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身心健康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也与国家兴旺、民族强盛息息相关。幼儿园作为学龄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质量的优劣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艺术布置作为美术教育的分支,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独特的疗愈功能对于缓解幼儿因分离产生的焦虑、孤独感及情绪困扰等具有显著效果,并有助于幼儿初步建立审美观念,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提升自我价值感,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研究如何优化幼儿活动空间,创设一个充满童真、气氛温馨和谐的艺术环境,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成为当前学龄前教育从业者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探析艺术布置在幼儿园空间中的疗愈作用。
1 艺术疗愈与艺术布置
艺术疗愈(Art Healing)是源于欧美地区的一种疗法,与艺术治疗(Art Therapy)虽同源而异流。其核心在于借助艺术的创新过程,引导个体恢复意识的自由与清醒状态,通过艺术的力量拓宽意识的疆界,并增强个体的觉知能力。
艺术疗愈常借助“场”模式实施艺术干预,通过精心设计的支持性环境,让参与者沉浸其中,以感知、领悟、想象、评价和行动。艺术疗愈提供一个包容且非评判的环境,让个体在其中自由表达并探索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是一种非语言交流。法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指出:“艺术作品延展并超越普通感知。普通感知轻视和错失之物,艺术作品由于其与形而上直觉相吻合,却能在它们不可化约的本质中把捉它们。”为此,艺术布置显得尤为重要,它整合了不同材质、色彩、造型、灯光、道具、声音和气味等元素,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对主体产生积极的情绪影响[1]。
对于学龄前教育而言,幼儿尚处于心智发展的初期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幼儿园及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即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够唤醒和滋养美好心灵的艺术成长环境,并时刻予以关怀。
2 幼儿不同心理阶段发展特点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学龄前教育中,幼儿的成长阶段如同树木刚刚抽芽拔高的时刻。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逐渐从家庭的小天地中迈出,踏入更为广阔的学校生活。
按照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下简称弗洛伊德)的理论,幼儿园内3至6岁的幼儿正处于“性器期”,此阶段幼儿开始明确感知性别差异,并逐步确立性别角色认同。弗洛伊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6岁前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他坚信人类作为本能驱动的生物,其本性与社会规范、道德法则之间存在固有的冲突,因此人类必须抑制部分本能,这些被抑制的本能则深埋于无意识之中。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6岁前所形成的无意识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个体的人格构建至关重要[2]。
而弗洛伊德女儿、幼儿精神分析学家安娜·弗洛伊德的学生,美籍德国幼儿精神分析医生爱利克·埃里克森(以下简称埃里克森)则主要研究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埃里克森率先提出了“终生发展”和“终生教育”的学术理念,明确指出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人格则被视为一个持续调整的动态系统[3]。他阐述了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指出内外因素所引发的矛盾冲突是推动其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在幼儿阶段,由于其敏感性和高度的可塑性,教师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幼儿健康成长,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埃里克森的理论体系中,八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整体福祉紧密相联,理解和妥善应对每个阶段的挑战,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4]。
显然,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均持有共识:幼儿早期的成长与其成年后的健康状况紧密相联。
幼儿园作为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核心场所,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承载着重要使命。因此,在环境创设方面,教师应坚持科学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原则,为幼儿营造既安全又富有启发性的成长空间。
3 空间艺术布置
表达性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性,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艺术环境的创设。教师需在幼儿园的教室、操场等区域合理摆放各种艺术装置,为幼儿创造一个既适宜生活又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5]。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要以对于幼儿行为的便利性为基准,从区域功能、活动内容两方面切入,实现整体布局的开放性。在立面设计上要体现空间感,如点线交叉交错、明暗变化等手法,来构建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还要注意色彩搭配和光影运用等问题,给幼儿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提高幼儿对空间叙事的感知能力。在选择布置的材料方面,可选用可持续循环使用的材料,如环保纸、泡沫塑料片、可回收的塑料制品等,通过艺术加工或自然分解工艺将其制作成不同形状、颜色和质地的容器,并将它们放置在室内合适位置,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使幼儿感受到“艺术源自生活,更高于生活”。
