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入新时代,地方高校要用好红色校本资源,将红色校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全过程。通过探讨学理逻辑、厘清价值逻辑、明确实践逻辑,拓展红色校史在“大思政课”中的“赋能”理路和研学视域,对于当代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挺膺时代担当,努力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色校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基因更是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1]。红色校史无疑是党的红色基因的重要内核之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多所大学,他非常关注具有红色历史的高校并作出重要指示。如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2]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时指出:“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3]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寄语,对学校落实以红色校史文化立德树人、引导学生立志报国,以及抓好“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校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学理逻辑
红色校史文化中的红色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培根铸魂”的动力源,具有鲜明的主流色彩、强劲的历史穿透力、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为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红色校史文化内蕴着强大的精神内核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红色校史文化作为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批又一批进步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国家前途与命运,不断斗争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养料。它通常包括学校在关键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革命传统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学校独特的红色记忆和文化底蕴,不仅是学校自建校以来历史沿革的见证,更是学校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进程中重要价值的彰显。总体而言,红色校史文化作为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在引导青年坚定“四个自信”、砥砺报国情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有责任持续深化对红色校史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播力度,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二)红色校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独特优势
红色校史文化作为独特的育人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学校、育才造士、英勇斗争中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价值追求一脉相承,能够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作用。
1. 政治引领性
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属性,红色校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文化之一,红色校史文化是百年来无数革命先烈与进步师生用生命与鲜血践行政治信仰与追求的“无声”见证者,承载着深刻的政治意蕴,彰显着他们在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追求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征程中铸就的红色精神。[4]“大思政课”建设应始终围绕思政课的政治使命和育人任务展开,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好红色校史文化资源,这是学校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根本要求,也是使学生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认同感与归属感、保持思想与行动先进性的重要保障。
2.价值导向性
红色校史文化真实地记录着学校的发展轨迹,是大学思政教育中资源最丰富、精神最浓厚的生动教育资源[5],是本校悠久红色岁月的历史记录者,更是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永葆初心的传播者。红色校史文化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以文化人的功能,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校史文化中凝结着爱国与奋斗精神,成为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动力源。红色校史文化的价值导向性还在于其对“大思政课”凝心聚力、提质增效的独特作用,能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对高校师生价值观念的冲击,有助于打造红色校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良好育人环境。
3.时代延续性
红色校史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历史,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在“大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校史文化,是使后辈永远铭记并传承这一段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好红色校史文化的挖掘者与传播者,而且要做好红色校史精神的践行者、红色血脉的赓续者、红色校史资源的创新者。为了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教师要讲好红色校史故事,强化红色校史记忆,引导青年学子挺膺时代担当,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和“魂”,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
4. 情感认同性
红色校史文化的融入强化了“大思政课”的亲切感,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信仰。红色校史文化的影响对象主要是所在学校的师生,虽然传播范围有限,但传播深度反而在无形中增强。如被赋予一定红色内涵的人文景观,还有一些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红色校史人物等。但无论如何,这些红色校史人物是学校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带有一层潜在的情感、一种不可磨灭的身份,助力师生不断砥砺前行,激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及对学校光荣历史的认同感。
二、红色校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逻辑
红色校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是党的红色基因的重要内核之一,以其厚重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高校办学治学实践里最独特鲜亮的红色印记。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校史文化是由创建者及后继者在对历史与现实、精神与物质、隐性与显性等文化样态审视后,自觉凝聚而形成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文化资源。红色校史文化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因子,为新时代学校育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红色校史文化生动再现了部分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斗争的艰难历程,彰显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追求,其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会感染和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厚植爱国情怀,锤炼政治品格,主动担当作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校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抓好红色教育,以文化人,确保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这一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敢担、愿担、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丰富“大思政课”内容体系的生动彰显
