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线四级”机制下“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4-10-17 00:00:00张鸿吴大鹏廖彧歆姜美
华章 2024年14期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完成这一使命,在新时代的高校教育中,必然要将辅导员制和研究生导师制有机结合,以迎合新时代研究生群体个性化的特点。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是研究生育人的引擎,利用协同理论可以发展“辅导员+导师”的协同育人模式。该协同育人模式以“两线四级”为基础,符合研究生的群体与个体特征,充分发挥科研导师、研究生群体和研究生个体教育的能动性,通过协同合作、资源共享、责任分配等方式,形成协同育人模式,显著提升当代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品质。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两线四级”;协同育人

一、“导师+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模式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高等教育正逐步迈向改革之路,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且研究生群体具有多模态化的特征[1]。作为为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对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育的关键环节。然而,研究生群体具有知识储备高、年龄分布广、思想情况活跃等特点,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各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办法[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指出,高校教师应将教书与育人结合,加强建设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3]。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协同理论,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

高校辅导员和导师是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其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思想素质和学术能力的提升,对于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加强“立德树人”责任的落实是研究生教育主体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关键作用。协同辅导员和导师的工作也可以有效应对研究生育人中遇到的多种难题[4]。思想教育工作应从传统的“个体化”模式升级为“普适化”模式,以迎合新时代研究生群体由自我意识强所引起的个性化的特点。然而,如何加强高校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协同育人,确保“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研究生群体的各个教育环节,包括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无缝融入研究生教育过程,并使之制度化和长期化,将是在“新工科+人工智能”背景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导师+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模式现状与困境

当前,国内高校主要在研究生培育中实行导师负责制度,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的比重过于突出,这种制度安排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5]。除了学术科研指导外,导师还肩负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导师评估体系的影响,导师更注重学术引导,忽视了研究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约束和规范。其次,现行导师评估体系存在不足,指标缺乏科学性,难以促进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发展。这也反映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学术诚信等方面存在职责缺失的问题。完善评估体系,科学量化导师的工作将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研究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目前,许多高校正在探索“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深化大学生个性化管理,实践“三全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阶段“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导师与辅导员之间存在理念冲突、协同育人观念不强的问题。辅导员只关注思政教育,导师只重视学术发展,导致高校德育与智育分离。二是在新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合作与分工是基本要求。科学界定和量化辅导员与导师的职责是确保“导师+辅导员”工作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条件。然而,目前实践中存在职责界定不明确的问题,这会导致多头管理和资源浪费。三是构建一个畅通高效的辅导员和导师信息交流平台,对于实现协同育人目标至关重要,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推进。然而,目前大学生辅导员和导师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此外,许多高校缺乏导师和辅导员专门的信息交流渠道,也未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导致信息壁垒。四是高校在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方面效果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其根源在于缺乏完善的激励和保障措施。许多高校的导师激励制度建设滞后,导学标准和奖励制度不明确,更未将导师的导学工作纳入职位晋升、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考核。这导致导师在导学工作方面积极性不高,缺乏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意识。

研究生思政教育正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与其思想行为紧密结合。通过思政工作,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正确分析解决,教育真正触碰其内心。二是教育方式也在由整体性向个体性转变,更注重个性化引导。不再单纯要求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诉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思想行为培养方案。这意味着从“一对多”的教育模式转向“一对一”的个体化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动性和获得感,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两个趋势要求辅导员和导师实现协同育人,单靠辅导员或导师个人的工作难以达到这些要求。

三、“导师+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模式

为解决上述问题,“导师+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模式应包括以下要点:建立辅导员和导师职责的明确分工机制和交流机制,确保各自承担岗位责任,并促进信息共享和合作;制定辅导员与导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以激发工作积极性。

(一)构建“两点四级”研究生创新育人模式

本文拟构建的“两线四级”研究生思政工作模式将助力高质量开展思政工作,抓实“全员育人”落地见效。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研究生发挥“四自教育”实现自我成长,导师发挥“立德树人”七个职责作用,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班团集体发挥组织阵地育人作用,优秀研究生发挥朋辈榜样示范作用。分层分级分类搭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交流、总结和研讨平台,建立相互搭台、互补支持的工作机制,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形态,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1.学校职责

