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4-10-21 00:00:00张一鸣张乐乐马多秀
文教资料 2024年8期

摘 要: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储备人才,需要将教育家精神作为自己的成长标杆,为以后成为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效果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本文在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育硕士研究生;价值意蕴;实现路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教师群体致信,发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号召,同时也向广大教师群体提出要求: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这不仅是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教育上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优秀教师的要求也在变化。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不仅是教育事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教育硕士研究生是具有特殊性的群体。首先,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为师范生,毕业后将步入教师行业,成为一名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作为教学的首要资源,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也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当具有成为一名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良好品德,应当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期未来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其次,教育硕士研究生是国家的高学历人才,提升其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再次,教育家精神是当下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教育硕士研究生需要将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作为个人的成长目标,为以后成为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厚植爱国情怀,涵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理想信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根本所在。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教育硕士研究生应该将热爱祖国与热爱教育事业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首先,教育硕士研究生应从“小我”出发实现“大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建设祖国的教育事业。其次,教育硕士研究生应以教育为志,热爱教育,愿意投身教育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再次,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再到教育家精神,都是党和国家对教师集体的期望,同时这也是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期望。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当不负期望,砥砺前行。

(二)坚持以德立学,陶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道德情操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立教之本。首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更要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做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其次,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榜样,更是全社会的模范。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教师群体在享受这种待遇的同时,更要严于律己。因此,教育硕士研究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成长为被社会尊重的人。再次,自古以来,真正的教育家往往是德高望重之人。教育硕士研究生要想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更要在道德上对年轻一代有积极影响。因此,教育硕士研究生不仅要专心学术,而且要注意个人言行举止。

(三)弘扬勤学精神,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中国教育家特有的精神态度,它要求教师要有勤奋学习的态度,探求真理,敢于创新,做到知行合一。[2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渊博的学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要前提。“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艺术之门。这些都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为师范生,应当学好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为之后的工作打好基础;作为研究生,应当了解并关注学术前沿动态,提高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求真理,敢为人先;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式、手段等,以更好面对未来教育工作中的挑战。

(四)肩负育人使命,激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奉献精神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一种从“教育有我”到“教学忘我”的爱,一种对教育、对学生本能的爱。教育硕士研究生对教育的热爱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硕士研究生需要热爱教学,视教育为唯一的终身职业,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另一方面,教育硕士研究生需要爱护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相互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也会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在这种互相爱护、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产生更优质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立足胸怀天下,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发展意识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是每一位教师的终身追求。教师没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就谈不上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教师不仅要“传道”,更要“弘道”。因此,每一位教育硕士研究生都应该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去更好地应对和适应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教育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课堂,更要有全球化的眼光和多元文化视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

二、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实困境

自教育家精神提出后,各个师范高校都在尝试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打造未来的教育家型教师,为国家教育行业输送优秀人才。但在当前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培养内容、培养效果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一)概念认识混淆,培养目标模糊

教育家精神是对广大教师群体的优秀品质的高度提炼与升华,它包含了教师应有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具有人民性、广泛性、统一性的特征,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以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3然而,大多数高等教育管理者将“教育家”视为一种称号,尚未进行深刻钻研。有人认为,教育家要有个人独特的思想,将其进行实践推广,并产生较大影响。也有人认为,教育家要德才兼备,在教书的同时,还要有高尚的品德。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目标模糊。

(二)缺乏足够重视,培养方式理论化

教育家精神是提升教育硕士研究生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的重要依托,能够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但在人才培养的规划中,高校对教育家精神的重视程度和培养不够。目前高校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主要有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两种途径。在直接教育方面,一是通过开讲座、报告会等来讲述和讨论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现状等;二是请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教育家张桂梅、张玉滚等的事迹,以这些名人事迹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榜样,激发他们与这些教育家产生共鸣,提升他们的情感素养。在间接教育方面,高校通常通过在宣传栏张贴教育家精神相关政策、在图书架摆放相关杂志和报纸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硕士研究生。

综上所述,高校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包含对教育家精神内容的宣传、内涵的解析以及教育家事迹的讲述等,但对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应用培养较少。这导致教育硕士研究生难以将教育家精神外化于行,落实在具体实践行动中。

(三)教学资源匮乏,培养手段陈旧

教学资源按空间划分可以分为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部分高校在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方面还存在不足。在校内教学资源方面,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对教育家精神的培养比较少见,教育家精神的各个方面很难融入课堂。高校课程大多为教育学、心理学等培养教学基本知识的课程,鲜有培养教学方法、教师道德的课程。此外,高校师范教师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高校教师紧缺,常有一人承担多种课程以及教师承担着自身专业方向之外的科目的现象,这导致教学不够专业化、精细化。二是教师流动性大。当前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制,如果教师更换工作单位,其指导的学生就会更换导师,这对学生的学习连续性有一定影响。在校外教学资源方面,由于资金投入较少,教师获得的校外资源较少。教师带领教育硕士研究生与教育家交流对话,参加线下学术讨论会,或者是带领教育硕士研究生去一线学校进行参观学习,都是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家精神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多,以及时间、空间和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培养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无法投入使用,导致了学校不得不采用传统的培养手段。

