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礼仪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言行规范。良好的礼仪素质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和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环境中,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问题,为社会精神风貌建设贡献力量。文章就高校学生礼仪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就礼仪教育创新探索的重要性和有效路径等问题展开经验探讨。
[关键词]高校;礼仪教育;现状与对策;创新
自古以来,中国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知礼识礼、以礼待人,是高校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礼仪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多样的内容。良好的礼仪素质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内化和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全面成长发展的大学生,才能顺利融入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也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以下将结合实践经验,对高校礼仪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经验交流,希望能为高校礼仪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价值。
一、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分析
当代的高校学生大都出生在千禧年前后,他们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受到新旧交替社会环境的全面影响,也受到高文化、高素质的教育培养,在礼仪素质方面也就体现出鲜明的独特性。
首先,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意无意地引导下,高校学生在礼仪文化方面普遍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基本上能够符合规范,在待人接物方面也能够落落大方,进退有度。
其次,高校学生缺乏专业的、系统的礼仪教育培养经历,并且在信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传统的礼仪规范并不认可,也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比如,穿着睡衣和拖鞋在校园里穿梭,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在图书馆里大面积占座,在宿舍抽烟、互说脏话,在集体活动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再次,德育、美育、礼仪教育贯穿在高校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他们对礼仪教育的理论知识有充分的理解。然而,校园环境在礼仪教育方面的整体环境营造不够彻底。比如,对学生日常的礼仪素质缺乏有效的监督,对学生日常的礼仪素质缺乏持续性、深入性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容易出现言行不一的种种问题。比如,不能文明礼貌地倾听和沟通,不能在生活实际中真正做到谦让,不拒绝烟酒行为,不维护和谐稳定的公共环境,等等。
最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相对而言,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元,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对职场参与者的礼仪规范也有着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内容标准。比如,在面试活动中,着装、语言、敲门、走姿、站姿、坐姿等细节都有一定的礼仪标准。只有掌握这些礼仪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才能在职场活动中呈现出良好的礼仪形象,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得成功。目前,高校礼仪教育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对不同专业的细节性礼仪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培养计划。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在职场工作礼仪方面的认知视野相对狭窄。很多毕业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也就难以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礼仪印象,对其最终就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这也是导致社会对高校学生礼仪素质评价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礼仪教育创新探索的重要性
首先,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并不理想,常规的礼仪教育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是中华民族的形象特征。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礼仪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人先学礼”是传承至今的教育思想。礼仪教育是高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礼仪素养对社会、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强调教育改革,有效改变过去“重智轻德”的教育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教学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发挥礼仪的育人价值。
其次,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活动的基本方针,也是衡量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所谓礼仪,就是仪表和容止的礼节,也就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应遵守的规则和应呈现的态度,包括爱国、守纪、卫生和学习等生活方面的点点滴滴。礼仪是社会生活中最基础、最稳定的道德规范。礼仪教育效果是学生德育培养效果的重要考查指标。高校学生正处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最后阶段,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依然具有很好的可塑性。科学高效的礼仪教育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最后,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空前严峻。就业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职业技能知识方面,还体现在职业礼仪规范方面。长期以来,高校教育都存在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礼仪塑造的问题。只有紧贴时代步伐,将礼仪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礼仪教育的创新探索,找出适合的高校礼仪教育的对策,才能有效优化学生的面试礼仪形象和沟通交往能力,全面提升个人竞争力。可见,礼仪教育的创新探索是促进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保障。
三、高校礼仪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借助文化经典,进行礼仪观念渗透
礼仪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和推崇礼,也就创作出很多的和礼有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将礼的内涵、要义和具体内容展开了详细的说明介绍。在古代中国,做人先学礼,以礼行天下。礼是修身的工具,也是国家制度、社会交际的行为规范。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品质也才得以代代延续。传统的优秀礼仪文化依旧深植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高校学生礼仪认知不全面、礼仪修养不到位、礼仪修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符合民族特性和生活背景的礼仪文化的长期规范性培养。比如,高校学生意识到诚实守信的交际规则,而对中国“德”“敬”“信”等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也就难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融会贯通效果。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是需要传承发展的优秀内容。如此,可以借助文化经典,进行礼仪观念的潜移默化渗透[1]。
可以将《仪礼》《周礼》《礼记》选作儒家礼仪礼观精华的代表作品,展开礼仪教育的文化渗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专题讲座活动,也可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引导学生展开认知分享和诵读演示活动。如此,这三部经典作品就可以凭借基础内容的课程地位向全体学生推广。除此之外,为了避免礼仪教学内容的过于分散和无序,也为了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礼仪品质,学校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可以围绕以下四个重点方面展开。
