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家精神在黄炎培先生为职教事业奋斗的一生中多有生动体现。黄炎培的教育家精神承袭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长于近代教育救国浪潮,实践于艰难的教育环境,滋养于马克思主义真理。黄炎培“身非我有”“鬻字疗贫”“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行必踏实,理必求真”“敬业乐群”“全人类一体”的精神特质对教育家精神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做出了真实诠释。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并弘扬黄炎培的教育家精神,进一步筑牢报国弘道的理想追求,弘扬律己爱生的师德仁心,造就启智创新的良匠之师。
[关键词]黄炎培;教育家精神;源流;特质;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徐晨超(1984- ),男,浙江绍兴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讲师,博士;冯旭芳(1983- ),女,浙江慈溪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员,博士,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齐林明(1990- ),男,山东济南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在读博士。(浙江" 绍兴" 3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同富裕下浙江省普惠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策略与实施路径”(课题编号:23NDJC370YB,课题主持人:冯旭芳)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课题“黄炎培大职教思想视域下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素养特征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J2024YB007,课题主持人:齐林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9.2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0-0094-08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教育工作者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其以真挚饱满的爱国情怀,高尚清廉的人格魅力,奋斗不息的献身精神,为我国近代教育改革转型、职业教育开拓做出了卓越贡献,构筑了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
当前学者们更多从宏观角度总结中国教育家群体的传统与创新精髓,因而有待从微观角度分析教育家精神在个体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展现。黄炎培先生一生致力于职业教育事业,其生涯蕴藏了“身非我有”的崇高理念、“敬业乐群”的职业操守、“手脑并用”的实践智慧以及“做学合一”的教育哲理等教育家精神特质,这些精神特质不仅构成了黄炎培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精髓,更为后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典范与思想资源。
一、黄炎培教育家精神的源流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事业跨越了晚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重要时期,其生涯恰似新旧教育思潮交汇融合的缩影,铸就了近代教育家精神的典范。深入剖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可将黄炎培教育家精神的形成归结为四大源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近代教育救国理念的激荡、复杂教育环境的磨砺,以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引。
(一)文化熏陶: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黄炎培先生是一个革命者,同时也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底蕴,他旧学功底深厚,24岁中举,自言学习八股文也用过十年工夫[1]。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些儒家经典与思想精髓,不仅塑造了黄炎培胸怀天下的使命感,也为其教育理念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黄炎培之子黄大能曾提及其父早年深受“民吾同胞,物吾与也”[2]的仁爱思想影响。黄炎培深受张载关学思想影响,如“学贵有用,道济天下”等教育理念在其教育追求中都有体现。黄炎培以博爱苍生为己任,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泛爱众,而亲仁”是“敬业乐群”的思想源泉之一,也是黄炎培教育家精神中仁爱之心的精神渊源。在《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一文中,黄炎培指出,维系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一要“大增其物质之供给”,二要“人人大其爱”[3]。这种人道主义的关怀,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黄炎培教育家精神的鲜明底色。
(二)成长环境:在近代教育救国浪潮中受到启蒙
教育救国的思潮自严复始,到五四运动时期进入高潮。黄炎培早年受教于蔡元培先生,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实践者。在担任江苏省教育司长时,他深感中国教育之弊端,完全脱离了经济民生。经过大量的国内外教育考察调研,他决定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促进各行业的繁荣与经济增长,实现救国的宏愿。1917年,黄炎培先生发布《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大纲》,明确指出,“方今吾国最重要最困难问题,无过于生计。根本解决,唯有沟通教育与职业。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4]。“职教救国”不仅是黄炎培前半生奋斗的目标,更是他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同时期的很多教育家,如陶行知、梁漱溟等怀揣同样的抱负,虽着力点有所不同,但都是用教育来提升国民素质、改造社会,以此达到救国的目的,这些思想共同塑造了黄炎培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实践土壤:在艰难的教育环境中积极探索