(四)教学评价缺乏,培养效果不显著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自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号召后,大部分有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的院校都积极响应号召。但由于教学评价环节的缺乏,培养效果无法明确。

首先,高校采用的培养方式多为讲座、论坛等,在活动结束之后,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教学评价需要教师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测评,耗时耗力,因此其在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实现。其次,教育家精神对学生精神特质所提出的要求,包括爱国、育人智慧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精神特质的培养效果难以测评。再次,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培养目标的模糊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学评价的缺失和教学效果的不显著。

三、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现路径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培养一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而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滋养。[4高校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导向,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养,为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奠定基础。

(一)聚焦核心理念,厘清培养目标

对教育家精神核心理念的理解,是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前提。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可以从政治品质、职业准则、职业素养、职业发展等方面入手。

第一,高校要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良好的政治品质。教育家精神要求教育硕士研究生热爱祖国,心有大我。同时,这是成为一位人民教师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第二,高校要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承担的是向社会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职责。因此,教师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还能带来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三,高校要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素养。要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高校还要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技能,使他们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第四,高校要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虽然教育硕士研究生具有高学历,但如果停滞不前、自我满足,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高校要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宽视野,用全球化、国际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理论结合实际,丰富培养内容

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扎根教学一线是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对教育家精神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将理论付诸实践。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应该是常态化、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校应将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融入高校教学的各项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家精神。

第一,高校应多提供课堂上的实践机会。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置专门培养教学技能的课程,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教学技能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的理论课程要融入实践,例如,教育技术课程配合实际操作来进行。第二,教学应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其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线学校去参观、学习,与更多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教学经验,同时受到工作情绪的感染,让他们在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对即将步入的工作岗位充满向往和热爱。其二,高校可以组织校园活动,如开展教学技能比赛、开办师德师风系列的讲座、设计爱国知识问答游戏等。各种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让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三)立足信息时代,创新培养手段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数据资源日益丰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教育家精神培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校应该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家精神的培养中。

第一,高校应提供个性化的培育,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因材施教,为每个人制订最优化的发展方案。第二,高校应提供远程教育资源。例如,高校可以让教育硕士研究生借助远程教学实现和教育家的面对面交流,近距离学习教育家的知识与情怀;高校提供网络学习平台,与其他学校建立线上学习联系,让教育硕士研究生通过学习论坛、社群等进行学术交流,互帮互助,共同对教育家精神进行研究、探讨;高校采用对教育家故居的3D模拟、教育故事的讲述等方式,有效实现对远程资源的利用。第三,高校利用网络模拟一线课堂情境,调动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获得更加生动、深刻的学习体验。

(四)构建多元指标,完善评价方式

恰当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进展,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案。现阶段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家精神不仅包含易评价的行为层面,还包含难以评价的心理、情感等层面,所以仅以单一的评价指标考查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家精神的养成程度,远远不够。高校可以从政治品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考查。

在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常见的卷面考试、调查问卷等形式考查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认知。其次,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型硕士的平时表现来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评价。例如,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教育实习中对教育教学的态度以及参与的各种课外志愿活动,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他们的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再次,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考查。例如,教师设计评议问卷,让同学之间互相填写,或者以相互写评语的方式,来对彼此进行评价。以上多元主体、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实现对学生最全面、真实的评价。

职业素养更多地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上述的评价方式同样可以适用于职业素养评价。除此之外,对职业素养的评价应该融入教学实践。其一,高校可以举办教学技能方面的比赛,例如,微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技能,还可以了解培养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其二,高校要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考查。教育硕士研究生要具备教育研究的能力,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关注前沿动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该对学生完成的教育教学相关的项目、论文以及实践进行考查。

四、结语

本文在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分析的基础上,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以上研究,应该清楚的是,我们并不能期望所有的教育硕士研究生都能够成为教育家,但每一个教育硕士研究生都应该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严格要求自身。师范高校作为教师诞生的摇篮,更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制订相关培养计划,为国家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 李强作出批示 丁薛祥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并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10):4-5.

[2]赵玄,于维涛,刘禹希,等.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核心要义、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J].当代教育论坛,2024(3):109-116.

[3]赵玄.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育新时代强国之师[J].中国民族教育,2023(10):9-12.

[4]刘帅.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征、价值及践行路径[J].教育评论,2024(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