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程衔接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2024-10-17 00:00普布央拉
华章 2024年14期

[摘 要]面对当前高职思政课程的衔接问题,本文探讨了该课程的三大作用,即塑造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实践,以及提升创新意识与批判性思维。通过对高职思政教育面临的教学目标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运用不配套、教师与学生沟通缺乏以及育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双向对接、案例导学与法律实务结合、建立动态反馈与参与式课程设计机制,以及内容现代化与互动式教学的融合。这些建议为提升思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优化高职思政教育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程;衔接问题;应对策略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号)明确提出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因此,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开展相关研究,深度挖掘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衔接问题,探索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要求的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新模式十分必要。

一、高职思政课的作用

(一)塑造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

高职思政课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首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职业道德作为个体职业行为的规范,强调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实践;而责任意识则涉及个体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集体与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高职思政课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剖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悟和体验职业道德原则,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行为与道德修养》等课程内容,不断强化其职业义务感与责任承担。同时,结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高职思政课还应重点关注绿色职业道德的灌输,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职业活动中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

(二)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实践

高职思政课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它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这一过程涉及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入解读,以及将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个人理想追求相结合的价值诉求。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理解,思政课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交织的背景,高职思政课更应强调如“文化自信”“国家发展战略”等概念,引导学生在全球化视野下坚定文化立场,形成负责任的国际视角,并在实际生活与职业实践中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行为和职业决策之中[2]。

(三)提升创新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高职教育的另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而思政课在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分析,思政课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和问题解决框架。它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对传统观念和现行制度进行合理质疑,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在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技能训练中表现出创新精神。例如,通过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活动,结合行业前沿技术动态,提升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当前快速发展并充满不确定性的就业市场中,创新意识与批判性思维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及对未来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衔接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在职业教育领域,高职教育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当前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往往存在不合理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行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高职教育中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往往忽略了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需求变化。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3]。然而,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层面,缺乏对行业具体需求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高职思政课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思政课程在教学目标设置时能够灵活多样,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当前的教学目标设置往往“一刀切”,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运用不配套

以高职教材中的法治章节为例,直接讲述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中“科学立法”这一知识点时,可能无法直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相反,通过选取学生们易于接触和理解的社会现象如“校园贷”案例作为切入点,然后转向对“科学立法”的进展和相关法律知识的传授,这样可以显著增强教学效果。以2020年8月20日有关“校园贷”管理完善的政策为例,规定民间借贷的年利率不得超过15.4%(原标准为24%),包括服务费、违约金在内的费用总和。此方法不仅为学生普及了关于“民间借贷”的基础法律常识,亦深入探讨了“校园贷”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用以保护自身权益。这种方式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还促进了其对科学立法重要性的深层次理解[4]。

(三)高职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缺少有效沟通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教师是传授知识、指导技能和塑造价值观的关键角色。然而,当前高职思政课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教师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缺少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这种沟通的不足,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从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调整来看,高职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内容,但缺乏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的深入了解。这导致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兴趣点和实践切入点,影响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得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信息,也无法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和优化。

(四)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育人效果不够明显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思政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道德修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定的挑战与障碍,这直接影响了思政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发挥。首先,育人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当前,高职学生多为“00后”,这一代学生生长在信息爆炸、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存在差异。如果思政课程内容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上,未能与时俱进地融入新的社会实践和科技成果,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进而影响育人效果。其次,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也是影响育人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侧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在当今时代,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政教育的深度。最后,思政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是影响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应对策略探讨

(一)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双向对接策略

为缓解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师应采取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双向对接策略。这要求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开展行业需求调研,收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人才需求信息,将这些信息反馈到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调整中。比如,针对智能制造行业对思政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增设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思政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环节,使教学目标更加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同时,教师还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以此为基础实现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个性化设置。例如,利用学生管理系统收集的数据推断学生职业倾向性,结合未来行业发展趋势,调整思政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案例导学与法律实务结合策略

在处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运用不配套的问题上,采取案例导学与法律实务结合策略,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效果。首先,通过收集和筛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案例”(如校园贷、网络诈骗等),作为课堂讨论和分析的切入点,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如通过分析“校园贷”案例引入信贷法律知识,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了解法律条文、掌握权益保护方法。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实践活动,或者邀请法律实务工作者来校进行交流和讲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法律的力量,理解科学立法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例如,通过模拟“校园贷”纠纷案例的法庭辩论,让学生扮演律师、法官、被告等不同角色,深入体验法律职业的实操过程,增强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5]。

(三)建立动态反馈和参与式课程设计机制

要解决高职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关键是构建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机制。首先,建议引入动态反馈系统,通过在线平台或课堂即时反馈工具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建议。例如,利用教学管理系统或智能课堂工具(如雨课堂、慕课堂、学习通等)进行实时互动和反馈收集,让学生能够及时表达自己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看法和需求。其次,实施参与式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构建和优化。这可以通过课程前的需求调研、课程设计研讨会等方式进行。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大纲的讨论和修订,针对特定主题或模块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或话题,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这种策略不仅能增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四)内容现代化与互动式教学的融合

提升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育人效果的策略,应着重在内容现代化和教学方法创新上下功夫。首先,内容现代化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当前热点事件、社会问题、科技进步等融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可以结合数字经济、环境保护等时下热门话题,设计相关的探讨和研究项目,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现象相结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例如通过团队协作项目、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这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内化,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再次,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悟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最后,不断提升思政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技能也是提高育人效果的关键。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特别是在线教学资源和工具的应用,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需要。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思政课程衔接问题的深入分析及对应策略的探讨,可以明显看出,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必须紧密跟随行业发展,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采用现代化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动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是优化高职思政课程结构、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所在。面向未来,高职院校应持续完善思政课程,注重教师的专业提升和教学革新,以培育出更多具有坚实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涂曼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中高职思政课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世纪桥,2023(10):72-74.

[2]吕爱菊.地方高职院校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J].虹,2023(1):161-163.

[3]李晓慧.学生视角下中高职院校思政课衔接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22,601(6):121-123.

[4]王颖,邢世凯,周娅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问题及策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2):18-22.

[5]刘咏宝.关于中高职思政课程有效衔接的思考[J].职业教育,2022,21(12):91-96.

作者简介:普布央拉(1988— ),女,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中级,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