黄炎培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先驱,始终具有与时俱进的宏大视野和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谢长法在《职业教育论》一书后记中总结,黄炎培一生为职业教育事业不断与时俱进[5]。伴随教育环境的发展变迁,黄炎培始终不断创新。早年他在《抱一日记》中写道:“若夫教育而外,匪我思存”[6]。1925年底,对山西及绥远地区考察后,他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这是其对时势的精准把握,也是与其老师蔡元培“教育独立论”的思想分叉点。抗战期间,黄炎培将职教救国理念与抗战救国紧密结合,使其职教思想体系走向成熟。1941年在成都演讲时谈到,要在国家民族的“整个中求生命”,在社会生产“需要中求学问”,在个人学习工作“规律中求生活”[7],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教育使命与责任,是其教育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195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明确了新时期的工作重心,即进一步开展函授师范教育;继续研究和试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响应政府号召,鼓励和推动民办教育发展,举办示范性民办中学和业余补习学校[8]。黄炎培先生及其领导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通过不断的理念革新与制度调整,展现了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生态中因时制宜、勇于创新的教育家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精神滋养: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深入追求与实践
黄炎培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懈追求真理的卓越品质。他一直以“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为人生信条。抗日战争时期,黄炎培积极寻求与共产党人的合作与交流,与周恩来等革命领袖建立了密切联系,并与著名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交往颇多,共同参与川康建设期成会。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与毛主席促膝长谈,留下著名的“窑洞对”。返渝后,撰写并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向广大民众揭示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的面貌,展现了其作为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步入晚年,黄炎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在七旬高龄之际,研读《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撰写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与心得,还创作了《颂马克思》,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敬与向往。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是他个人学术生涯的辉煌篇章,更是其教育家精神中勇于探索、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光辉写照。
二、黄炎培教育家精神的特质
黄炎培坎坷的经历孕育了其极具时代特色的教育家精神,他坚守的“身非我有”理念、手脑并用与做学合一的教学方法、行必踏实与理必求真的态度、敬业乐群的精神、全人类一体的崇高追求,集中体现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等方面的教育家精神内涵,展现了其崇高的职业抱负和优秀的师道素养。
(一)“身非我有”的理想信念
黄炎培炽热的爱国热忱与他成长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努力。卢沟桥事变后,他悲愤地写下《重做人》一诗,最后两句尤为令人称道:“身非我有,记得此言否?早把我身献给人民,献给国家。”[9]“身非我有”表达了一种无私献身的情怀,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爱国情怀。
“身非我有”的理念展示了黄炎培“心有大我”的无畏气概。黄炎培一生中三次为革命事业流亡,历经艰险,却从未放弃过救国救民,正如他自己在《八十年来》自序中说:“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10],彰显了他作为教育家的崇高理想。
“身非我有”的理念体现了一种“至诚报国”的胸怀。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两度以教育总长之职相邀,先生皆婉拒其请。1946年社会动荡,知识分子面临严峻考验,闻一多、李公朴等先贤不幸罹难,白色恐怖笼罩之下,多方势力试图以权势与利益诱使黄炎培先生就范,然黄炎培先生坚守原则,坚决拒绝了国民党政府的高官厚禄,其坚韧不拔、洁身自好之姿,是时代之楷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逾古稀的黄炎培先生毅然出山,担任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之职,此举非为个人荣辱,而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府的高度认同与信任。他坦言:“以往拒不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11]此言掷地有声,展现了其“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怀,堪称近代教育家实践理想信念的精神楷模。
(二)“鬻字疗贫”的道德情操
“鬻字疗贫”四字来源于黄炎培1946年底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社讯》上刊载的一则卖字启事,其中《鬻字》诗云:“老来鬻字是何因,不讳言贫为疗贫。伤廉苟取诚惭愧,食力佣书亦苦辛。”[12]之所以要卖字以资生活,是因为民国后期国统区经济崩溃,而他办教育事业清廉自守,家中儿女又众多。他在《五斗歌》中写道:“渊明不为五斗折腰去做官,我乃有为五斗折腰来做书。……做官不以福民乃害民,此等官僚害子孙。……一联一副一扇米五斗。益人身与心,非徒糊我口。”[13]他通过售字自给自足,虽屈身而不失节,所求不过温饱,其品德风范为时人所称颂。
黄炎培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献身教育公而忘私。早年他开办川沙小学,不取教资分文;后担任浦东中学校长,只取月薪40元[14]。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他多方奔走,为筹措资金六下南洋,终获爱国华侨捐赠巨资,建成中华职业教育社大楼。但他本人及家人却长期居住于上海一所小楼的厢房里。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职业学校迁至重庆,在此艰难时期,黄炎培倡导并实施勤俭办学。个人生活也极其简朴,常年食素,有“黄道素食”之誉;对于子女,鼓励他们自立自强、自力更生;晚年将毕生藏书、文物、字画捐赠国家。正是因为他洁身自爱、忧公忘私的道德情操,得到了一大批海内外工商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的信任和爱戴。
(三)“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育人智慧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提出,是职业教育的创新之举,对以往教育的培养目标、授课方法等进行了改善,蕴含了黄炎培教育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育人智慧:育新人、求真知、改风气。
