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一流”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小规模高校图书馆必须顺应“双一流”建设要求,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尽快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寻找适宜自己的发展模式,这是图书馆自身服务价值的体现,也是自身事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规模图书馆;双一流;服务转型;服务创新
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有三个,即教育、管理和科研。近年来,国家为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简称“双一流”方案),目的是推动不同类型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和学科差异化发展,形成动态良性竞争。“双一流”对各类高校而言是重新审视自我、科学制定规划、加快推进发展的机遇,对高校图书馆也亦如此。
本文旨在探讨小规模高校图书馆如何借鉴“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实现服务功能的转型与创新。通过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的服务优势和能力,分析如何为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小规模高校图书馆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
(一)“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提出的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指出,“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实质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要求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首批入围“双一流”建设的高校相继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各高校在《规划》中对图书馆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确保文献资源、实施文化服务、提高人才素质、推动服务变革与创新、优化空间布局等。根据“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和建设目标,国内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应与所在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保持一致,在推动大学综合发展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专业队伍的建设强化、科学研究的深入拓展、文化引领力的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等方面。
(二)小规模高校图书馆面临的转型发展形势与任务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组织机构的一员,建设一流大学进程中同样需要建设一流的高校图书馆。有专家学者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与“一流”图书馆和“一流”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一流图书馆建设和一流的服务应当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匹配;进而指出,在经费有限和人才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集中策略,通过精细化运营和专业发展,树立服务品牌,从而在这些领域创建一流的服务质量[2]。
上述专家学者的论述对非“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因小规模高校图书馆无论从馆舍空间还是馆藏规模,以及推进信息化智慧化程度都无法与“双一流”大学类比,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小规模高校图书馆必须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要突出“小而精”“小而特”,尽快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寻求适宜自己的发展模式。
二、“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优化与转型
图书馆功能的发挥是在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教育、交流等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所体现出来的。有学者对图书馆功能定义为: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其功能的定义体现在它与外界环境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这些互动带来的结果是图书馆对外部其他社会领域或社会系统所产生的某种影响或效果[3]。
随着大学启动“双一流”建设,大学图书馆多元功能更加彰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突出知识服务功能
知识服务是服务的高级形式,基本具备了现代图书馆开放特质的服务形态。知识服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服务解决问题”,其关注的焦点是服务的终极效果,而不是传统服务的“通过服务提供信息”。[4]大学图书馆应以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为中心,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信息调研、文献检索、嵌入服务;大力开展资源多级加工,提供深度信息服务。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提升馆员素质,打造“研究型”知识服务团队,使资源与智力能最大化地实现动态结合,在促进“双一流”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突出学术交流功能
大学高端人才聚集,学术积淀深厚,相互间应建立交流共享的有效途径,让不同的理念相互碰撞,各类知识相互补充,各种经验相互借鉴,既可节约办学成本,又可共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在学术交流的组织上,大学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双一流”建设的进一步加速,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会愈加频繁地在大学开展,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资源、环境资源、文献资源等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会愈发重要,其学术交流中心的功能将日益彰显。
(三)突出自主教育功能
自主学习与主动学习是大学生自主教育的基本形式,对大学图书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自主教育模式下,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的性质由“读者”向“用户”发生转变。此时用户对于图书馆的需求已不仅仅是阅读,更有信息资源的获取、空间资源的利用、环境文化的欣赏等。图书馆根据各校的教育需求、区域特色、自身资源、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实际,建设既具共性更具个性的大学图书馆空间环境文化,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提供实体图书馆的交互性信息服务,也通过网上图书馆、掌上图书馆、手机微服务等提供虚拟性的交互信息服务。
(四)突出学科服务功能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以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为动力,制定发展策略,将发展优势学科和形成特色作为核心竞争力。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不仅满足了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外部需求,也是图书馆主动探索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图书馆应以服务本校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为立足点,发挥其在资源文献、信息技术和平台技术方面的优势。同时,根据学科建设的目标,不断完善资源建设体系,优化文献资源结构,构建优势特色学科服务的平台,为合理分配学科资源、培养优秀人才、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双一流”背景下小规模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转型与创新——以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为例
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5900平方米,拥有超过54万册的藏书和近80种数字资源,覆盖了学院所有学科专业。这些资源足以满足教学科研、学习考试、通识阅读、文娱生活等多样化需求。作为一所规模较小的高校图书馆,我们认识到必须及时更新办馆理念和传统服务模式,应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布局的调整,重新构建图书馆的发展规划,积极打造一所“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图书馆,以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服务于学校发展。
