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2024-10-17 00:00唐渊诗
华章 2024年14期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同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二者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创新高校育人实践路径,在多元协同中,全方位完成育人政治目标、思想目标和道德目标,进而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分析了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包括树立协同育人的教育观念、丰富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创新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积极作用等,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党建;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该加强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将二者的教育力量最大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在这样的培育模式下成为具备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除此之外,高校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应开展思政教育,增进二者的融合,这样有助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协同效应,从而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内容互通、功能互补以及育人目标的统一上。具体来说,其一,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互通性。高校党建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包括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而思政教育则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理论、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这两者在教育内容上有很大的重叠性,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其二,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高校党建工作主要通过组织活动、促进党员发展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党性教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学生能够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并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等作用。而思政教育则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由此可见,二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其三,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最终育人目标具有统一性。高校党建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其直接关系着高校根本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领,使其健康发展。可见,高校应立足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把握共同育人优势,帮助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优秀公民,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重塑“三观”

互联网时代,网络与现实的重叠度越来越高,五花八门的信息和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发展不仅为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与视野。但是,不同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冲击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观念造成不良影响。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迎合了时代发展需求。在二者的协同作用下,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指明方向,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坚定信仰。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审视并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融合教育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更激励着学生大胆追逐青春理想,以奋斗之我、青春之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推动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新媒体改变了高校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方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认知结构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网络信息内容繁杂、形式多样,其中不乏虚假、夸大甚至误导性的内容。面对这样的信息环境,如何筛选真实有用的信息,如何对各类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理论和判断标准。通过学习党的严谨理论和思政课程中的辩证思维,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出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辨识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真实、有价值的信息,更能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从而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2]。

(三)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党建工作不仅关注学生的党性教育,更重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家国情怀。同时,思政教育则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二者的有机结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端正的思想品格,使得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受到深刻的品德熏陶,成长为既有深厚学术底蕴,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树立协同育人的教育观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实现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首先就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即认识到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两个领域,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育人过程。在协同育人理念引导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应共享教育资源,共同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认识到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协同育人的方式有效地将党的理论和思想融入日常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了实现协同育人,高校要明确党建与思政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共同目标和责任。要求二者不仅要各自发挥专长,还要在教育内容、实施策略、考核方式等多个层面实现融合,在二者的支持作用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例如,在实践教育中融入党建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培养学生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思政教育则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丰富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除了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还需要有丰富的内容作为支撑。为了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高校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对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不断地充实和创新。一是高校应迅速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纳入教育内容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持续推进,党的理论体系得到日益丰富和完善。高校有责任将这些最前沿的理论成果融入党建与思政教育中,确保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传统的理论知识,还能及时掌握党的最新理论创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提升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思想觉悟。二是高校在设计教育内容时,还应及时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热点问题,这些内容与学生的未来息息相关,通过引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解读各项政策背后的深层次含义,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4]。同时,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讨论和思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学生,高校在设计党建与思政教育内容时,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所在。在专业学科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思政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以聚焦于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以此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引入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文化传承等与学生专业更为紧密的议题,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

(三)创新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创新是实现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关键动力,为了提升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积极探索并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第一,加强线下党建与思政教学的创新。首先,改进传统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采取案例式教学,让学生在对具体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营造文化交流环境。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做好班级内部的“文化交流”,促进党建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交意愿,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党性修养。最后,统筹资源,完善教育教学体系。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党建与思政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可以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或开设选修课程,提供相应的奖励机制或选修学分认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最后,高校还应加强教学管理和评估工作,确保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而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知识技能又拥有良好思政素养的优秀人才[5]。第二,为了实现线上融合,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来拓宽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并提升其融合度。首先,教师可运用新媒体工具,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加强党建宣传,定期发布思政教育内容,借助其传播优势迅速将最新的思政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有效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其次,教师应借助“互联网+”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具体而言,可以开发在线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后,为了确保线上教育内容的质量和效果,还须做好监督工作,如通过定期对线上教育内容进行审核和更新的方式,确保其准确性和时效性。最后,教师还需要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从而确保线上教育的顺利进行。总地来说,通过加强线下教学和线上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高校可以推动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青年。

804664e934d950ce9179ed8b26c56f2b

(四)充分发挥思政课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积极作用

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党建工作的关键支撑点。因此,高校应深入挖掘思政课的潜力,使其成为推动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一方面,思政课是传授党的理论知识和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党的历史、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内容自然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党的辉煌历史和深邃思想,还能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思政课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实践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设计和组织各种与党建相关的活动。例如,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热点事件”,针对该事件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知识进行辩论,以此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切感受到党的魅力和力量,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党性修养。此外,思政课还可以作为宣传党的文化、国家政策、渗透红色文化的有力阵地,通过这一举措,磨练意志、锤炼品格,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需要的是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对于高校而言,将党建与思政工作进行深度融合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能够为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促进二者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从新的角度和新的层面入手,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为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帮助。此外,在推动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高校还需要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寻求最佳的教育方式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以提升二者融合的可行性和时效性,进而充分发挥出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最大化育人作用,在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人才

基础。

参考文献

[1]喻莎莎,周映欢.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探析[J].世纪桥,2023(9):39-41.

[2]胡飞雄,马逸凡,谢静娴,等.高校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究[J].时代报告,2023(6):19-21.

[3]潘丽,钟国芳,何源平.党史教育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J].品位·经典,2023(8):78-80.

[4]乔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2):7-9.

[5]张雪,张宁.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深度融合的目的与意义[J].西部学刊,2022(20):104-107.

作者简介:唐渊诗(1989— ),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四川音乐学院,硕士。

研究方向:党建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