在育人目的上,提倡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挣脱传统作坊学徒制的科学理论缺失与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践操作薄弱的困境。黄炎培强调:“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家来。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15]教育目标应聚焦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经济发展需要。
在育人方法上,提倡手脑相长,做学合一,以求真知。黄炎培在《怎样办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16]“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是教育工作需要遵循的科学规律。这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亦有类同之处。1936年,黄炎培对此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总结:“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到此种境地,须手脑并用。”[17]他将“手脑并用”定义为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特征,鼓励学子要在实践中求知、以实践“启智”、以知识“润心”,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教育家的育人智慧。
在革新教育风气上,提倡劳工神圣、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以纠正旧时教育的观念。传统教育倾向于将个体从劳动中抽离,片面追求“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之路,却忽略了前半句“仕而优则学”。1920年《教育与职业》杂志聚焦于中华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介绍校况时点出时弊,“怠惰苟安,贱视操作服务而不屑为,亦为今近之学生最大之通病”[18]。黄炎培强调“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19]。他非常重视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曾手书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劳工神圣”四字匾额,作为指导中华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思想。在日常生活与实习中要求学生秉持“劳动光荣”的理念,以扭转社会上轻视劳动生产的风气。
(四)“行必踏实,理必求真”的躬耕态度
“行必踏实,理必求真”[20]摘录自黄炎培写给其子黄大能的座右铭。时人称黄炎培有“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勤学笃行”是他躬耕职业教育事业的生动写照。为考察教育现状,黄炎培学习教育新知、行遍五湖四海,被誉为“教育界的徐霞客”。1914年,遍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山东诸省城乡10个月,撰写通讯稿在《申报》发表。次年以游美实业团调查员和《申报》记者双重身份访美,先后到访25座城市,52所各级各类学校,深入了解当时以实用主义为主旨的职业教育,并在《调查美国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现在吾人欲将不适宜之习惯渐渐变更,殆非提倡职业教育不可也”。[21]自此,他长期耕耘于职业教育领域,探索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职业教育,并将其付诸实践。
1917年,黄炎培组织创办了首个职业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和首个职业教育期刊《教育与职业》,建立了中国第一所以“职业”命名的学校“中华职业学校”。此外,他还创办上海比乐中学、重庆中华职校等职业学校,参与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厦门大学等高校。办学创业过程中,他始终秉持“下决心脚踏实地,用极辟实的工夫去做”的原则。黄炎培在职业教育事业上的巨大成就与其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晚年他对马克思主义更是老而好学,除写下大量心得和诗歌之外,还就《资本论》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民建同仁作了六个篇章的读书报告。
(五)“敬业乐群”的仁爱之心
“敬业乐群”是教育家精神中“仁爱之心”的一种表现。黄炎培倡导“敬业乐群”,指出“施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联络;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22],强调职业教育的定义中就蕴含了受教育者需“尽其对群之义务”[23]。中华职业学校第三任校长潘文安对此作了详细阐述,“敬业”即“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乐群”即“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24]。后人用以阐明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一方面用来“玉尺量才”,规范职业道德标准;另一方面用以诠释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到“乐教爱生”。
黄炎培“敬业”而“乐教”,为我国职业教育求索奔走半个世纪。同时,他“乐群”而“爱生”,二者在认知与实践上都紧密相连。黄炎培“乐群”的人道主义观念加深了其仁厚博爱的“爱生”思想,两者相伴相生。首先,“群”思想是其人生观的核心,“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25]。他高度肯定集体主义的价值:“人类进化到今日,最要一点是发现了‘群’的伟大价值。”[26]其次,他认为“群”是人民大众的群,“凡平民教育性质之职业学校,最合现今社会需要”[27]。他在《职业教育上的四个新问题》中谈到,职业教育应面向灾民、伤兵、退伍士兵等弱势群体[28]。最后,他主张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并指出,“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29]“敬业乐群”精神很好地体现了黄炎培师者仁心的教育实践。
(六)“全人类一体”的弘道追求
黄炎培在《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一文中提出“凝合全人类为一体”的概念[30],倡导个体应立足于全球视野,致力于全人类的福祉与进步[31]。这体现了他“物我一体”、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与当代国际社会所推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观展现出鲜明的全球视野。他考察了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教育状况,做了大量的教学比较研究。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强调在探讨国家教育问题时,应具备全球视野[32],体现了他以世界先进理念引领本土发展的远见卓识,也彰显了他作为文化人的宏大抱负。20世纪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国家贫困落后,黄炎培认为,当时中国文化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把学问和事功分开”[33]。因此,他主张引入西方职业教育理念,要将教育与经济生产紧密结合。随着“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实现了质的飞跃,认为职业教育还需要融入民族情感、传统价值理念等文化因素。他以全球视野审视职业教育,以民族情感为纽带,将个人追求融入人类共同发展的宏伟蓝图。传统文化蕴藏的民族认同感是推动黄炎培职教救国思想升华的文化动能。