(一)调整文献资源建设体系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若只有单纯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主动自然产生教学科研辅助功能,若要让图书馆较好地发挥功能,馆藏资源必须经过优化重组及较好运用。经过多年建设,我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逐渐形成系统化、特色化。我校作为在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研究等领域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大学,学科门类众多,设立有国际政治、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法语等国家级一流本科。图书馆为配合学校的新一轮的学科和专业建设,要做好基础性和一般学科文献资源的购置工作,更要结合学科建设新的要求对现有馆藏资源建设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做到优化馆藏资源结构、提升学科服务质量。通过对馆藏资源(电子和纸质)进行评估,从文献量、学科文献保障、读者个性需求文献保障、特色资源建设、经济效益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提出未来要重点加强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特色馆藏建设的目标与路径。特别要以学院建设“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为导向,实现精准采购,重点搜集一级学科最全面、最前沿的学术文献资源,推动资源建设从以藏量为主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助力学院一级学科建设。
(二)主动服务学科建设
我校图书馆已搭建了机构知识库,网上资源建设中心等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用来收集和长期保存我校购买和多年来产生的教学课件、题库、专利信息、论文论著等内生文献资源,这些资源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建设机构知识库平台,进一步建成具有知识内容分析、科研能力分析在内的系统服务平台,可对我校学术成果进行分析,对各学科发展能力、个人与部门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我校的教学与科研发展特别是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建设提供参考支持。下一步,我们还将发挥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的优势,通过情报分析手段,对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开展学科深度分析,为我校科研部门和决策部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学科评估、科研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参考与建议。
(三)打造优质服务团队
图书馆的服务育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大学图书馆建设需要建立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根据《2020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报告》数据中“人力资源统计分析”一项得出,“各高校图书馆的事业编制总人数处在持续缩减状态,在编工作人员的任务逐年加重”。“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结构正向高学历、多学科与专业化发展,这些特性在入选‘双一流’的高校图书馆中表现得较为明显。”[5]
近年来,随着我校图书馆一批专业馆员陆续退休、调离,馆员人员数量持续走低。加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图书情报和信息技术专业的骨干力量不足,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馆员学历水平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为适应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我校图书馆将通过调整机构设置、打造学科服务团队、培养年轻骨干等方式来加强队伍建设。积极为馆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通过在职学历教育、进修培训等方法,提高馆员的学历层次和业务工作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科建设服务需求。
(四)加强信息化服务推进智慧型图书馆建设
智慧图书馆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6]我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也在稳步推进,1997年引进首套图书管理系统;1998年开通局域网;2005年引进第一个数据库;2018年进一步明确以国家安全学科为重点的资源建设政策,着力开展“网上资源中心”建设;2022年购置了一批自动化物联网设备,提高了图书馆管理和运行效率。当前,我校正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布局的调整,以建设具有“国家安全”鲜明特色的智慧图书馆为目标,改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深入挖掘、保存和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数据,特别是对馆藏珍贵和特殊资源的保存,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由数据驱动的智能图书馆,并提供智能化的读者服务,智能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和图书馆管理系统。
(五)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大学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更具备文化辐射功能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能够为校内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和文化育人的作用。近年来,我校图书馆努力营造“文化育人、文化润馆”的办馆理念,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年举办“读书月”“迎新月”系列活动,举办专题讲座、读书会活动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价值取向、思想意识等方面获得认同。今后还将通过举办导读活动、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开办信息素养讲座、邀请学生进行岗位体验等方式,积极有效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功能,助推学校一流人才的培养。
结束语
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对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小规模高校图书馆需要在深化学科服务和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从基础服务升级为深度服务,从单一服务转变为多元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师生营造更优质的知识环境,为支持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7(11):16.
[2]储节旺,张瑜,刘青青.高校图书馆“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7(1):6-16.
[3]李琛.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理论与实务[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胡耀东.新时代大学图书馆教育功能发挥问题探析:兼评《“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大学图书馆发展理论与实务》[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25(1):18-21.
[5]吴汉华,王波.2020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报告[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4):5-11.
[6]周晓燕,宰冰欣.从战略规划看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28所世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1):62-68.
作者简介:施欣(1973— ),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王领霞(1971— ),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国际关系学院,馆员,本科。
研究方向:图书情报。
刘传玺(1980— ),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馆员,硕士。
研究方向:信息开发,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