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依托初中英语教学案例,首先简要分析了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灵动课堂的作用,其次阐述了构建初中英语灵动课堂面临的困难,最后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灵动课堂构建措施,以期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灵动课堂
教师在开展初中英语教学时,应注重新方法、新理念以及新模式的融入,弥补以往教学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积极构建初中英语灵动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能够在灵动课堂中进行知识探索,拓展其发展空间,确保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
一、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灵动课堂的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课程知识,保证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能够实现。
首先,教师通过灵动课堂的构建,可使学生处于课堂主体地位,确保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以落实其学习责任。其次,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点教学目标。
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采用一对一或者其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期间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具备较高的学识,并达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构建初中英语灵动课堂面临的困难
(一)过于关注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
初中英语教师应基于教材内容,对课程知识进行讲解,促使其提高英语水平。虽然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但部分教师在评估学生的英语水平时,仍主要依据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其口语表达。这样无法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运用英语进行协作创新以及沟通,未能充分体现英语课程的价值。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热情,还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法提升。
(二)学生英语知识储备量有待提高
教师应保证学生能够掌握语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但教师若缺少这种教学理念,则无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难以结合学生的差异去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这会造成学生的词汇量不足,使学生无法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很难掌握阅读英语课文的方法,造成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量不足。
(三)仍需增加英语实践机会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容易忽视英语实践活动,使英语教学无法向外扩展。学生被动学习知识,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独立性。因此,教师应注重英语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英语实践机会。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灵动课堂构建措施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其列出学习大纲,并确保学生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进行交流沟通,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促使其能主动去创新学习方法。
教师通过灵动课堂的创建,可加强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可运用阅读和实践活动的相结合方式,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这样可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热情,加深其对英语知识的印象。在创新手段的辅助下,让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成绩。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之间差异的了解,增加课外文本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使英语教学的局限性减少,使英语成为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以及交流的工具,教师不应以成绩评价学生,而是为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将英语知识融入生活、学习过程中,进而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讲解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1 “Asia Welcome to the unit”板块的内容时,教师可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检索。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保证学生能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探索。教师应基于教案中“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 th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 able to”的内容,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探索英语知识,并在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的印象。教师可为每个小组下达学习任务。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让A小组思考“What does Hobo think of the Great Wall?”,B小组思考:“Will Eddie go on to the end of the Great Wall?Why?”。让各小组分别探究课程内容的一个方面,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可以将问题带入教学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如此,教师可通过灵动课堂,让学生对英语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将英语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将英语作为沟通与交流的载体,在提高自身英语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保证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可充分挖掘英语知识内容,打开英语世界的大门。
(二)合理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量
初中教师为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量,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积累,告知学生在学习时不能盲目记忆。教师要简化学习流程,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手段及方法,开辟一条英语学习新道路。
首先,规划单词计划表。教师通过单词计划表,让学生按计划去背诵单词、记忆词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挖掘英语知识内容。教师不可直接以作业的模式让学生记笔记,而是基于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加强对课程内容的补充,使其自发地积累单词,并了解英语知识内容的组合方式,促使学生可以根据每个单元中的内容记忆单词。学生采用背诵单词与词组的方式回顾课文,从而在真正意义上理解课文。
其次,教师应注重英语构词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学习英语不仅要背诵单词,更应了解英语单词的前缀,词根以及后缀,使学生能够判断英语单词或词组的词性,确保学生能够将英语单词归类,使其以轻松的方式完成对英语知识的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应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道授业,而应通过良好学习情境的营造,保证学生能在轻松且愉快的氛围,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基于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让其有机会在课堂发言,在提高其心理素质的同时,保证其能够在英语课堂提升自信心。但有一部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足,其怕出错,所以不愿在课堂进行发言。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当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扮演教材文本的角色,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程知识内容。
比如,教师在讲解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板块的内容时,可引导学生依据“Mr. Bean He is crazy about DIY.”等信息,了解本单元所讲解的内容。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的手段,思考“What's the article mainly about?”等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领悟英语文章蕴含的深层含义,使学生乐于研讨英语文章、学习英语单词并增加英语知识储备量。
(三)增加学生的英语实践机会
教师为有效开展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等吸引学生的目光,保证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与英语知识相关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交流与沟通,这样可保证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以及学科素养,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完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
教师应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优化英语教学思路,让学生能够拓展学习思路,以强化自身的英语课程内容学习效果。
教师可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及设备,加强对学生的引领,保证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点的同时学习西方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加强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进而在趣味化、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应注重学生对单词、语法以及句型等内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过程中,保证学生能够通过示范课、集体评议等途径积累英语知识并强化英语运用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英语实践机会,可利用专题讨论活动的开展,从育人的角度开展英语知识内容的讲解。如让学生讨论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用英语讲述先进人物所作出的贡献。学生会自行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通过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方式,增加与同学或教师之间的交流。这样可保证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并且,其可以及时与小组成员进行英语资源的共享,以保证其加强对英语知识内容的探究。
(四)转变英语教学评价方式
教师若运用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手段,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需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完成教学评价工作。教师可运用实时性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增强其对英语知识学习的自信心。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自评、互评等方式,了解自身的英语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能够消化并理解英语知识,让其在快乐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不再受到传统评价方式的限制,可实现对英语知识的探索,以保证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为保证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应积极构建灵动课堂,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合理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量、增加学生的英语实践机会、转变英语教学评价方式等手段,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知识运用能力、增加学生英语实践机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兴粉.初中英语课前预习效率提升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 2024(9):48-50.
[2]孙强,王霞.核心素养下构建高中英语智慧课堂[J].内江科技,2024(2):26-28.
[3]李红兰.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与探索[J].校园英语,2024(6):88-90.
作者简介:吴建树,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