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施预习导学一体化对于提升高一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高一英语教学中实施预习导学一体化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当前高一英语教学实践的分析,揭示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预习导学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本文着重阐述了科学规划预习任务体系、精准编制预习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架构以及搭建预习成果展示与反馈平台等策略的具体运用,通过实例说明和展示如何通过预习导学一体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关键词:高一英语;预习导学一体化;教学实施;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愈发受到关注。高一阶段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关键适应期,如何在这一阶段实施预习导学一体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成为教师当前亟待解决的教学课题。只有立足于新课改,对高一英语教学实践中预习与课堂教学的衔接进行系统分析,才能认识到预习导学一体化的优势,进而提炼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为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一、预习导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解析
预习导学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中预习与课堂教学相互割裂的现象,实现两者间的动态平衡与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其教学模式植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向引导者与合作者转变,倡导在教学中实现预习、教学、巩固三个环节的有效整合与循环互动。特别是在高一英语教学阶段,鉴于学生处于认知能力发展与学科素养形成的关键期,更凸显了预习导学一体化的实施必要性与价值。预习作为导学的起点,意在激发学生独立探索语言现象的兴趣与潜能,通过前置性学习任务促使学生预先接触和理解新的知识点;而导学则是在课堂上教师基于学生的预习成果,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同时及时给予个性化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二、预习与导学在语言学习中的关联性
预习与导学在语言学习中展现出了密切的内在关联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的语言学习生态系统。预习是导学的第一步,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正式课堂教学前自主探索语言知识的窗口,使学生能够在正式教学前接触新词汇、语法结构、语篇类型等内容,初步建立个人对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预习导学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将预习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结,预习的结果不仅为教师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参考,也为教师设计更具启发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切入点。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表现来调整教学策略,通过答疑解惑、情境模拟、讨论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而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另一方面,预习与导学一体化的作用还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习得有效的学习策略,如预测、归纳、比较和自我评估等,这些策略在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运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三、预习导学一体化在高一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科学规划的预习任务体系
构建科学规划的预习任务体系是预习导学一体化成功实施的基础。首先,预习任务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根据不同单元的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等板块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预习任务,确保预习任务既覆盖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拓展延伸性,有助于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其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如在学习环境主题的知识时,预习任务可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词汇预习。列出重点单词及短语,要求学生查找词义、用法和相关例句,甚至尝试自主创设应用场景以加深记忆;第二,语法结构预习。针对本单元涉及的重要语法知识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提前了解并初步掌握相关语法知识;第三,阅读篇章预习。提供部分篇章节选或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找出关键词汇和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和预测;第四,主题讨论。设定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提前组织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通过设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书等辅助手段开展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高一阶段英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要求。
(二)精准编制预习导学方案
精准编制预习导学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明确的预习路径和方法指导,使其能够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预热和初步理解。为了确保方案的精准性,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计。首先,方案应严格对应教材章节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预习的重点和难点。譬如在讲解一般过去时态时,预习导学方案中可先引入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过去时态的构成规则及常见动词变化规律。其次,针对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预习任务应分为基础级、进阶级和挑战级,以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内容。例如,在预习一篇有关环保的文章时,基础级任务可以是积累文中重点词汇,进阶级任务则是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挑战级任务则要求学生就文章内容撰写表达个人观点的小短文。再者,预习导学方案中可融入互动元素,如微课视频讲解、在线问答互动、同伴互评等。例如,教师可录制简短的微课视频,详细讲解某个复杂的语法点,并鼓励学生在观看后留言提问,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解答疑惑。最后,预习结束后,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调整后续课堂教学计划,确保预习与教学的无缝对接。例如,针对学生预习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并设计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突破瓶颈。
(三)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架构
