨干—大师”四阶培养,以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为基本遵循,分析并提取教师达标性基础发展要素(师德践行能力、数字素养水平)+预期性核心发展要素(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通过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教师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积分换算,确定教师进阶等级,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4]。

2.提取教师教学能力要素,建立“五维支撑、数智评价”的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框架。为适应职业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系统提取教师教学能力要素。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及比较研究等方法,结合近五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相关资料,参考已有研究成果[5][6],在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数字素养水平、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五个维度基础上构建了教师教学能力要素36个,具体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其次,针对陕西省内13所高职院校的1030名教师进行了广泛的实证调查,进一步验证并细化教师教学能力要素。最后,将教师教学能力要素纳入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转型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实现教师信息互通共享,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诊断与认证。

3.激活产教融合动力,打造“多元协同、虚实结合”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首先,高职院校应携手政府、行业、名企、名校等多元主体,以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以国家级和省级名师、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为引领,组建教师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校企联合开展技术研习、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等能力提升项目。其次,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企业和教师双主体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建立校企教师交流长效机制。再次,以国家级和省级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企业实践基地等为平台,开展多种培训项目。以智慧教研室为平台,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院校、跨专业、跨课程开放多元的教研交流,促进共建共享。最后,以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为平台,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转化机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转化为有助于数字素养、人机协作智能、“软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7];将教学能力比赛成果与在线精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学成果奖等项目进行转化,培养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

4.数字技术赋能教师成长,构建“分类发展、分层提升”的教师发展新方式。高职院校应研究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要求以及学校相关事业发展规划,优化数据治理,实现不同系统之间教师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持续推进数据清洗和数据治理。建立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采集、汇总、分析教师教学数据,结合师德师风、教学和科研项目积分,设计观测点,对观测点进行赋分,建立“教师达标性基础发展要素+预期性核心发展要素”的雷达图式教师画像。此外,根据教师画像特征制定个性化发展成长路径,建立教师基础发展要素年度达标的标准体系,逐步提升基本专业能力;以核心发展要素值和雷达图射线确定教学、科研、服务三类发展侧重方向[8],全部要素累计分值确定层级位置,搭建起“合格—新秀—骨干—大师”四层能力进阶提升方式,为对应分层分类后的教师明确了成长路径和发展目标[9],建立基于数据的“分类发展、分层提升”的教师发展新方式。

5.依托数字管理平台,建立“目标导向、个性考评”的评价新体系。首先,基于教师基础、核心素养提升内涵界定,针对教师分类分层培养,形成“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学校依据发展规划制定教师总体发展目标,分院制定分类分层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和绩效考核指标。其次,以教师数字化管理平台为依托,以教师教学、科研、服务三类、“合格—新秀—骨干—大师”四层目标为目标导向驱动,建立包括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数字素养水平、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五个维度的数字平台积分体系,监测教师教学积分、科研积分、师德师风等方面内容质量和达成度。最后,借助大数据分析,汇聚教师评价“大数据”,建立横纵交叉的立体式教师评价手段,横向比较教师之间的业绩情况和贡献程度,纵向比较每名教师历年的工作状态及发展变化趋势,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10]。形成常态化监测机制,反馈教师成长状况,制订个性化培训方案,助推教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97-98.

[2]韩锡斌,周潜,李铭.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6-7.

[3]中国教育信息化网.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2023)》正式发布[EB/OL].(2024-08-08)[2024-08-13].https://mp.weixin.qq.com/s/fTJvMrTX2Xj1oGMo4tY8FA.

[4]白晓晶,张铁道.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创新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0):89-96.

[5]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教科信函〔2022〕58号)[Z].2022-11-30.

[6]葛文双,韩锡斌.数字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框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59-67.

[7]韩锡斌,杨成明,周潜.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11):3-11.

[8]隆平,陈利萍,陈宏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11):105-110.

[9]李婧,龚盛昭.“四强四能”高职卓越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构建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5):35-40.

[10]朱龙,张洁,吴欣熙,等.数字转型视野下教师数字素养测评:发展动向、场景建构与实践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2):113-120.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学能力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出版广角(2016年22期)2017-01-17 17:35:58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5:51:11
SPOC背景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3:59:42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MOOC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32:09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9:34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8:38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2:27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出版广角(2016年11期)2016-09-29 16: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