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许慎编撰的第一部系统辨音、析形、解义的字书。《说文解字》的马部收字丰富、流传甚广,研究价值较高。本文立足《说文解字》的编撰原则与体例,基于六书理论,结合马部诸字的形音义关系对比分析,对马部所收120字的基本情况及历时演变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阐释马部字流传发展的动因。
关键词:《说文解字》;马部;六书;历时演变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古代字书的开山之作,全书首创部首编排法,根据字形特点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运用六书理论进行了形、音、义相结合的探讨,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工具书。其中,马部收释了120个字形,是《说文》中收字较多的部首之一。总体上看,马部所收汉字数量众多,在各个时期的文献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因此,对马部所收汉字展开比较深入的探讨,弄清其形体演变过程以及各字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弄清它们在后代文献中的变化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说文》马部的收字情况
马作为六畜之首,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地位。《说文》记载了汉代及汉代以前大量与马有紧密关联的汉字。《说文》马部收有篆文115个,新附字5个,重文8个。许慎独创六书,并以之为分类依据,马部所收释的120字中只有极少数象形字与会意字,形声字则占据了绝大多数。
(一)象形字
部首字“马”是马部字中唯一的象形字,从字形看,描绘的是马的头部、鬃毛、尾巴、四肢等方面的形状,《说文解字·马部》:“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1]这些方面体现了马与其他动物最为重要的区别。“马”字是以“马”为部件的所有汉字的基础。
(二)会意字
《说文》马部有6个会意字,分别是、、騛、馺、骉、馽字。这6个会意字中,“”指一岁的马。字形由“马”和“一”构成,其中“一”象征绊马索,也暗示着对齿龄小的马匹的控制和管理,蕴含了古人的智慧。“騛”表示马的逸足,字形由“马”和“飞”构成,形容马如飞翔一般快速奔跑。“騛”字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速度快、品质优良的马匹。“馺”表示马行走时彼此接近或追赶的样子,《说文解字·马部》:“马行相及也。”[2]字形由“马”和“及”构成,“及”既表示追赶的动作,也表示声音,音、形、义上都与马的形状息息相关。“骉”表示许多马聚在一起,《说文解字·马部》:“众马也。”[3]由三个“马”组成,常用来形容马匹奔腾场面,“骉”字是马部字中唯一一个同体会意字。“”是代表八岁马的专有名词,字形由“马”和“八”构成,其中“八”同时充当声符,因此该字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馽”的意思是绊马的绳索,《说文解字·马部》:“馽,绊马也。”[4]由此可见,“马”字下部的“中”表示缠绕马脚的绳索,“馽”字侧重于绊马这一动作。
(三)形声字
《说文》马部收录113个形声字,大多与马的特征有关,其中,反映性别特征的有2个,描写外貌特征的有25个,形容体型特征的有5个。“”“駸”“”“”“馰”字是省声字,“颿”“馼”“”“”字是亦声字。
其中,“駮”字的造字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规律,在一些文献中也写作“驳”,两字读音完全相同,在字形与字义上,两者都高度相似,且在《诗经》《前汉·刑法志》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作品中,“駮”“驳”二字也存在互用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駮”与“驳”古时是混用的异体字。“驘”指驴和马的后代,《说文解字·马部》:“驴父马母。”[5]段注引崔豹注曰:“驴为牡,马为牝,即生骡。”[6]将“驘”写作“骡”,可知,“驘”是“骡”的异体字。此外,代表良马的“”,是“”“骜”的异体字。“”是“驮”的异体字。“騐”是“验”的异体字,“騣”是“鬃”的异体字。
《说文》马部字的六书分类中,象形字占比不到 1%。根据《汉字构形史丛书》中所列文字计算可得,甲骨文时期象形字占比19.56%[7],战国时期的象形字占比约为13.54%[8]。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具体转向抽象,象形字使用减少。而《说文》中马部形声字的数量却逐渐增加,这表明马在古代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源,在百姓生活中高频出现,故更能直观描述马外貌、动作等特征的马部形声字在《说文》中占比较高。同时,《说文》马部字的六书分类中存在一些争议,出现了形声兼会意字,如“”字。
二、《说文》马部的未收字
《说文》马部字的变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字形、字义以及用字习惯等多个方面。从字义上看,《说文》“二徐本”(指“大徐本”和“小徐本”,“大徐本”由徐铉校定,“小徐本”由徐锴校定)都基本按照字义的变化及相关度来编序,《说文》马部之外,还有部分汉字与马部所辖诸字联系紧密,在《说文》马部字的流传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消亡与活跃现象更是直观地呈现了《说文》马部收字的复杂变化。部分以“马”为构字部件的汉字并没有出现在《说文》马部中,大致包含两种情况。
(一)见于《说文》而不见于马部的字
《说文》中有一部分与马有关的字,由于种种原因并未编入马部,而是被许慎收到了《说文》的其他部首中。这些字在《说文》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重文形式,二是其他篆文释义中的形式。
