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2024-10-21 00:00:00丁云霏
文教资料 2024年8期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下,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开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本文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剖析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与难点,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课程、工作体系五个方面入手,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国际化发展;“双一流”建设;“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高等教育在长达七十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已展现出显著的国际化成果。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下,不同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高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化平台,为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共育、学术沟通和科技合作等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外在新路径。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了“双一流”建设中的重点领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国际交往与合作视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并将其列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任务。这代表了培养国际化人才、推进大学国际化发展既是大学的使命,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选择。[1现代高等教育中心历经了从欧洲(英国、法国、德国)到北美(美国)的变迁,这是经济财富转移和科技生产力转移的伴生结果。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好强国之路上,国际交流合作是实现互利互惠,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必由之路。

一、“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国际交流合作是全球化时代大学使命的新拓展

在全球化时代,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既体现了高校的国际属性CsExS4jNPb8yDZiKOZQxew==,也符合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潮流及我国在新阶段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放眼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活动愈发频繁,这具体体现在跨国界的师生交流、合作科研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学位及学分互认机制,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等多方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这一重要思想,是党中央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指导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推进大学国际化进程,对全面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确保“以德为先”的教育方针得以实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顶尖学府,以及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均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国际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同年,“一带一路”倡议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一带一路”倡议列为国家最重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制定了关键策略,旨在深化与全球主要国家、我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多边机构的合作,确保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关键作用,构建以重点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引领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前沿阵地,肩负着传承与传播文化,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任。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困境

高校国际化既受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宏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其自身内在发展状况、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欠缺

国际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培养共育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规模尚未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及项目发展规模匹配,国内一流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和世界发达国家院校相比,差距较大,无法较好满足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国际学生未能在国际用人市场充分发挥其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际化人才培养领域存在政策缺失、合作培养成本高、合作意识模糊等问题,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在满足来华留学生的留学期待和就业期待等方面仍有较大缺失。从留学生培养来看,国内部分高校对留学生采用“宽进宽出”的培育方法,导致留学生入学门槛较低,且毕业时学术水平未达到培养要求。从学科专业来看,“一带一路”共建各国的国情研究、法律研究、小语种等方面的专家人才规模有限,导致学科的国际兼容性不高。从师资队伍来看,具备国际化视野、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度不够。同时,早期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国际形势的较大影响,尚未完全恢复。

(二)国际引智水平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为帮扶欠发达地区,国家制定多项倾斜性政策,对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无法一蹴而就。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因此,各高校之间的国际引智水平存在明显地域差异,欠发达地区高校在引智计划、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发达地区高校存在明显差距。这事关我国教育现代化总体进程,影响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局。

(三)高校国际化管理体制机制薄弱

“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和途径。”[2目前,部分高校的国际化主动性还不够强,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国际化管理体制。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国际化工作中,国内高校的大外事工作体系、工作模式还没有形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还不完善。尽管大部分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国际事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包括国际项目的申请、执行和评估,以及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等,但在规章制度、招生工作、学籍管理、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方面的国际接轨程度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同时,国际事务相关管理人员也存在缺少高等教育管理的系统性训练、人事外包较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

三、“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有助于提升高校本身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也对其在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定位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路径。高校要想推动国际化,就必须加速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开展高水平的、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国际化改革。

(一)师资队伍国际化

1.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国内高校为了攀登国际学术高峰,提升学科建设品质,正积极推进一系列引才聚才举措,加大对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和投入力度。首先,高校应不断扩大国际教师招募规模和提升师资质量,系统性地筛选并引进具有卓越学术成就和实践经验的教学人员,持续拓宽国际视野,积极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招聘活动,关注和吸引国际顶级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研究经验的博士及博士后人才,尤其是能填补国内学科短板的特需人才,壮大师资队伍,强化专业实力。其次,高校应坚持定向引进与集聚,围绕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和重点学科布局,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依托已有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设定具备吸引力的研究岗位,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成员加入,提升重点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学术地位。再次,高校应实行领导层国际化,任命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人才担任校长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凭借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人脉网络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并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科研创新,有效发挥引才、育才、引智和引资的综合功能,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最后,高校应利用多种手段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做好引进人才工作和生活的保障工作,提升引进人才的归属感,从而促进引进人才价值的实现。

2.加强师资国际化培育能力

为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高校应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健全国际交流机制,使本土人才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为有国际眼光、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专家人才。在加强师资国际交流方面,高校应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健全各类国(境)外进修项目,推行教师学术假期制度,积极向教育部和其他有关单位申请“访学者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到国(境)外进修和交流;推动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合作伙伴学校进行师资互聘、双向交换,实现人才的跨境流动。在人才引育评价机制方面,高校应对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实行绩效考核,并健全考核体系的国际化指标;将国际交流活动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评价,并制订和完善国际化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将多维度的国际化接轨因素纳入评估考核指标,例如,科研人员的海外学术背景、参加海外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对国际学生(本土学生国际交流)的培养指导程度、在海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等;同时,建立高校师资队伍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奖励机制。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学校特色,结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展情况,在生态环保领域、地域文化领域、矿产资源领域等方面,制订有针对性的结合路径,走出适合本校学术特色的国际化交流发展方案,有权重、有针对性地鼓励、引导和考核本校教师的国际交流活动。另外,高校可建立出入境审批“网上服务厅”等线上渠道,方便相关人员的出国(境)手续办理。同时,也要研究外国专家(师资)管理办法,完善外籍教师的管理与服务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二)人才培养国际化

