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传承红色基因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红色文旅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将红色文旅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历史责任感。然而,红色文旅资源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并非易事,它涉及资源开发以及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因此,如何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红色文旅资源与“大思政课”教学相结合,使之成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本研究旨在探讨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红色文旅;高校;大思政课;融合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思政课”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提出的,他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突出了思政课面向社会生活的现实属性[1]。红色文旅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方式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是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将“大思政课”与红色文旅有机融合,有利于实现不同教学资源的合力育人,对高校育人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旅与高校“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时代意蕴
(一)红色文旅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2022年,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这为红色文旅项目与高校“大思政课”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良好契机。红色文旅资源包括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遗址、红色根据地以及相关的纪念馆、纪念碑等建筑物和场所,这些历史遗址和建筑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英雄事迹、革命历史、红色遗迹与红色文物等,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红色文旅集休闲娱乐和红色文化教育为一体,带有明显的红色文化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旅游已经成为青年学生了解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高校要利用好红色文旅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和历史记忆,助力青年学生了解和铭记革命历史,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通过形式多样的红色文旅实践活动,可以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参与教学互动,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渗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将红色文旅项目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双向建构,赋能新时代高校的“大思政课”建设,从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大思政课”为红色文旅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的一场系统性变革,即不断推动“思政小课堂” 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红色文旅和高校大思政课程的融合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种融合既使大思政课程通过红色文旅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也使大思政课程为红色文旅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撑。将红色文旅与高校大思政课进行融合,通过红色文旅本身蕴含的资源,为大思政课程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红色文旅项目通过对中国革命史精神的解读,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传递给学生,这些精神财富既能够使高校思政课程得到升华,也能够以不同形式使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深刻的认知,并使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得到增强,同时透过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深深的眷恋[3]。与此同时,大思政课程也为红色文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在红色文旅的开发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可以透过深入研究对红色文旅的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进行揭示。通过高效的系统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化,可以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力和应用力得到培养,使红色文旅的开发与建设有着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除此以外,高校大思政课能够为红色文旅提供良好的实践指导。红色文旅在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管理问题和操作问题,像资源的开发、旅游的规划以及市场营销等。通过高校大思政课的有效融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由学生进行落实,这不仅能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使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为红色文旅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三)红色文旅与高校“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形成红色资源大整合
红色文旅与高校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为红色资源的大整合与大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红色文旅资源,不仅包括可见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优质的红色文创产品,还包括虚拟的红色文化新业态。红色文旅融合红色文化内涵,是集红色人文、研学旅行、传统民俗、自然风光等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具有形式多样、吸引力大、互动性强等特点。红色文旅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通过将红色文旅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助力青年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红色历史,感知红色精神的魅力。随着红色文旅与高校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得以被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素材,也为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红色文旅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扩大,对挖掘红色思想内涵、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补充国民红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近年来,富有科技含量的沉浸式红色文旅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青睐,这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红色文化的多样化的数据平台,丰富和发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形成了庞大的红色大资源库。
二、红色文旅与高校“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基本方向
(一)红色文旅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将红色文旅与高校“大思政课”进行深度融合,需要对红色文旅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精准整合。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文物、革命遗址等实物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更好地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一是要对现有的荒芜性坍塌的革命遗址及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积极抢修和维护修缮。由于年代久远,尤其是乡村偏远地区的部分文物和遗迹遗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与保护,这些遗迹遗物若任由放任将有可能不复存在,必须予以充分的保护;二是要借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开展信息提取和精准整合,打造红色档案数据库。此外要紧跟时代步伐方能促进红色文旅的高质量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红色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有了更高水平的弘扬路径,沉浸式红色文旅的高质量开发成为各地弘扬红色文旅项目的热门话题,这就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文旅的内涵和外延;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民众为整合红色文旅资源建言献策。将传承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发动民间智慧和力量,因地制宜地挖掘红色文旅项目,提高红色资源整合的源头活水和发展动能。四是要加强多部门的联动合作。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强的特点,这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加强联动,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为红色文旅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统一开发利用。
