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

2024-10-17 00:00:00闫忠志
华章 2024年14期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提高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存在认知不全面、社会宣传力度不够、高校作用不突出、文化践行不足等问题。通过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从社会、高校、个人等多个层面共同促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了5000多年发展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1]。新时代大学生面对各种舶来文化及新兴网络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会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缺乏文化自信,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降低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2]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个人的文化辨识力,进而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创新者。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为更好地了解丹东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课题组抽取丹东高校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信息调查,共设置4个问题,主要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类;二是针对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情感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等方面展开调查,共设计了30个问题[3]。问卷调查采用电子问卷方式,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偏好,通过手机扫码完成。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180份。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现状分析

1.基本信息分析

根据调查获取的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对象女性比重较大占78%,年级层面上主要为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在校学生,其中大一比重较大占53%。在专业上以理工类为主,占比40%,其次为农学、文史类。

2.文化认知分析

文化认同要建立在个体对文化内容的认知基础之上,首先要搞清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的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5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39%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5%的学生表示只是听说过,表示“完全不了解”的学生仅占1%。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容了解的调查显示:整体上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粗略的了解,了解广度尚可,但深度不够,认识存在局限性,多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尤其是理工类学生缺乏这方面知识的扩展。在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时,受调查的学生认为学校、手机网络、传统媒体是最主要的三个渠道。

3.情感认同分析

在调查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方面,有99%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67%的大学生非常赞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可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迎接西方价值观挑战,75%的大学生认为培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自己坚定理想与信念。可见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价值观、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的正向影响是非常认可的,同时认为加强文化认同也是必要的。

4.行为认同分析

在调查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方面,主要是了解大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中。其中,53%的大学生表示经常性观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电视剧、纪录片或电影,46%选择偶尔会看。在学校期间,60%的大学生表示会非常积极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和活动,但也有近10%的学生积极性不高或因各种原因不愿参与。从整体来看,在校大学生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的主观意愿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最终没有参与具体实践活动。

三、新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数据看,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对传承文化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意愿,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够全面

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目前文化认知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大学生多数是被动的接受文化知识而不是主动探求。对媒体常见的或学校讲授的内容比较了解,比如,节日文化、传统服饰、四大发明等这些较为具体能带来较好的感官体验的内容较为熟悉与了解。而对一些知名度不高,宣传甚少或蕴含深层次内容的,如中医中药、宗教信仰、戏曲艺术等需要有一定文化底蕴或艺术底蕴的则较为生疏,很少涉猎。

2.文化认知方面存在片面化现象。片面化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缺乏整体性,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体系性。由于新媒体的兴起,很多学生是通过网络碎片化学习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资料良莠不齐,学习缺乏系统性,导致学习结果存在一知半解甚至误解的现象。

3.文化认知深度不够。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和自身的素质修养不足,客观上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文化内容的学习无法深入,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缺乏深层次探究,这一点在理工农等大学生身上体现尤为突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在问及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受到哪些因素限制时,71%的学生把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力量不足排在第一位,排第二位的是身边没有良好的传播氛围,同时有19%学生认为目前有关宣传传统文化的专业网站数量非常少。调查证实良好的文化氛围将会对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积极影响,而目前社会、学校、家庭对文化氛围的塑造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校在文化教育与传播中的作用不够突出

高校是一个国家开展文化传播和继承的主阵地。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数据显示只有56%的学生认为所在的学校课程设置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程度非常密切,有36%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调查发现,多数高校重点关注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忽略了数量众多的专业课程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这一点在理工类高校或专业中体现尤为突出。

(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不足

调查显示,总体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较高。有53%的学生表示愿意在业余时间里观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电视剧、纪录片或电影,55%的学生会经常在上网时主动搜索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有90%的学生表示会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宣传传统文化的讲座和活动,但事实上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比例要远低于意愿比例。

四、新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问题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认同环境较为复杂

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容易掉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陷阱,导致信仰缺失,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弱化文化认同。同时,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也不利于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正确认知。一方面,网络娱乐会使学生沉浸其中,不愿意思考,容易产生精神迷茫和空虚[4]。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播主体已呈现多元化态势。海量的信息使得受众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一些低俗、无营养的大众文化、西方文化逐渐蚕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

(二)大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相对匮乏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得知,一方面,9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认为有必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近半数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却表现出犹豫、退缩等内在动力不足的现象。这反映出目前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没有能够很好的契合广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部分活动脱离了他们的现实需求,没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没有自发的从情感上认同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平台较为缺乏

调查中发现,新时代大学生更青睐于通过身临其境等方式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希望能够采用新颖、活泼、现代的方式参与其中。现实中部分高校未能搭建并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平台,部分社会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平台没有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活动,脱离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整体偏低,这些都对大学生文化行为认同的有效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及传播方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有待拓宽

目前,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部分高校没有利用好校园新媒体优势,没有发布信息丰富、内容优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而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互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有待加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内涵深邃,带有历史的痕迹,部分内容需要专家学者结合现代意义进行研究与阐释后方能清晰明了,进而通过现代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输出,才能更好地被各层次的学生接受和理解。目前,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过多,关注点在于形式层面,但缺少对文化内容的提炼,缺少内在精神与价值的深度挖掘,缺乏持久的心理共鸣。

五、新时代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文化发展与传承要有适宜的土壤,因此,要从国家层面入手,营造出适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抵御外来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侵蚀。应加大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与部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提供制度保障。

1.各相关政府部门要履行好部门职责,做好自身工作,监督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过程。发挥好权威媒体的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打造良好的文化传播环境。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依法治网,净化不良信息,降低不良文化的入侵和传播,形成有效的监管屏障。

2.运用好新媒体技术。网络传播是新时代一个非常高效的文化传播渠道,它具有成本低、速度快、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等特点,符合大学生群体的行为习惯,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政府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网站的规划与建设,提高网站的权威性,突出传统文化特色,满足网民的文化学习、艺术欣赏等多层次需要。

(二)发挥好高校作为传承文化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来提高其对文化的鉴别力,从而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完善课程设置

课堂学习是大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途径。因此,要运用好课堂教学。首先,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的融合工作,让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文化认同有机的统一。其次,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研究的需要。最后,要整合全国各专业领域的优秀教师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授,组建网络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为全国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优秀文化大餐。

2.加强师资素质培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文化认同的领路人。一方面,教师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文化认同感,拥有足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善于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开课堂教学。

3.创新实践活动

学校要通过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外化为实际行动。最常见的就是社团活动的开展,通过创新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

同[5]。同时,要结合高校地域特色、历史特色,利用身边的纪念馆、博物馆或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实践专题活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通过自身转化与创新来引导大众的品味,满足大众的需求。文化创新可以体现在内容、形式、载体等多个方面。文化的内容要用简洁的方式、大众化的语言将其呈现在大众面前。同时,在形式上要保持多样性,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的大学生。要利用好网络载体,如微博、抖音、B站等大学生热衷使用的社交平台,通过平台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精神、传统等内容的019c123b7c810ce4e343575521201e7b449e60ff85ecafc2213ad0be341a0246短视频。

结束语

大学生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首先,要不断自我反省,及时发现并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来提高人文修养。其次,要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吸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最后,要从点滴做起,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主动参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田倩倩.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22.

[2]陈汝阳.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意蕴[J].南方论刊,2024(6):36-38.

[3]程为民.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4]颜红叶.新时代海南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40):23-25.

[5]云芸.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探究:基于广西高校的调查[J].大学教育,2023(3):75-77,96.

作者简介:闫忠志(1973— ),男,汉族,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丹东市社科联2024年丹东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丹东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与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4DDSK24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