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大势所趋。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创新教学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学为背景,首先简要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期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英语;融入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通过小学英语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任,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英语教学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奠定学生的核心素养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文化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然而,面对纷繁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做到这一点,需从娃娃抓起,从小学英语教学入手,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古诗词、成语典故,还是传统节日、风土人情,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在学习用英语表达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学生也能意识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会发现,从四大发明到兵马俑,从孔子哲学到《红楼梦》,中国文化在许多领域都曾引领世界潮流。这种文化自豪感,会转化为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学生不再将英语视为单纯的考试工具,而是迫切希望用这一国际通用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使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素养的栋梁之材。小学英语教学也应承担起这一育人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广阔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材和课堂,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词汇表达,更能领悟、内化其中的人生哲理,形成正确价值观和高尚情操。此外,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昆曲、京剧、书法、国画等,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旨趣和艺术魅力。学生在欣赏、模仿、创作的过程中,能获得美的熏陶,提升审美情趣。这种艺术修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三)实现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倾向。教师过于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种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做法,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更难以发挥英语教育的育人功能。事实上,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种语言都深深植根于特定文化土壤,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脱离了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根之木,失去了生命力。因此,英语教学要真正富有成效,就必须融入文化内容,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真实语境,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异同,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不到位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一要求往往得不到有效落实。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部分教师对课标缺乏全面理解,错误地认为语言知识传授就是英语教育的全部,对于文化教学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学中鲜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其二,文化内容选择随意。一些教师虽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但在选材时缺乏章法,简单罗列古诗文、成语典故,与英语教学内容关联不大,学生难以真正领会其意蕴。其三,评价体系不完善。许多学校的教学评价,还是以词汇、语法是否掌握为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应试压力下,教师难免重语轻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其四,课时安排捉襟见肘。小学英语课时有限,教师往往只顾完成语言教学任务,无暇兼顾文化拓展。即便有心融入,也常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种种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对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还不到位。若不能切实尊重和落实文化教学目标,小学英语教学恐怕难以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二)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成功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部分教师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有的教师长期专注语言要素训练,对国学经典涉猎不多,对诗词歌赋、戏曲民乐等不甚了解。这种知识结构的局限,使其在教学中难以游刃有余地引经据典,激发学生的文化共鸣。其次,教师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有所欠缺。教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要求教师对本土文化有深刻领悟,并熟稔地道英语表达。许多教师尽管有一定文化积累,但用英语鲜活地再现其内涵,准确传递其精神,还有不小困难。词不达意时有发生,无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示范。再次,教师的跨文化思辨和对比能力不强。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如何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异同,既不妄自尊大,又不盲目崇洋,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验。不少教师对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不了解,对二者的交互影响也少有思考,课堂探讨往往浮于表面,深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单调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达成教学目标。反之,若教法单调乏味,学生难免兴致索然,教学事倍功半。遗憾的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时,存在方法单一问题,制约了文化教学实效。首先,满堂灌输居多,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部分教师习惯于连篇累牍地灌输文化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缺乏参与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情感认同。久而久之,学生可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额外负担”,排斥情绪渐生。其次,死记硬背为主,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为应付考试,不少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相关古诗文、文化常识。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单靠机械记忆难以真正领会。如此学习,学生难以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难做到学以致用。再次,碎片化呈现,系统性、逻辑性不强。许多教师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习惯于东拉西扯,缺乏整体规划。文化点的选择与英语课文联系不紧密,前后逻辑也不明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表面,对其精髓难以真正把握。
(四)教师对教学对象和内容的了解不足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不能“成人化”,而要遵循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教学内容也缺乏系统梳理,导致中华优秀文化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事倍功半。首先,未考虑儿童认知特点。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成熟,更擅长具体形象思维。然而,许多教师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注重创设情境,缺乏直观演示,而是大谈理念,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其次,难度把握不当,要么太难,要么过于简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有的教师图省事,照搬照抄,不顾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生搬硬套一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古诗词,学生望而却步。有的教师为追求浅显化,对传统经典过度简化,流于肤浅,使学生无法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丰富课堂内容,活跃文化氛围
英语属于工具性学科,小学英语教材编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教材内容。比如小学英语第一课就是以“Hello”,即 “打招呼” 为主题,简单地交流问候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雅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按照教材内容教学生常用的英语打招呼用语,比如“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Goodbye”等。然后再通过语言、动作向学生演示中国传统礼仪,从称谓、问候方面对照讲解中国传统礼仪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人对于行见面礼的讲究,教导学生如何分场合正确行礼。在掌握这些词汇后,学生在同师长以及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就可以使用这些英语表达。在西方的问候用语和中国传统礼仪教授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运用英语进行问候交流,另一组则按照第一组的问候内容进行中国传统礼仪表演,两组交替练习。这样不仅能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实践应用,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还能让学生从看似烦琐的礼节中学会讲文明、懂礼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传统文化资源
课文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只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并不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的视听功能进行视频和语言展示,将文章中作者描绘的具体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比如,在学习“The Spring Festival”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春节期间放鞭炮、烟花、拜年的场景,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方法,于无形中传递传统文化习俗。
(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文化课堂环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建立高质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堂离不开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然而现阶段的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学生欠缺对问题的主动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无法进入学生的头脑。因此,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构建一个积极活跃的氛围。比如,在“Housework”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父母的辛苦,让学生积极与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小游戏选取部分学生作为代表发言。教师设置倒计时,让学生之间进行物品传递,在计时结束时确定物品位置进而确定学生代表,让这名学生阐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会分担哪些家务,以及做简单家务的方法技巧。然后教师要对这名学生表示支持和表扬,引导全班学生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游戏的方式可以极大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沟通,在交流探讨中营造文化课堂环境,让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生心中。
(四)强化生活实践,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生活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为了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意义,教师要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Weekend Activities”这一单元介绍了各类周末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单元开展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和父母一起参加。教师可以教学生编织中国结,带领家长和学生一起写对联,教学生自制皮影玩具并分小组进行皮影表演等。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生了解了诸如中国结、皮影戏等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我国文化发展史,渗透人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点教学任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潘荣娴.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课堂落地生根: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J].校园英语,2022(37):90-92.
[2]刘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D].西南大学,2022.
[3]展之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4):129-130.
[4]廖鸿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D].绍兴文理学院,2022.
作者简介:黄尾菊,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