三、黄炎培教育家精神的当代价值
黄炎培等老一辈教育家的办学方法与经验是特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难免有历史局限性。教育家精神不是简单的过往优秀教育理念的集合,与教育家经验有本质区别[34]。黄炎培身非我有、鬻字疗贫、敬业乐群、做学合一等精神特质是对教育家精神的高度凝练,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践行“报国弘道”“律己爱生”和“启智创新”等精神内涵树立了光辉榜样。
(一)筑牢报国弘道的理想追求
“身非我有”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实际上是黄炎培先生心中装着“大我”、怀揣至诚报国之心的真挚情感表达,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爱国情怀。昔日的“职教救国”理念,在今日已经演化为“报国弘道”的崇高追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这一政策导向不仅是对教师职业属性的深刻阐释,更是对教师承担国家使命的明确要求。教师在追求品格、学问之大外,还应具备宏大的视野和格局,回答了当代教师“身为何有,所弘何道”的问题。
第一,身为国有,弘报国之道。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一文中呼吁:“河山已破碎到不堪了……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国民,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35]如今,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是广大教师的立身之本、为师之基。职业教育教师要筑牢“身非我有”的职业理想,不忘初心使命,树立“职教强国”的宏愿。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二,身为民有,弘中华民族之道。抗战时期,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需培养具备四种修养的人才,即具备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36]。如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提供令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使命。职教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要发扬黄炎培“身献人民”的精神,将个人价值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身为全人类所有,弘全人类之道。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职教教师要有胸怀天下的弘道追求。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目的之一是为了增进国家及世界生产力,以全球性的教育视野来解决本国教育面临的挑战。新时代,职教教师应加强国际交流,培育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深化职业教育对外合作,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发展,在汲取世界先进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示、推广到全世界。
(二)弘扬律己爱生的师德仁心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师道上的高标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则是师道上的高站位。前者是教育家对教师群体的示范作用,后者是教育家对个体的精神引领。为人师表、甘于奉献是衡量教育工作者在道德上是否到达教育家境界的准绳。仁爱之心既是教育情感,也是教师的德行,这种道德价值应深植于每位教师的心中。“律己”方能“敬业”,“敬业”方能“乐教”,“乐群”方能“爱生”,新时代教师更需要厚植“敬业乐群”精神,弘扬律己爱生的师德仁心。
师垂典则,范示群伦。黄炎培以其“鬻字疗贫”的高尚廉洁作风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圭端臬正的道德教育典范。在师德建设方面,要以黄炎培先生为榜样,将“敬业乐群”“鬻字疗贫”等精神融入其中,加强教师职业修养。研究并建立教师岗位退出机制,以确保只有那些对教育事业怀有敬畏之心、恪守师道的教师才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将“清廉从教”“敬业爱岗”作为考核师德师风的标准,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培育热爱教学、甘于奉献、有协作精神的职教教师。
坚持以生为本,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助。黄炎培积极为弱势群体争取受教育机会。他兴办农村职业教育,支持“富教合一”[37];注重平民职业教育,提倡“裒多益寡”[38];倡办贫儿职业教育,力主“博施济众”[39],充分体现了黄炎培“乐教爱生”的仁爱之心。新时代,应加强对乡村山区家庭困难学生、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政策扶持,大力表彰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树立模范典型,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支持职业院校教师在农村和边远山区开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职业技能援助和帮扶。建立教师“扶弱助困”工作考评机制,设立与“乐教爱生”相关的教学激励奖项,激发教师支援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积极性。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选树职教标兵,培育职业教育“代言人”,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赞誉。在思政、职业指导等课程中融入“敬业乐群”的思想教育元素,提升中高职学生的自信自爱,在教育中凸显“德技并修”的情感价值。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弘扬“炎培作风”,倡导“以人为本”,树立“鬻字疗贫、安贫乐道”的师道风范,深挖“敬业乐群、乐教爱生”的时代内涵,凝聚广大教师的人心,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40],进而构建一种师德仁心的精神范式,从而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造就启智创新的良匠之师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是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要求,而今这一理念已升华为职业教育强国战略中的重要育人原则。同时,“行必踏实,理必求真”映射出新时代对教师勤勉学习、务实行动和创新探索的要求。
