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释义层、解码层、评鉴层为核心内容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探索,它将文本阅读分成三个层次,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阅读文本。本文在概述“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含义及价值的基础上,以《说“木叶”》的阅读教学为例,促进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及专业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阅读教学;《说“木叶”》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阅读是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别的文本,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1]良好的阅读素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学习素材,拓宽视野和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黄伟教授提出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分为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2]该理论是高质量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其核心内容不仅与课标相呼应,还为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为真实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支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主题是“探索与创新”,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其中,《说“木叶”》是林庚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主要以讲述文化知识、表达学术见解、传播文化思想为主要内容。本文以“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设计核心问题,实现文本深度解读以及精准阅读教学,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含义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将文本解读分为三个层次,即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对教师教学来说,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的三个阶梯,即基础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和反思性阅读;对于学生学习来说,这三个阅读层级又分别指向阅读和理解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3]
(一)释义层
释义层,即基础性阅读层级,理解、解释文本的内容、主题、思想和情感,一般通过基础性理解和阅读策略来实现。其目的是让学生体悟作者在文本中传递的主题内容及思想情感。在这一层级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对言语进行释义,理解关键词句,还要对文本内在的语义进行探索和挖掘,从而把握整篇文章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有价值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迁移应用到其他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本阅读中。
(二)解码层
解码层,即审美性阅读层级,是解开文本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是解释、析取文本艺术构造的奥秘。这里所指向的解码对象主要包括逻辑结构、表现手法、言语智慧等。在这一层级教学中,教师应主要聚焦以下两项任务:一是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行文脉络,通过把握文本的脉搏,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匠心;二是赏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和言语智慧,关注文本的美学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内核。
(三)评鉴层
评鉴层,即反思性阅读层级,是对文本进行评论和借鉴。它强调读者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解读,体现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品味。评,是在读懂文义、读通文理之后对文本的价值和优劣进行研读、评判;鉴,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汲取最有价值的营养,内化为自己的素养。[4]在这一层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群文阅读、比较阅读、探究阅读等方式与作者进行“对话”,读出“我”,发现“我”,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判断的能力,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以及鉴赏品味。
二、“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价值
教师解读、教学文本的能力,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通过逐步提升与深化的层级,立足教学,服务教学,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对教师教学的价值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搭建了由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的桥梁。教师往往会在教学前充分备课,对文本进行多维解读,将体会到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一过程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储备及创新思维能力。而“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教师的文本解读提供了良好的指引与支架,教师通过基础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和反思性阅读,在挖掘文本内容的同时,追求艺术性及批判性的探索,从而使文本解读向着更高阶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三个层级也对应着教学设计的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规律。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需要为课堂教学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教学和学习都应围绕这个既定的目标推进,并依照目标做出相应的反馈与评价。首先,“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思路;其次,该理论指导教师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教师再根据设定的目标与活动进行教学,学生也循着这三个“台阶”逐级攀登;再次,教师依据设定的目标对教和学做出评价。总而言之,教、学、评在“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指引下环环相扣,形成统一而有序的过程。
(二)对学生学习的价值
通过释义层的学习,首先,学生能够打好阅读文本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语文能力,由字词句到段落,再到篇章,建立起正确的理解。其次,学生能够系统地习得阅读方法,通过对文本内容、主题、思想及情感的完整学习和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将阅读方法迁移至其他的阅读活动。再次,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提升认知能力,发展认知水平并积累认知经验。通过解码层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探索文本艺术构造的奥秘,并从中学习有关文本写作手法、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读出文本的艺术性、独特性、专业性,读出文本的语文性,进一步培养对语文的敏感度,提升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评鉴层的学习,学生渐渐不再以读懂文本为主要目标和追求,不再一味地赞扬文本,而是转向更高的层级,即知晓文章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学生还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同时,学生还能够从文本中汲取有益经验,取长补短。