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研工部具体牵头负责,指导各学院按照“两线四级”思政模式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2.学院党委(党总支、辅导员)主要职责

(1)学院党委(党总支)主要职责。学院研究生思政工作由院党委(党总支)统一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政教育管理,做到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作用,明确思政工作责任主体和职责分工,充分调动激励学院各级教育管理层和全院教师,在工作中积极融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负责对学院专兼职思政工作队伍开展培训指导和监督管理,加强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学院党委(党总支)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专题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和总结学院研究生思政工作,积极推进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工作,提高思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2)学院研究生辅导员主要职责。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学院的研究生辅导员扮演着组织和协调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角色。他们主要承担9项核心工作职责:①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②党团和班级建设;③学风建设;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⑥网络思政教育;⑦校园危机事件应对;⑧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⑨理论和实践研究。

3.导师团队(团队负责人、团队秘书)主要职责

(1)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主要职责。团队负责人是各导师团队的带头人,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重要作用,要积极配合各年级辅导员,认真贯彻落实学院党委(党总支)的思政工作部署,以党建为统领,带领团队导师和研究生开展团队学术学风、师德师风、精神文化等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团队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各环节全过程,注重团队的组织管理和能力提升,发挥团队不同年级研究生的“传帮带”效能,齐心协力,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师生团队。

(2)研究生导师团队秘书主要职责。团队秘书是团队负责人的有力助手和具体执行者,统筹落实团队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各项学生事务,打通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抓好团队研究生学生骨干的培养和使用,协调团队研究生的选题、开题、研究、论文撰写等各学业环节工作,关注团队研究生的精神风貌、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和意识形态等情况,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并反馈团队负责人和各年级辅导员。

4.导师职责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需要承担多方面职责。在思想教育方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导师需要强化的职责,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学业教育方面,研究生导师应引导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和因材施教等方式,培养学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在身心健康方面,导师须关注研究生的人文关怀,通过一对一沟通交流和团队运动日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导师应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指导方式,专注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完善的导师评估机制,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参与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他们应不断加强研究生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教育,提供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工作,建立良好和谐的导学关系,全面关注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5.研究生集体组织职责

研究生集体组织主要包括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研究生会等相关群体,是研究生实行自我提升、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阵地。

(二)设计“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在导师考核方面存在着不足,建立有效的考核、奖励和监督机制对于高校来说尤为重要。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和学术导师协作,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导师和辅导员的协同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导师年度考核中增加育人考核指标,特别是协同育人,导师每年应提交研究生协同育人计划并定期评估计划的实施情况;二是在辅导员考核中增加导师—辅导员协作的评价指标,督促其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三是建立导师—辅导员的互评模式,相互评分,促进交流;四是学校制定考核奖惩制度,将导师、辅导员联动育人作为重要评估指标,以此激励他们更好地履行协同育人职责。通过完善评估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中的多角色协同作用,提高教育质量。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实际绩效,如学生学习成绩、学风、创新成果等;学生评价,通过匿名投票和填写量表了解学生对他们工作的评价和建议;院系评价,由学院制定评估细则,每年进行评估。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将评估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对于表现优秀者给予物质奖励,对于不到位的则进行适当惩罚,促进他们加强协同育人意识和实践。通过多方位、科学化的评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导师和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结束语

建立完备的“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育人水准、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发展的有力措施。一方面,需要明确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分工,建立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还要构建定期考核和评价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双方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合力。只有持续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优化相应的奖惩机制,促进导师和辅导员的双向沟通交流,他们才能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发挥协同效应,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兴.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方勤.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3):26-30.

[3]常瑛,卜凡熙,王志华.“三全育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大学,2024(6):15-18.

[4]张佳,张强军.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22-28.

[5]颜雪艺.高校辅导员与班导师协同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61-62.

作者简介:张鸿(1987— ),男,汉族,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

吴大鹏(1979— ),男,汉族,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新一代网络通信,研究生教育。

廖彧歆(1999— ),女,汉族,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研究生教育。

姜美(1996— ),女,汉族,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卫星通信与应用,研究生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多学科融合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jg202022)。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前沿技术-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多环节融合的‘智能+通信’课程群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