1.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和质量

扩大留学生规模和提高生源质量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其一,高校应制订相应的招生计划和奖学金计划,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学生来华学习。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多批次、多维度的奖学金体系,如高校自设的奖学金、与企业合作设立的“公司留学生奖学金”等形式。在招生过程中,高校应遵循“广泛宣传、严格筛选”的原则,以提升人才规模和质量。其二,高校应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联盟,实行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等,扩大国际学生的来源渠道。同时,高校应发掘本校强势学科和特色文化优势,积极推动各院校与海外兄弟院校交流与合作,利用国际学科合作伙伴和海外院长等国际资源,实施校际的交流活动,扩大交流计划的招生范围。其三,继续深入推进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制度。此外,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留学生,高校应加强符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情况的专业建设,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2.提高本土学生的国际化水平

为提高本土学生的国际化水平,高校应大力拓展海外留学、游学、访学基地,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海外交流访学项目。在此基础上,高校应鼓励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境)外学习,通过国家留学基金“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计划”“国家优秀研究生计划”“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计划”及社会资助或学生自费等方式,选拔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境)外参加各类短期学习交流活动。通过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境)外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比赛,开展“国际交流周”和“暑期国际学校”等活动,拓展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本土大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科学研究国际化

首先,为了同步提升国际竞争实力和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影响力,高校不仅要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合作,而且要特别关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多边合作项目。高校应以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实体机构为支点,构建起连接产学研的深层次一体化合作框架,尤其重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科研项目上的对接与融合。其次,高校可鼓励教师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相关机构任职,甚至担任高层次国际学术期刊的主编职务,使他们获得更多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机会,提高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乃至全球学术圈的影响力。同时,高校应把教师之间的合作拓展到院、校两级,形成集群,也着力培养年轻教师参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建立和深化同沿线国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关系,拓宽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合作网络。再次,在项目实施层面,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尤其是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的方向,专注于国家关切的重大基础性、前瞻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通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深度的科研合作,高校应力求在国际科研合作版图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彰显其在“一带一路”科研网络中的枢纽作用和显著贡献,为我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四)专业课程国际化

专业课程国际化是提升学生国际化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是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内容。[3第一,专业课程是针对专业素养培养、专业能力提升的课程,也是让学生习得专业规范的课程。专业课程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优势学科专业内容输出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应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第二,国际化专业课程建设需要综合考虑课程教材、学校师资以及培养对象等因素,结合优势学科发展水平及要求,本土化融合改造,打造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以保障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三,国际化专业课程建设将国际化内容融入课程,使课程内容具有国际导向,以此发展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社会环境中的工作能力。[4第四,国际化专业课程的考核应向学习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5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加大过程性评价在考核成绩中的比重,通过课堂提问、话题研讨、课程汇报等方式,将课程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五)工作体系国际化

国际合作相关管理部门作为负责统筹推进高校国际化工作的职能部门,不能自成一体,应积极发挥其核心作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学校发展大局和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在体制机制上,高校要强化国际合作交流全校“一盘棋”的统筹思路,构建国际合作管理部门总体统筹、多部门协同、教学科研单位负责的工作三级责任体系。国际合作管理部门应全盘掌握学校国际化工作的推进情况,强化“外事工作无小事”的理念,制定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组织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等,并统一扎口学校对外合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不断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多部门协同是确保国际化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需协同配合开展工作。人资、科技、教务等相关部门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积极参与国际化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厘清与校内相关二级单位的权责关系,加强与校内各二级单位的协同联动。教学科研单位作为国际化相关工作落实的责任主体,应将任务指标体现到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内部督查督办工作中,确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协作与配合,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另外,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要通过加强体系化培训培养、完善符合校情的外事管理体制机制、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等方式,打造稳定、高效、专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队伍。

四、结语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我国应清醒地认识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政治生态、宗教文化、历史人文、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差异,高校在对外交流阶段不能墨守成规,要因时而变,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机遇,在全球范围内萃取养分,全面提升高校本身的教学科研质量和管理水平,激发创新发展潜能,将机遇转化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核心内驱力。

参考文献

[1][2]王祖林.我国大学院系国际化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4):65-70.

[3]勾红叶,蒲黔辉,赵人达,等.发挥优势学科专业引领作用,深化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9(2):21-25.

[4]王若梅.解析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J].江苏高教,2011(2): 74-77.

[5]巩建闽,萧蓓蕾.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