而对于非可见性的物体,相应的大自然元素的融入也非常重要。如将自然界常见的植物种植在室内,不仅能够丰富室内装潢,提高艺术布置的美观程度,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另外,在空间叙事过程中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即把各个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不能让各个因素孤立存在[6]。
此类幼儿园艺术布置,完成了人类情感-艺术载体-空间环境三类信息传递的交互网络体系,强调了空间的叙事性,注重观者的体验性,并且将人的感知能力引入到空间布置之中,不仅体现了空间本身所具有的视觉审美价值,而且也体现出“物我合一”的意境美,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与单一的绘画教学相比较,此种艺术布置又具有更强的交互性,更为人性化,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自由、开放、轻松、愉悦的活动平台,展示了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中尊重幼儿主体性的精神。
4 优秀案例
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的青山路幼儿园,其艺术空间的布置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意和鲜明的风格,深受家长与教师的青睐。在策划布置初期,教师团队灵活运用了虚拟现实(VR)技术,精心构建了一个逼真的虚拟艺术场景。通过三维立体(3D)动画的细腻模拟,为孩子们呈现了生动逼真的艺术世界,让他们能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官体验。同时,幼儿教师巧妙地运用增强现实技术(AR)软件,创作了多系列生动的三维立体模型(见图1)。经过细致的色彩调整、灯光配置等后期优化,使整体空间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充满艺术美感,符合幼儿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这一创新的艺术空间布置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学习场所,也充分展现了该幼儿园在艺术教育领域的专业水准和教师团队所具有的前瞻性思维[7]。
到现场布置时期,幼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互动操作;结合游戏环节进行美术创意展示等等。同时,在具体布置过程中,还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鼓励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充分体验空间营造的魅力(见图2)。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也调动了幼儿参与积极性。从整体上看,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幼儿园艺术空间的布置中,不仅弥补了传统艺术空间布置的不足,打破了以往“平面”式艺术空间模式,且有效地提升了空间环境品质。
在分析与参考此案例的基础上,学龄前教育教师应该尝试探索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更好地营造符合学龄前阶段幼儿生理发展规律的艺术布置,并以其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感受艺术魅力、体验艺术乐趣。总而言之,艺术布置对于丰富幼儿美育资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5 结语
学龄前幼儿教育,系指幼儿自出生后在幼龄学习阶段所接受的综合性启蒙教育。在当前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美育作为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卓有成效的教育手段,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幼儿教育领域,艺术已超越形式层面的点缀或装饰,成为影响幼儿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形成与演变的关键因素。
鉴于幼儿园环境的特殊性和幼儿成长阶段的独特性,创设适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艺术空间显得至关重要。此举不仅是为了满足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需求,更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促进未来社会人才素质提升的必要条件,值得学龄前教育从业者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
引用
[1] 谢宇航.论无意识的无时间性——对弗洛伊德和拉康无意识理论的解读[J].今古文创,2024(19):80-82.
[2] 陈菁,徐雁.“阅读疗愈”的延伸实践:“艺术疗愈”与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3): 123-129.
[3] 杨菲菲.麓湖·A4美术馆“iSTART”儿童艺术节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23.
[4] 曲晓乐.基于艺术疗愈概念的儿童医疗机构室内候诊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22.
[5] 刘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下的2-3岁幼儿自主性培养策略研究——基于常州市托育中心的教育实践[J].学周刊,2022(35):181-183.
[6] 雷一鸣.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视角下探究循序渐进原则的教育意义[J].山西青年,2020(11):259+261.
[7] 王红江,张同.儿童疗愈环境的空间交互式公共艺术设计新趋势[J].公共艺术,2019(1):62-67.
作者简介:陈杨(1996—),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就职于青岛市李沧区青山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