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为目标所形成的法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立足于法治建设实践,从文化基因、基本国情、目标追求、人文价值、发展要求、世界眼光看均彰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六大路径全面推进:一是必须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方向;二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理论指导;三是站稳人民立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四是持续深化改革,增强法治发展内生动力;五是重视数字法治,为法治现代化建设赋予智能科技属性;六是永葆斗争精神,用法治来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法治建设;中国特色;推进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法治建设独立成篇,并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要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实现法治化。这不仅道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的密切关系,还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1]。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依托,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2]。全面推进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加强法治中国建设,这是建设中国现代化目标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考察和总结人类法治发展史和党领导人民施行法治的历史经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坚持人民主体和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沿着法治道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法治文明新形态[3]。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时代创新,构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格局,创造了世界法治现代化的新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建设和推进。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法治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国理政能力的必由之路[4]。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重要论断也表明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紧密关系,旨在“通过法治实现中国整体的现代化。”2024年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指出,全国人大将在“围绕改革抓立法”“聚焦开放抓立法”“突出高质量发展抓立法”等几方面重点发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治,为实现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可靠法治保障。
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立足于法治建设实践,把握经济社会特点,提出的新概念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从文化基因来看,是赓续中华法治文明的现代化
法治建设中很多优秀的理念都源于传统法律文化。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指出: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发展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和政治智慧,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伟业。
(二)从基本国情来看,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推行法治现代化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必将在人口众多、在统一的多民族单一制的国情下推进。要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法治环境,以最大程度地凝聚群众力量参与法治建设,并确保人人参与并享受到法治带来的好处。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
(三)从目标追求来看,是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法治现代化
法治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本身就是一个追求从形式平等到实现实质平等的目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法治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三次分配中担负着保障机会发展以及资源财富分配的公平性的重要作用。构建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缩小贫富差距,有效发挥法治在平衡效率和公平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法律制度使欠发达地区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增进民生福祉。
(四)从人文价值来看,是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法治现代化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要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要以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来督促人民文明素质的提升。物质文明的本质是建设法治经济,提升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的发展战略,体现以法治方式构筑高质量发展文明大厦,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5]。
(五)从发展要求来看,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治现代化
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强化法治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与资源能源等方面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将以法治的方式,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防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用最严格的法治手段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现代化发展模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
(六)从世界眼光来看,是探索和平发展道路的法治现代化
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蕴藏着深深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文明基因。中国式现代化决不能走西方现代化殖民掠夺的老路,必须用法治推动和平发展,向世界传递“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法律化,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谋求全球法治合作,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三、全面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通过法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法治自身的现代化。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进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取得的成就向我们表明:法治构建与其目标的实现都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离不开人民至上的情怀。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进路,必须始终把握根本方向、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站稳人民立场、持续深化改革、重视数字法治、永葆斗争精神。
(一)必须把握根本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也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现代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能不能实现,最关键的是方向正不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是不是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充满着复杂性、艰巨性,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难啃的硬骨头,亟须从党的上层给予全面统筹协调、总体设计,才能够最终建设中国式法治国家,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后盾。同时,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必须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仅要将其贯彻到依法治国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还要秉持党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环节的集中统领和整体推进,全面统筹处理和协调好党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等方面的关系。
(二)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不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还要强化理论思维能力。习近平法治思想凝结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精华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精髓,汇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和展示了行动指南和科学方法,为人类法治文明指明了发展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所独具创新发展性、系统协调性和辩证统一性,深入阐明了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科学性、必然性和优越性。新时代法治中国化建设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牢牢把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鲜明时代主题,牢牢把握“十一个坚持”所回答的全面依法治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内容,牢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三)必须站稳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民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的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蕴涵着为民情怀,坚持法治中国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评判,这也是法治中国建设与西方法治理论的根本区别。站稳人民立场起码要做到两点: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所有法律和实施都要充分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法治要更好发挥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作用,在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守法等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民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都能有效参与,维护人民根本权益。二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通过良法善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创设更多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支持社会组织、公益慈善、人道救助相关法律的健康发展,促进国家各领域工作在制度保障下规范有序开展。为全体人民创设自由平等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让每一位社会主体都能在法律框架内生产生活。
(四)必须持续深化改革
法与时转则治。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使人们的工作、交往、生活方式不断翻新,也给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一条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必须加强新时代法治领域的深化改革,增强法治发展内生动力,以高水平的法治服务打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一要加快构建具有高水平水准的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更新和完善现代企业法律制度,调整相关法律规定,以破解国有企业竞争力不足、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不足、个体工商户租金、税费、融资等方面的困难,以法治为各类所有制企业维护公平竞争、良性互动的市场秩序。出台公平竞争审查行政法规,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完善新兴和重点领域以及涉外领域的监管规则。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于法有据,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的法治支持。进一步加深对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法治改革。主动对接发展需求,填补相适应区域的法律空白。二要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完善国内法律体系应对国际法治变革的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
(五)必须重视数字法治
数字时代,发展机遇和挑战共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其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新机遇的重要战略选择。同时,发展数字经济,数据信息安全是基础和前提。因此,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冲击,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发展也应提升到新高度。一方面,在法治资源供给上,加强推进关于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金融诈骗、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技术的法治理论和解释力度。例如数据中心建设,建立与国际规则同行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定。加强数字经济与其他立法有效衔接,统一规范对数字经济有关的制度、概念、法律责任等内容,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赋能数字法治建设,充分运用技术红利为法治现代化建设赋予智能科技属性,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六)必须永葆斗争精神
综合分析研判,新时代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大环境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中国能抓住的战略机遇非常明显,包括我国制度优势、市场容量大、产业体系完备、劳动力丰富,并且在生物医药、量子科学等很多产业领域做到了局部领先。但也应当看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未来中国也将面临多重风险挑战。比如全球体系面临重大调整,地缘政治冲突频繁发生,大国博弈愈加激烈,国内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凸显等。要想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未来的法治建设,就必须永葆斗争精神,主动应战、继续斗争,寓斗争精神于法治建设之中,用法治来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长期的和谐有序的制度环境。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包含着法治强国,走法治之路。通过分析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表明实现法治强国的目标是一个艰难的长期性工程,需要正确把握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普遍性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聚焦发力、加倍努力,加快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进程,推进我国法治文明新发展,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
参考文献
[1]廖奕.迈向均衡: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法治逻辑[J].法律适用,2023(11):24-33.
[2]公丕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2,28(5):2.
[3]汪习根.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体系[J].政法论坛,2022,40(6):11-18.
[4]张文显.法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J].政治与法律,2024(2):2-15.
[5]王洲.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N].人民日报,2024-03-06(17).
作者简介:周梅洁(1994—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中共平阴县委党校,助理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