由于“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应积极推动改革创新,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而大思政课的内容体系直接关系课程目标的实现,关系“大思政课”建设的成效。各高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如采用熏陶式的方法育人。而用红色校史文化为“大思政课”“赋能”,大学生会因英雄是可感可触的校友而增强形象感、亲切感,会因红色学人英勇斗争、不断牺牲的为民情怀而感动和自豪,会因校友的高尚品格、坚定信仰而崇敬和向往,这种英雄模范与今日师生间的超时空对话,是“大思政课”内容体系的生动彰显。同时,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要注意红色校史文化的活态传承方式,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提供可感、可知、可赶、可学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
(三)推进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
坚定理想信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传承和弘扬高校红色基因。[6]大学生通过红色校史文化感悟党的初心与使命,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将其内化为立志报国强国的实际行动。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实现文字符号向生动现实即静态向动态的转变,这可引导学生走进那段风雨如晦的艰难岁月,感悟革命先辈们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愿为民族复兴负重前行的崇高品质,将激励今日师生继承先辈遗志,牢记嘱托,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红色校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逻辑
高校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创新方式方法、构建协同机制等途径,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红色力量。
(一)释放最大能量:优化教育设计,增强融入力度
使红色校史文化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学校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增强红色校史文化系统性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力度,使红色校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其一 ,要促使红色校史文化进教材。高校要针对思政课专业特色、学科特点,在教材中有机融入红色校史文化。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构建一个整体的协同育人体系;从微观层面来说,就是指以思政课教学为主,红色校史文化无形传播为辅。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思想转变时,可以充分融入红色校史文化,将概念讲活、讲透,在教材中用生动形象的校本事例予以注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现实感、生动性和可信度。有条件的学校可编写校本红色文化教材,提升“大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推红色校史文化全覆盖育人。其二,要促使红色校史文化进课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厘清红色校史文化与专业课程育人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红色校史文化资源,为打造特色课程思政做好顶层设计。其次要创教学案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红色校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而不是片面、单一的生搬硬套,使课堂教学实现双向互动,使红色校史文化这一鲜活素材真正发挥激励、引导和育人的功能。[7]再次,在教学结果评价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搭建师生信息交流平台,了解学生对于红色校史文化的掌握程度与兴趣点等,形成有效的反馈链条机制。
(二)盘活红色资源:创新方式方法,打造多重载体
高校“大思政课”应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实体场域与数字化平台双重载体,实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多元互动的教育模式。第一,强化红色校史展馆的育人功能。高校可修建和完善红色展览馆、历史陈列馆等,并安排专业宣讲人员对静态红色校史资源进行讲解,使红色校史文化“活”起来。在这种真实的实践场域中,通过近距离观察和倾听,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红色校史魅力。同时,学校可以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虚拟实践展馆,让师生在虚拟空间中感受红色历史人物对信仰的坚守、对真理的追求,使信息技术成为红色校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助推器”,不断深化红色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深度。第二,优化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空间。高校可充分利用节庆仪式、纪念日、开学、毕业典礼等,用鲜活生动的红色校史文化教育方式展示革命先辈、优秀校友的光辉形象,并将其作为“大思政课”典型事例教育激励学生,启发其思考人生价值问题;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育人环境,赋予校园中的草木、墙壁、楼亭、湖泊等以红色育人元素,从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校品质。第三,拓展红色文化育人方式。学校可引导学生创作各种红色文化文艺作品并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其中学习和感悟革命校友的崇高精神风范。
(三)增强现实动力:构建协同机制,助推协作育人
当前,部分高校虽然会定期组织师生参观校史、党史馆,举行一系列红色校史文化活动,但一些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探寻红色校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实现单一静态传输向多维协同动态发展的转变,成为高校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任务。具体来说,高校可以积极推动构建家校协同机制,推进红色校史文化实践育人落到实处,为思政课建设注入强大的现实动力。
首先,可构建校际协同机制,加强校际联合协作。各高校红色校史文化虽各具特色,但在价值及运用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因此在技术应用、教学方式、场景转化等方面,各高校可加强沟通交流,打破地域限制,在挖掘红色校史文化方面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大思政课”教学方面加强联系。各高校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数据共享、方式方法交流等,形成强大合力,从而助推“大思政课”建设进一步完善。其次,可构建校社协同机制,增强学校与社会双向联系与互动。红色校史文化不仅是学校育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塑造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注重推进与社会联系的持续化、常态化,如可以与当地纪念馆、博物馆、党史馆合作,开展一系列研学与走访活动,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撰写心得体会,拓展红色校史文化实践育人的价值。再次,各高校在开展研学等活动时应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通过新媒体与民众展开互动,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红色文化,打造品牌项目,彰显高校育人特色。
四、结语
红色校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是时代所需,也是教育之要。高校要抓好这一有效提升“大思政课”建设的载体,保障红色校史文化在一代代青年人中传承下去,促进新时代大学生从“大思政课”中汲取前行力量,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尤其要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教师抓住教学有利时机,找到红色校史文化与“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之处[8],打破思维禁锢,将红色校史资源深层次、多角度融入“大思政课”,拉近学生与红色校史之间的距离,增强其对红色校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信仰的“中国红”在中国大学中“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4-14.
[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3]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N].人民日报,2024-03-22.
[4]李嘉茜.红色校史文化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5]屈珍国.“大思政”视域下校史资源应用的向度与策略研究[J].大学,2023(21):1-4.
[6]刘澈,徐晓风.“数字化”红色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6):69-73.
[7]任博,段晓亮,付凯霞.红色校史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育人价值与路径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1-96.
[8]谢芳,谢瑾,范文青.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西部素质教育,2024(8):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