三、“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实践
现以《说“木叶”》为例,探究“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学习,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及价值。
(一)释义层教学
释义层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能够“基本理解、基础掌握、学能入门”[5]。因此,本层级教学要让学生品味诗句,在比较中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这一意象的艺术特征,体会不同的意象所传达的不同心境,进而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1.理解语言的表面含义
在教学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汉典网中对“木叶”的解释、刘言史《立秋》中的诗句以及“木”与“树”的甲骨文图示,让学生理解“木叶”的表面含义,即“树叶”。同时,让学生梳理文中表达“木叶”与“树叶”、“木”与“树”概念相同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林庚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说明什么问题?“木叶”多于“树叶”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他是如何进行解读的?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从表面含义过渡到深层含义的理解中。
2.理解语言的暗示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教师可以借助贯穿课堂的主问题,即为什么课文题目是《说“木叶”》,而不是《说“树叶”》《说“落木”》或者《说“落叶”》?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课文的主要章节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点品味诗句中有关“木”或“树”意象的内涵,感受其在作品中的艺术特征。最终通过鉴赏得出结论:“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借助主问题,将探究重点聚焦在作者引用的诗句上,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在林庚先生眼中,“木叶”有形象上的暗示性。它不像“落木”那么空阔,也不如“树叶”那样湿润。它带有落叶的因素,又微黄干燥,给人疏朗清秋之感。由此可以看出,林庚先生对“木叶”所带来的暗示性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理解“木叶”的概念意义就是“树叶”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鉴赏作者所引用的古诗词,分析“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课文题目设置主问题,帮助学生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解码层教学
解码层的教学,是“得其精要、悟其壶奥、明其机杼”[6]。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1.解作者思路之码
在解读文本的密码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这样的活动内容不仅对照应试题型,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指明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时圈画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教师应针对文本作进一步的提炼和概括。在发现及提出问题方面,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再提出核心话题,同时发现矛盾。比如“木叶”到“树叶”是横向展开,“木叶”到“落木”是纵向深入。此外,教师还应围绕所要论述的内容通过比较和猜想不断提问。而在分析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用丰富的材料作铺垫的,如古诗词、名人名言等,对某种观点或哲理展开议论,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有条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要点,教会学生准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7]通过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提炼、总结和概括的能力,能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清晰表达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解言语智慧之码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理解文本的言语智慧,教师可以聚焦文本的语言进行鉴赏。例如,让学生辨析不同版本的结尾,哪一个更贴切,是“一字千金”还是“一字千里”?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里”强调距离,意在强调“木叶”与“树叶”的艺术形象差别大,而“金”强调价值,在诗词中使用“木叶”会使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理解发表看法。实际上,“一字千金”与“一字千里”哪一个更贴切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在于能否说出合理的理由。通过对这两个词的辨析,学生能够赏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关注文本的美学价值。在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训练逻辑思维;也能够欣赏文本的言语智慧,探索文本的审美价值。
(三)评鉴层教学
评鉴层的教学,是“学会深思和反思、学以致用、学有所悟、学有创新”[8]。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对文本提出的观点保持质疑,并借助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评:研读、评判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设疑,让学生思考:林庚先生在文中的某些语言是否值得推敲?“木”是否一定空阔疏朗、干燥,与秋天有必然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诗句,让学生自主辨析。其次,教师介绍文本的体裁为议论文中的文艺随笔,其自带随意性及自由性,加之此文是林庚先生在发现了古诗词中“木叶”的这一现象并获得审美体验后写成的,从而得出审美体验具有主观色彩这一结论。林庚先生在看到古人的诗句时,是以一个评论家的视角去欣赏和感受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认为“木叶”带有落叶因素、是疏朗清秋的象征。正如屈原将深情美丽的“木叶”形象赋予了湘夫人,杜甫将刚健遒劲的“落木”气质赋予了秋天,而林庚先生则概括出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这样的不同选择取决于他们敏锐的审美能力,对诗歌艺术特征精准的把握,以及主观上的审美体验。
2.鉴:汲取,内化
在帮助学生鉴赏和内化文本时,教师可以引用冰山理论,即在品读诗歌时,诗歌语言的表面含义易于理解,而那些潜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块,即诗歌语言背后的含义,则需要读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教师可以借由具体的例子,如在古诗词中多用“黄花”而很少使用“菊花”,来让学生深入感悟。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也可以聚焦古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意象,搜集古诗词中与之相近的说法,分析其在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例如,“落红”“落花”“落英”,“孤舟”“扁舟”“轻舟”,“乌鸦”“昏鸦”“寒鸦”,“板桥”“木桥”等。
通过搭建思考的阶梯,学生能够学会对文本内容进行深思和评判,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最终达到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学生能够从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中汲取有益经验,将其迁移到其他活动任务中,从而为己所用。