第一,重文形式包括古文或体(异体字的一种)。例如,示部中的“禂”字或体“”,以及彳部中“御”字的篆文“”。许慎凭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据形系联”的编纂原则,进行了合理的编排。
第二,其他篆文释义中,也出现了从马之字的身影。如在解释表示马的二岁年龄特征的“驹”字时,《说文解字·马部》:“马二岁曰驹,三岁曰駣。”[9]在解释表示马白胯外貌特征的“驈”字时,释义中出现了“騜”字,“駣”“騜”未被收录《说文》马部中。此外,一些以“马”为构字部件的汉字如骂、、闯、褭字,被分别收入了刀部、疒部、门部、衣部中,这类字数量较多,也有多数在现代汉语中仍以高频使用,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马部字。
(二)不见于《说文》的从马之字
部分与马相关的字未被许慎收入《说文》中,而是出现在《甲骨文编》《金文编》《战国文字编》等书中,它们的结构特点、意义与收入《说文》中的部分马部字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性。
《甲骨文编》中有10个未见于《说文》马部的从马之字,如:、、、、、、、、、,并为其提供了部分词义解释。[10]其中“”被认为是圈养用于祭祀的马。“”与“骊”同义,有学者认为两字是通假关系,《说文解字·马部》:“骊,马深黑色。”[11]因此“”也指深黑色的马。、字都指马名。这10个字中,5个为形声字,“”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仍存在争议。
《金文编》收录的字数较《甲骨文编》多,但从马之字的数量较少,共有5个,分别是、、、、[12],其中,“”为字的金文,《说文》中骘、騬2字为牡马的专字。《金文编》中未收入《说文》的马部字多表示马的性别特征,且这5个字在《汉语大辞典》《辞源》《古代汉语大辞典》中都未收录。
《战国文字编》收录了67个从马之字,其中28个未见于《说文》马部[13]。这28个字中,有13个可以找到相关解释,包括1个表示马的一般称谓字“”,3个表示牡牝的性别特征类的字“”“”“”,2个表示良马名称的字“”“”,1个从马非马的字“”,1个体型特征类的字“”,4个毛色类的字(包括3个杂色类字“”“”“”,1个纯色类字“騹”),以及1个行走状态类字“”。这些字在《说文》马部中都有与其释义相对应的马部字。在《战国文字编》中,词语的词义上出现了一字多义和词性转化现象,如“”字;也出现了一词释义词性变化的现象,如驼字;还有在一词多义现象的基础上出现的由1个字承担2种字义的通假字情况,如“騹”字。虽然《战国文字编》未对这些字进行“六书”考证,但根据其他研究,形声字应是当时的主要造字法。
三、《说文》马部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现代记录汉语的通用规范字集,共分为三级字表,涵盖各种用字场合,对信息化时代现代汉语规范和文教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共有76个马部字,其中,包含了60个《说文》马部字,一级字表中收有22个:马、冯、驮、驯、驰、驱、驳、驴、驾、驹、驻、骄、骆、骇、验、骏、惊、骑、骚、腾、骡、骤字;二级字表中收有24个:驷、驸、驿、骀、笃、骁、骈、骊、骋、骎、骐、骖、骓、骘、骛、骜()、蓦、骞、骝、骠、骢、鬃、骥、骧字;三级字表中收有14个:驲、、驵、、驺、骃、、骉、、、、、、字。有15个马部字未见于《说文》,一级字表收有驼、驶2字,二级字表收有驽、骅、骒、骟、骣5字,三级字表收有、骍、骕、、、、、骦8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包含的160个《说文》马部字中,大部分与马的动作、姿态、状态有关,如:“驻”字描述马的站立动作,“骧”字形容马的动作特点,“骤”字表示马的快走状态。部分与马的外貌特征,尤其是毛色有关,如:“骓”字指马苍黑色杂毛,“骆”字指马白毛且有着黑色鬣尾,骢字指马青白色杂毛。部分为马的名称类词语,如:“验”字代表马的一般称谓,骜、骥、骏、骁等字代表良马。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一些《说文》时期常见的马部字已不再被收录或使用,这些字可以分为已亡和衰落的马部字。已亡的马部字共57个,现在鲜少被人所知也不为人所用,已成为历史。衰落的马部字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所收录,但在日常交际中已不再使用,共有32个。这些字可以分为2类:书面语和历史词。书面语中的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带有〈书〉标记,已退出日常交际,但为了方便阅读古籍而保留。历史词则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带有“古代”二字,它们所指涉的事物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其使用环境,但古代文化不能因汉字使用情况的变化而退出人们的视野,因此这些词即使使用情况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了,在词典中却仍保留了一席之地。
《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收录了63个见于《说文》马部的字,除32个已衰落的马部字,剩下的31个马部字仍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从与“马”这一具体意象有无直接关联的角度看,这31个马部字能够被分为2类:①其常用义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首列义项与马已无关联,在人们的视野中只以其引申义出现并被运用,如冯、驳、蓦等17个字。②其常用义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首列义项与马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驱、骤等14个字。根据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数量和构词能力,活跃的马部字还能被分为3类:①最活跃的8字,如马字虽然只有3个义项,但能组成近百个复音词,显示了强大的构词能力。②比较活跃的10字,如骄字有2个义项,并能组成十多个复音词,其适用范围和构词能力一般。③一般活跃的13字,如驿字仅有1个义项,且很少参与构词,其构成的词汇在意义上也较为局限,无法延伸至其他含义或更抽象的象征意义,显示出较低的构词能力和单一的用途,虽不够活跃,但仍然没有退出马部字的历史舞台。