要以“做学合一”的育人智慧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黄炎培是最早提出教育应服务于经济发展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中国教育家之一。从“做学合一”到“产教融合”,在师资层面最关键的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41]。首先,需要教师秉持躬耕态度,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相关的技术标准、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从而使教学实践与职业技能相互融合、促进。其次,需要打破传统的评聘观念,推进校企人才互聘制度。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吸纳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加入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良性循环[42]。最后,需要秉持对岗位的热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构建校企长期合作机制。黄炎培认为,要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职业与教育的紧密联系,无论是校内的技能训练还是工作后的继续教育,都应增强教育与生产相互促进的效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延长“做学合一”的教学周期,打通“做”与“学”的场所界限,可以促进教育与生产的有机融合,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产业人才。
要以“理必求真”的躬耕态度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黄炎培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职业教育中的问题。他还主张将科学融入各个行业,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科教融汇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之一,培养适应“科教融汇”的职业教育师资成为贯彻“理必求真”精神的重要任务。职教教师要以黄炎培为榜样,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进一步激发教师在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社会急需的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将科学创新思维融入职业教学实践,打通人才培养、专业发展与产业提振、科技创新之间的通道。同时,将应用型科研作为提升高水平师资的突破口,建立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育人成效等协同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紧跟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坚持“做学合一”和“求真创新”的原则,努力成为产业、教学和科研相融合的优秀教师。
四、结语
职业教育工作者需深入提炼并继承黄炎培等教育先辈的宝贵思想,全面提升教师各方面的素养,同时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新领域。
“身非我有”与“全人类一体”的崇高精神,深刻诠释了“心有大我”的理念,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解答了“身为何有,所弘何道”的当代命题。“鬻字疗贫”的精神则彰显了“行为世范”的典范,树立了“炎培作风”的楷模。而“敬业乐群”的精神则进一步引申出“乐教爱生”的教育理念,揭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真谛。“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精神旨在培育新人、追求真知、改善教育风气,与“行必踏实,理必求真”的精神共同引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创新能力。
以黄炎培等为榜样,深入学习和传承教育家精神,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标准与要求,是当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将黄炎培的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为未来的行业从业者树立典范。
[参考文献]
[1][2][10][11][20]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34,168,自序,165,168.
[3][7][25][26][30][31][33][39]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第4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3:17,58-65,16,21,17,115,22,69-70.
[4][19][22][28][32][38]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3:13,295,295,338-339,322,326.
[5][23]黄炎培.职业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07-325,177.
[6][2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3:162,226.
[8]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确定今后工作[N].文汇报,1957-05-07(4).
[9][13][14]王华斌.黄炎培传[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144,229,35-48.
[12]黄炎培.鬻字[N].中华职业教育社社讯,1946-12-10(3).
[15][16][27][29][35][36]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3:197,192,197,5,203,352.
[17]朱宗震.黄炎培研究文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54.
[18]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学校概况[J].教育与职业,1920(20):4-5.
[24]潘文安.最近之中华职业学校[J].新教育评论.1927(18):7-13.
[34]蒋纯焦,李瀚文.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4(1):106-111.
[37]江恒源.富教合一主义[J].教育与职业,1929(108):1363-1367.
[40]王文静,曾榕清.教育家精神:中华传统师道的时代传承[J].人民教育,2023(21):48-51.
[41]周俐萍,郭湘宇.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J].教育与职业,2021(14):21-28.
[42]冯宇.聚焦产教融合 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N].山西日报,2022-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