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是常见的社会组织,也是教育管理理论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梳理学者们对组织的研究,可以归纳出组织的三个典型特征:组织是一个整体;组织由关系构成;组织存在文化精神。在组织视域下,组织特点与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在关联启发我们用系统思维统摄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研究,从关系维度去审视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问题,从文化视角去透视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问题,来创新教育管理理论研究。
关键词:教育管理理论;组织;系统;关系;文化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组织打交道,无论是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每个人也都在组织中工作、学习和生活,与组织的联系非常紧密。教育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现象由来已久,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教育管理主要包括宏观的教育管理——教育行政,以及微观的教育管理——学校管理。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则是以教育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学、教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发现教育管理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1]由此可见,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密切关注教育管理实践,而在教育管理实践领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等都是典型的组织,因此,通过对组织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视域下关注教育管理现象,寻求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新启发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一、组织研究的观点透视
组织由来已久,因此学者们也从各个视角对各类组织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对组织结构、组织内外关系、组织文化等的研究。通过对组织研究的各类观点的梳理,本文认为组织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组织是一个整体
就古典组织理论而言,如弗里·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的科层制理论等,都不约而同地将动物机体或者一台机器作为组织的隐喻。动物机体是由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器官所构成的整个身体系统;机器也是由各种不同的零部件组合形成的整体,零部件共同协作才使得机器可以有条不紊地工作。社会组织应该像机器或者动物机体那样系统化,组织内部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各居其位,各负其责。[2]组织的结构是组织研究中的一种最普遍、最直观的研究视角。结构就像动物的骨架或建筑物的框架一样[3],需要将各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整体。组织结构从纵向上来说包括权威、规则和政策、规划和控制系统等要素;从横向上来说包括会议、特别工作组、协调机制、矩阵结构、网络等方面。[4]组织通过创建各种专门的角色、职能和单位来划分工作,并通过整合来形成有效的运行系统。组织理论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W·理查德·斯科特(W. Richard Scott)从理性视角来研究组织。他认为,组织是由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等多要素组成的体系,但是没有哪个要素可以脱离其他要素,各要素之间也相互影响,同时也没有一个组织可以在脱离大环境的情况下被全面理解。[5]从理性系统视角,组织可以被定义为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合体。[6]斯科特关于组织理论的观点清晰地表达了组织的整体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组织由关系构成
组织中的人和人际关系也是组织理论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李·G.鲍曼(Lee G. Bolman)和特伦斯·E.迪尔(Terrence E. Deal)从人力资源框架角度对组织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组织需要人,人也需要组织,人与组织的良好契合可达成双方的共赢。[7]组织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关系和团队动力的质量,优秀的组织通过实施各种“高参与度”的战略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8]当个人在工作中找到满足感和意义时,组织会从对他们的才能和精力的有效利用中获利,但当满足感和意义缺失时,个体会退缩、反抗或反叛。[9]无论是从自然系统角度,还是开放系统角度,斯科特始终将对组织中关系的研究作为重点。他强调要重点关注组织中每个参与者的性格和相互关系。[10]从开放系统的视角,组织可定义为不断变化的与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根植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11]卡尔·维克(Karl E. Weick)从社会心理学维度对组织进行了有趣的探讨。他不是老套地直接探讨组织,而是转而研究“组织行动”。他认为,随着组织行为变成一系列连锁行为,即在两个或更多行为者中发展并维持的重复、互惠、有条件的行为,组织行为也变得结构化。他强调个体之间关系的松散性和条件性。[12]组织中大多数的“事情”事实上是关系,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被联系在一起的变量。[13]
(三)组织存在文化精神
艾略特·亚奎斯(Elloit Jaques)在1915年首次将组织文化定义为“被全体成员不同程度认同的、习惯性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14]。J.维克(J. Wilk)从功能角度对组织文化进行了界定:“组织文化为一种不变的组织行为模式,它是一个整体,使组织形成一种前后一致的情况”[15]。鲍曼和迪尔从符号框架的视角专门论述了组织的文化和精神。他们认为,象征性的形式和活动是文化的基本要素,使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形成一个组织独特的身份和特征。[16]如果领导者认识到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一项精神事业,那么文化将发挥更深刻、更持久的作用,因此,每一个组织都应该重视并致力于发展属于自己的道德和精神内核。“组织文化之父”埃德加沙因(Edgar H. Schein)专门就领导力和组织文化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最稳定的、最深的那些要素,是一个复杂的团体学习过程的结果。[17]根据他的观点,组织文化被定义为在解决它的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过程中,基于团体习得的共享的基本假设的一套模式,这套模式运行良好、有效,被作为对相关问题的正确的认识、思维和情感方式传授给新来者。[18]文化最终反映的是团体应对环境和学习的成果。文化不仅现在满足了提供稳定、意义和预测性的功能,同时也是团体过去有效决策的结果。[19]
二、组织视角对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启示
组织的系统观、建构观和文化观,启发我们在对待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问题时,需要用系统思维统摄之,从关系维度审视之,以文化角度透视之。
(一)用系统思维统摄,寻求由平面到立体的理论创新
首先,运用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开展关于教育领导与管理的理论研究。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在研究同一组织时,由于学科背景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如,政治学家会侧重于从组织的决策过程进行研究,社会学家更关注组织的合法性,经济学家多研究资源的分配和获取,人类学家则更关注组织运行中的文化功能。从单一维度去探讨组织的功能具有局限性,而从多个视角去研究,思路便会打开。