(二)红色文旅与思政课堂教学的融合
红色文旅与高校“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过程,离不开高校思政课堂这一“主渠道”的有力配合。红色文旅资源的融入,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学目标的构建上,需要将红色文旅的核心价值挖掘出来,使红色文旅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革命精神等,充分体现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深刻理解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精神内涵。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可通过结合当地的红色文旅资源,助力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有更为深刻且直观的认知。针对革命故事以及英雄事迹等,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月的构建,结合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不断深化,使学生既能对红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也能通过良好的氛围营造使学生受到感染。在高校“大思政课”的创新上,红色文旅的融入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不同角度进行考量,使课程体系的建设更加完善,才能使红色文旅与高校思政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并以此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以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三)红色文旅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红色文旅与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结合,是培养当代青年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注重红色文旅项目与其他具有实践意义的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实践活动中,感知体验红色精神,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在课程思政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红色案例分析等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通过与当地红色文旅部门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亲身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4]。利用实践教学的有利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参观红色文旅基地,或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红色文旅项目的建设和开发,并把实践感悟用文字形式呈现出来,在丰富高校实践活动的同时,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三、红色文旅与高校“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协同合作机制
通过与地方政府进行有效合作,为红色文旅与高校“大思政课”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各部门要以红色文旅项目的长期发展为基础落实规划,通过发挥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可以为红色文旅资源的使用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基地,高校则为地方政府在开发红色文旅资源时提供理论研究和人才支持。与此同时,通过开展与企事业单位及民间力量进行合作,为高校提供宣传、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使红色文旅的融合更加深入,这种方式为学生未来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实践机会成为可能,并使人才的培育能够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此类协同合作机制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完成资源共享,有利于全面提高红色文旅与“大思政课”的融合质量。
(二)提升教育者基本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两大课程资源平台,做好培育教育者素质的关键工作。思政课专任教师是“立德树人”至关重要的角色,要加强自身政治素养,除了站好讲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红色文化,还要带动专业课教师向学生传播红色文化;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大方针的指导下,要增强传承红色文化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主动将课程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相衔接,与思政课教师保持深度对接,为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作贡献;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邀请英雄模范人物或者红色文旅项目的讲解员来到学校,对师生开展现场讲解,参与合作育人;搭建研究红色文旅资源的师资平台,组建研究“大思政课”的教研室,为红色文旅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提供科研支撑[5]。
(三)组织各种形式的研学活动,打造沉浸式红色文旅场景场域
高校学生相对来说时间较为充裕,可利用课余时间由学校或者学生自发组织多种形式的研学活动,尤其是线上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沉浸式感悟红色文旅项目的魅力,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如实地参观或者AI“云游”革命圣地、数字档案馆、虚拟博物馆等,鼓励学生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意设计参与红色文旅场景规划和整体设计;借助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对红色文旅项目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助力学生在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红色文旅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四)构建不同主题教育活动
在构建不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与主题,确保活动主题紧密围绕“红色文旅与高校‘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这一核心目标展开。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开展相关校本课程或选修课程,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增强对红色文旅项目的认知和认同;利用5G、VR等新技术创新活动载体,将红色文旅项目及其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充分予以呈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高水准的专业教师,寻找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或者红色文旅项目感兴趣的目标学生予以定向培养,为红色文旅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培养专业型人才等[6]。
结束语
高校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挖掘和精准整合红色文旅资源,结合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大教育平台,将红色文旅有机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达到既丰富和发展了红色文旅的内涵和外延,又提升了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红色文旅与“大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3-07(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3]张雪晴.“大思政课”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3,21(5):82-86.
[4]文娱.“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0):84-87.
[5]曾学龙,王素芳.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生成逻辑与机制建设[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1(4):70-76.
[6]冯淑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7):110-116.
作者简介:孟蕴(1980— ),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广东白云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基金项目:广东白云学院科研项目:沉浸式红色文旅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课题编号:2023BYKY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