四、“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将“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运用于《说“木叶”》一文,为教师从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进行教学提供指引和方向。教师的教学,经历对文本有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备课并形成教学设计,再将设计落实在课堂中,最终指向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现以这一过程为出发点,从文本解读、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三方面,总结该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深度性: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1.文本理解的深度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由浅入深理解文本的方法。首先,通过对言语的释义以及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师生获得对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情感的初步把握。其次,聚焦文本的写作思路以及表现手法和言语智慧,解开文本的技术和艺术密码。再次,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研读和创造性借鉴,帮助教师和学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2.文本分析的深度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教师将文本解读转向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教师应借助该理论,从理解文本上升到分析文本。它为教师的文本解读提供思路,帮助教师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在理解文本后,若对挖掘出来的内容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教学设计,也就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在达到文本分析深度基础上开展教学,学生才能够按照教师设计的、具有层次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3.文本评价的深度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了框架。每完成一个层级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是否达到了该层级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入评价,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该理论提升文学批评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最终让所学知识为己所用。
(二)逻辑性:有序构建课堂教学
1.教学流程的逻辑性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应注重清晰的逻辑性,即从释义层到解码层再到评鉴层,逐步深入。每个层级都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前一个层级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和提升。该理论在教学流程的逻辑性上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系统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序、深入、高效的学习路径。
2.问题设计的逻辑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依照每个层级所指向的目标及要求,层层递进;每个层级的问题设置也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引导学生从认知文本的表面信息到逐步深入理解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文本的文化结构与内涵以及发掘多样的批判性角度等,避免跳跃式或无序提问。注重问题设计的逻辑性能够帮助学生搭建一个以问题为导向和指引,通往文本深处的阶梯。
3.思维训练的逻辑性
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也应注重逻辑性,按照三个层级的递进关系开展。释义层注重基础性思维训练,帮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来把握文本的主题及情感;解码层注重探究性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分析作品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构成文本的言语智慧;评鉴层注重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评价文本内容是否合理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为己所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及教学评价都应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
(三)语文性:培养语言文学素养
1.言语智慧的运用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吸收文本的言语智慧,掌握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表达的精准性,品味语言的妙处及魅力,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其意义最终落实到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
2.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作为一种对文本进行解读的理论,其最终目标是深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三个层级的阅读导向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剖析,学生每一层级的学习都为理解文本的文学意义和提升审美体验奠定基础,终而指向阅读能力的提高。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和学生能够从文本中发现更多的文学价值,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3.文化内涵的滋养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从多个层面解读文本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在释义层,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及情感后,必会涉及与其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知识。在解码层,学生解读文本中的文化符号及隐喻,理解文化含义,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特质,培养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审美能力。在评鉴层,学生可以将个人经验与文本内容相联系,激发其批判性文化意识,逐步促进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由此可见,教师应发挥该理论增进学生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拓宽文化视野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本文以《说“木叶”》的阅读教学为例,探究了“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操作与实施,运用该理论支架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理解中释义、在赏析中解码、在批判中评鉴,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也能培养其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核心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习和学科育人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2.
[2][4]黄伟.三层级文本解读理论的主要内涵[J].语文教学通讯,2023(26):23-25.
[3][5][6][8]黄伟.为教搭桥铺路让学通向深度——“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问与答(一)[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5):21-23.
[7]安杨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学语文逻辑思维训练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