其次,运用整体性的理解方式,反思教育领导与管理现象,构建“大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现象具有实在性、理解性和批判性三个属性。原生意义上的教育管理现象具有实在性、理解性和批判性三个属性。实在性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直接感知和把握到的有关教育管理现象的状态和属性。理解性是指基于他(她)的个人整体性的社会背景、社会经验、社会阅历、人生信念、生存期望、发展需要等情况而生成的看待教育管理现象的个体主动性。批判性是指主体在谈论、查看、探究教育管理现象的过程中,秉持的一种具有整体性、弥散性的基本信念和生存态度。[20]教育管理现象集实在性、理解性和批判性于一体,从浑然一体的教育管理现象出发,可以构建一门“大教育管理学”。
再次,采用整合的批判理念,进行系统的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研究。各类组织都是存在于社会中的,因此,对组织管理的描述和解释,应与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审视结合起来。从前述组织特征不难窥见,组织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结构,更要关注其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公共组织理论研究十分强调批判方法在构建公共组织理论中的重要性,认为批判是能将自治与责任、沟通与共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开明的方式。[21]公共组织理论倡导民主的治理,强调公共组织的民主性、公平性、回应性、知识性和学习性,这些为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创新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新思路。
(二)从关系维度审视,寻求由封闭到开放的理论创新
一是聚焦于人的组织理论研究,启发我们从关系的维度去探寻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问题。组织现象学理论认为,一个组织实际上就是一群人的结合体,具体规定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2]盖茨尔斯(J. W. Getzels)的组织理论构想首先聚焦的是人格的复杂性,即人格的本质、结构、发展、创造性、表达方式、知觉,以及人格对个体、人际、团体和组织等关系的影响。[23]由此可见,组织理论研究必须聚焦于人,聚焦于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环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组织的人际关系理论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问题。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领导主要被作为一种影响个体参与者行为的机制。[24]一方面,领导要善于处理与下属的关系,尝试建立与下属的“互信”关系;另一方面,领导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能使工作有效地运行。人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让管理变得有温度,有人情味。霍桑实验表明,能够有效利用人际关系的管理形式才是最有效的。能否有效处理好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各类教育组织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领导与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是组织协作论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问题。“现代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C. I. Barnard)认为组织在本质上是一个协作体系,用以整合个体参与者的贡献。[25]组织是存在于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协作。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从非正式组织中产生的,当正式组织开始运作之后,也需要创建非正式组织,这有助于沟通,维持凝聚力。组织不断地将环境要素结合到自身的结构中,环境要素成为组织的一部分,两者相互渗透。组织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对组织产生影响。组织协作论中的关系思想,对创新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三)从文化角度透视,寻求由表层到深层的理论创新
第一,组织的“人类发明论”启迪我们以文化角度去透视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问题。组织并非自然产生的,是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是文化的产物。“人类发明论”把研究意图指向处理特定情境中人们的经验。该理论以文化的角度切入教育领导与管理现象,将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置于宽广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第二,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的关系理论启迪我们以文化角度去透视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问题。领导力和文化就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在组织文化理论中,领导力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组织文化确定领导力,而领导力创建组织文化。当组织陷入了困境,领导力开始发挥效用。[26]由此可见,领导力与组织文化的关系理论,与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问题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第三,学校与文化的内在关联理论启迪我们以文化角度去透视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问题。学校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共同构建的,它与广泛的社会和政治背景有着内在的关联。“文化符号是学校管理的关键部分……文化符号也是形成共享观念这一过程的中心。”[27]各类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交流思想观点的重要阵地,更能生动体现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去洞察学校及其管理问题研究和教育领导与管理理论创新,具有一定的深度。
三、结语
通过回顾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理论研究的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生命线。教育管理研究是随着教育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深化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各类教育组织既是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教育管理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在组织视域下,用系统、关系和文化的不同视角去重新考量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将会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崴.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2][20][22][23][27]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0,370-383,82,116,213.
[3][4][7][8][9][16]Lee G. Bolman,Terrence E. Deal. Reframing Organizations:Artistry,Choice,and Leadership[M].Jossey-Bass,2017:52,58-61,133,177,151,263.
[5][6][10][11][12][24][25][美]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黄泽,李霞,申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21,24,55,26,91-92,58,62.
[13][美]卡尔·维克.组织社会心理学[M].贾柠瑞,高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1.
[14][15]王孙禺.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8,138-139.
[17][18][19][26][美]埃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马红宇,王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13,80,91.
[21][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第3版.扶松茂,丁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