对比《说文》与《通用规范汉字表》《现代汉语词典》,发现随着历史演变和时代发展,仍保留的马部字绝大部分表示马的外貌、动作、用途等。马在培育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因此能够反映遗传特质的马部字被稳定地保留了下来,成为系连古今马部字随时代变迁而或留或佚的重要依据。表示马的动作的马部字保存相对最多,且基本保持了《说文》中对它们的释义,这类字也被当下赋予了许多新的象征义和引申义,指涉的对象也从马本身延伸至人、物或抽象事物,更加灵活宽泛。此外,《通用规范汉字表》《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新产生了骕、骦、、等未收入《说文》马部的字,但由于能力与资源限制,对其意义的阐释暂未穷尽。
四、结语
汉字体系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壮大。字书的收录数量和使用频率是衡量汉字重要性的关键指标。《说文》马部共收录120个字,直观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马的重视程度,以及马在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中的显著地位。
文化与社会变化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中国古代社会,马不仅是军事、政治中的关键角色,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和交通工具,在农业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力量,马的存在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说文》马部有关马的种类、年龄、性能、装饰等方面的字,有着详尽的描述,这些专业术语不仅频繁用于日常管理和训练,还在军事文献和国家档案中被广泛使用,如驯、骁、骑、驾等字。随着社会的发展,相比古代,现代人对马的应用则更偏向观赏、文旅与历史叙述等方面,对马部字的使用偏好与用字习惯发生调整,创造了大量有关马的隐喻语言。
经济的发展对马部字的发展演变也有比较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古代商品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马成了经济交易中的重要商品。《说文》对马部字,尤其是特征类词语的描述异常细致,这些专用词汇不仅成为相马的参照,还为马匹的买卖交易提供了一套详尽的语言工具。这种经济需求促使马部字不断扩展和专业化,以满足人们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沟通需要。汉字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更体现在对每个词汇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精确表达。
印刷技术的发明与普及对马部字的流传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文字记录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广泛,这为各部汉字的整理和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字典等工具书的编纂成为可能,为汉字的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而马部字作为其中的重要一部分,自然也受益于此。
字义的变化对马部字的消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一个汉字所指称的事物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时,它在各种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必然随之降低,有可能就会变成仅在词典中存在,但日常生活中不再使用的汉字,甚至消失在词典中,成为历史文化的印痕。
参考文献
[1][2][3][4][5][9][11](汉)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定.愚若,注音.北京:中华书局,2015:198,199,201,200,201,198,198.
[6](汉)许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许惟贤,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819.
[7]郑振峰.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1.
[8]赵学清.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4.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399-400.
[12]容庾.金文编[M].张振林,马国权,摹补.北京:中华书局,1985:675-679.
[13]汤馀惠.战国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65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