1.德。德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基础。德是指人的本性、品德,也是指人内心的信仰、信念。只有生成德的情感,学生才会做到“勤朴古健、果毅敢为”。
2.仁。仁是中国礼仪文化的灵魂。仁的本质是爱。具有仁爱之心,人们才能在交际活动中相亲相爱、相互礼让、相互成全。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3.敬。敬是中国礼仪文化的核心。孔子曾说过“礼者,敬人也”。尊重就是敬。尊重是交际的开始,也是交际的追求。尊重所有人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教养。
4.信。信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关键。信是交际的目的,也是交际的手段。在交际活动中说话诚实可靠,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综上四个方面可以有效概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也可以为学生理解礼仪精神、自觉践行礼仪行为奠定坚实的文化认知基础。如此,高校教师就可以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和经典案例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礼仪知识,以及礼仪背后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理想。不可否认,传统礼仪文化中有不少封建糟粕,在现代社会缺乏必要的生存条件。如此,在经典文化的校本化探索中需要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具体内容展开批判性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组建专业课程,进行礼仪行为训练
礼仪素质是学生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既需要礼仪文化的潜移默化渗透,也需要礼仪行为的日积月累训练[2]。礼仪行为和礼仪思维相辅相成,共同决定学生礼仪素质的发展成就。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迁,当前高校学生大都是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就导致他们在举止言谈、沟通交往的活动中相对随意,不经意间就会出现不和谐、不文明的行为。特别是当他们参与工作面试,走进职业岗位时,懒散、随意的言谈举止根本不可能被完全掩盖。除此之外,他们容易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很容易模仿一些低俗、有害的言行举止,严重影响个人良好形象的建立。专业性的礼仪培训课程,可以让学生的礼仪形象得到全方位的塑造,且能够在实践生活中获得恰到好处的体现,避免随波逐流的不良行为出现。如此,可以组建专业课程,对学生展开礼仪行为的培训。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日常礼仪素质状态,并结合国际通用礼仪规范,详细设计职场礼仪的专业课程内容。首先,不同场合下、不同人群中需要呈现出不同站姿、坐姿、行姿和礼姿规范。这是职场礼仪素质最基础、最核心的呈现内容。高校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认知视野和行为习惯。比如,如何陪同引领上下楼梯,什么样的坐姿比较优雅得体,什么样的握手礼仪体现尊重等。这些都应该成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重点。其次,除了直观的行为,整体的形象也是呈现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整体形象包括适合的发型、服饰的搭配、恰当妆容的呈现等。高校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普遍生成以自我为中心、以时尚为潮流的形象塑造理念。高校教师也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和有效引导。最后,现代职场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是思辨沟通能力。很多高校学生在倾听习惯、公共场合方面的演讲能力都不够理想。除了表面性的礼仪知识不足,学生更加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思辨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人文知识和论文写作的专项训练,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素养。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礼仪课程被边缘化现象的出现,也为了避免学生“知而不行”现象的出现,高校教师还需要提供实践训练的空间和时间,以及设计规范的考核制度,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真正发展成长。
(三)注重日常引导,进行礼仪素养规范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在家庭、校园、社会等场合,严格遵守礼仪标准,才能对具体的礼仪文明规范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质变,也才能呈现出内化于心的个体礼仪魅力。在高校校园中,很少有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仪表容止进行监督和规范的制度体系。这就使得学生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也就使得学生真正的礼仪素质无法真正生成。比如,有的高校开设仪表美、服饰美的课程。学生在课程互动中呈现出良好的礼仪行为。然而,在课程之外的其他活动场所,学生就会呈现出本性,各种奇装异服、怪异打扮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礼仪素质无法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和提升。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文明礼仪标准,学生才能真正生成良好的礼仪素质。因此,需要注重日常引导,规范学生的日常礼仪行为[3]。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规范举止文明,呈现礼仪素质”倡议书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行为,提升自身的素质。其次,学校可以组织“行为监督、文明礼仪”的成长互助小组,让学生之间展开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的文明礼仪培养活动。最后,学校管理部门也需要强化对校园的日常监管活动,努力消灭校园不文明现象,并将典型学生的典型言行纳入德育考核或者是礼仪考核的项目之中,并进行全校通报。高校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荣誉意识,在“礼仪校园”的整体环境中更容易激发他们“见贤思齐”的自我规范意识,也就更容易取得理想的礼仪养成教育[4]。
四、高校礼仪教育的未来展望
目前,高校学生礼仪素质现状并不理想,整体的教育环境亟待改善和解决。同时,创新探索的教育实践也在各高校初步展开,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整体效果也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需要展开更多元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积累,才能不断总结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经验。除此之外,礼仪培养活动并不是单一的存在,在教学变革的进程中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持和帮助。比如,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仪礼素养,才能给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又如,教师需要对职场专业性的礼仪文化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这就显示出师资力量建设的重要性。还有,礼仪教育需要整体环境的支持,构建校园礼仪文化环境,也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配合。此外,礼仪教育专业学科的建设,需要和行业职业展开深度的合作,来解决礼仪知识、礼仪技能的实用性问题,等等。高校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具有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
结束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礼仪素质对学生成长、对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周全的礼仪细节、不文明礼貌的现象在大学生身上频发,使其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严峻问题。在强调教育改革的当下,高校要重视高质量、高效率的礼仪教育路径的创新探索,力求学生获得从“知”到“行”、从“行”到“神”的全面培养和有效塑造,为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思洋,赵彤,郑涵.我国高校大学生沟通礼仪教育的创新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102-103.
[2]白锦秋.礼仪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山西青年,2018(10):150.
[3]陈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路径探索:以吉首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7(17):148-149.
[4]娄春婷.礼仪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76-81.
作者简介:詹婷(1986— ),女,汉族,四川绵竹人,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礼仪文化,企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德树人’与‘以美育人’双重视域下大学生礼仪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gkjg-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