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架构是推动预习导学一体化落实的重要步骤,可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第一,制作词汇卡片。譬如在学习食品和饮料相关的单元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词汇卡片,将新学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分类记录,并标注音标、词性和例句,通过亲手制作和整理词汇卡片,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单词,同时也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词汇库。第二,绘制语法概念图。当学生预习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等语法点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利用概念图或者思维导图,厘清各类时态的构成、使用场景、标志词以及区别,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快速掌握和应用语法知识。第三,整合主题内容。比如学习“青春”主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预习阶段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围绕主题进行内容整合,如整理相关词汇、短语、句子结构以及文章主旨思想,然后制作PPT或手绘海报等,以此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有机串联,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最后,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归纳并构建单元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完一段对话或文章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梳理人物关系、事件发展脉络、语言点和文化背景知识,然后汇总展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收获,实现共同进步。
(四)搭建预习成果以及反馈平台
搭建预习成果展示及反馈平台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跟踪他们的学习进度,同时提升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首先借助数字化教学工具,教师事先为学生制定预习作业,然后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使用电脑或手机,上传语音朗读、词汇默写、语法练习或阅读理解笔记等预习成果,教师能实时查看和批改学生的预习成果,及时给予个性化点评和建议。比如在预习“虚拟语气”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提交自己梳理的虚拟语气运用规则和对应的例子,教师在线检查并针对错误和模糊之处进行即时反馈。其次注重线下互动,可在班级内设立预习成果展示墙,可以是黑板一角或专门的公告栏,用于张贴学生的预习小报、思维导图或是优秀作文草稿,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譬如采用《哈利·波特》系列书籍作为课外阅读材料,鼓励学生提前制作关于书中角色、情节或主题的海报并贴在墙上,其他同学可以在课间浏览并给予评价和进行提问,展开互动讨论。此外,也可以建立小组互评机制,学生预习后将自己的作品如口语录音、写作片段等上传至指定平台,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评分和提供修改意见,最后教师再综合评估并补充指导。包括在开展电影片段配音任务时,学生先自行完成角色配音,上传至相应平台,学生之间相互听评,指出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教师随后结合学生的反馈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方向。
(五)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预习导学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意在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精细化设计课堂活动内容,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举例来说,当教师在预习阶段发现多数学生对一般过去时态的理解存在共性问题时,可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专门的语法解析环节,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互动操练,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一语法点。另外,关注预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兴趣点,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主题时,如果预习反馈显示学生对该主题有较高关注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相关的拓展活动,如模拟环保论坛讨论或编写英文倡议书等,以深化主题探究,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辨能力。同时还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基于预习成果的差异性,设计多层次、个性化的课堂活动。比如,在预习完一篇长篇文章后,针对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复述或改编故事,而针对尚存疑虑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同伴互助学习或进行一对一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在预习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提升。此外,将预习成果融入课堂评价体系亦是重要一环,通过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之后的教学内容和节奏。比如在词汇预习阶段,如果发现学生的拼写准确率较低,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词汇拼写专项训练,以弥补学生的短板。
(六)完善预习效果监测评价机制
完善预习效果监测评价机制是落实预习导学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确保预习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预习成果的有效转化,教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公正、激励性强的评价体系,通过合理设计评价指标、方法和工具,及时捕捉学生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和进步,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预习任务,如词汇记忆、语法练习、阅读理解答题等,并通过线上平台或其他方式收集学生的预习作业,以此量化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例如,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填写预习表格,包括词汇翻译、文章大意概括和问题解答,通过批阅学生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预习任务,更要关注预习质量。可通过抽查、小组互评1a6b2e67f3d9ced2fb1883a8f06161c8、口头问答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预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例如,在预习听力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预习中所做的听力笔记,分析其是否抓住了关键信息,并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复述或总结听到的内容。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分析结果,教师可以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如针对预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针对预习效果突出的学生,可以赋予更高阶的学习任务,激发其进一步探究。例如,如果发现全班学生在预习过去完成时态时普遍感到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专项训练,针对该知识点已经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邀请他们担任小老师,向同学讲解和演示。同时,要建立预习积分制度,将学生的预习效果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预习认真、效果明显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括每学期末评选“最佳预习之星”,奖励在整个学期中始终保持良好预习习惯和高效预习效果的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预习导学一体化在高一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在设计和执行预习任务、编制导学方案时,教师应当注重知识的结构性梳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以及对学生预习成果的反馈与评价。通过不断优化预习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机制,有效解决学生预习与课堂学习脱节、知识消化不良等问题,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建构知识转变。
参考文献:
[1]卓俊斌.重组复习内容,重构复习路径: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三英语复习大单元教学实践与探索[J].英语学习,2023(6):45-49.
[2]曹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23(14):76-79.
[3]陈秋燕.主题语境下英语高三词汇复习:以一节自然灾害为话题的词汇复习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19):18-20.
[4]陈亚丽.谈高三英语读后续写备考策略[J].英语教师,2022(21):19-23.
[5]何文婕.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三英语词汇复习[J].贺州学院学报,2023(Z1):33-38.
作者简介:徐燕华,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