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译视野下典籍翻译策略

2024-10-17 00:00王崇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6期

在当今世界环境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包括显性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还包括文化等隐性实力。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去”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兴起,文化外译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有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典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结晶,吸引了众多译者的注意力,他们纷纷投入典籍翻译的热潮之中。但是典籍往往因其深邃的内容和凝练的语言而显得晦涩难懂,如何在文化外译的视野下翻译好典籍作品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1]。作为典籍优秀代表作的《论语》国际影响力很大。两千多年来,《论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行为逻辑和情感方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桑龙扬,2016)。把《论语》译成英文,构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方面,我国优秀文化外译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国外读者通过这些作品的译本建立起对中华文明的兴趣,进而能够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形成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而,本文将以《论语》英译为例探究典籍翻译的策略。

1 典籍翻译策略

中国典籍内容丰富,语言风格独特,思想理念深刻,承载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不断传承发展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思维方式。典籍可以说是一国文化的根与魂,典籍外译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推介中国文化的窗口。

100多年前中国学者开始向西方社会译介中国典籍,当时正值晚清列强入侵中国,民族危难,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衰微,此时的典籍英译更多地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吸收西方语言的特点,迎合西方读者。我国典籍英译严重依赖西方理论体系,“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不言而喻。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国力增强,文化自信心加强,文化走出去成为一种趋势,在让西方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典籍翻译的目的与视角发生了深刻转变,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并创新典籍翻译的策略,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1.1 异化和归化的选择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从文化、文学等角度重新建构西方翻译理论,在《译者的隐身》这部作品中重新阐释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韦努蒂认为归化是将作者带入目的语文化,异化则是接收源文本的表达,让读者去接受源语言带来的文化差异(刘辉,魏萌2023)。归化法强调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异化法则强调译文中的异国情调,译者向原著作者靠拢,使用原汁原味的原文语言和文化传递原作内容,彰显异国文化[2]。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典籍英译时应采用异化法,以原语文化为归宿,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内涵,着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文化的魅力,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翻译过程中对典故或历史事件进行有效注释,而非生搬硬套的直译,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拘泥于语言层面的对等,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易于国外读者理解且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1.2 以传播为动力,促进典籍翻译事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典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多以古文形式呈现,本身就晦涩难懂,其中多用典故,西方人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翻译时不仅要保留中华文化内涵,还应考虑到文献的传播性。本身文化翻译就是比语言翻译复杂得多的过程,翻译中必须兼顾两种文化的不同内涵及不同的表示方式,因此在跨文化翻译时,有些历史典故或术语等可以采用加注的阐释方法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文化的传播。典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译者在进行典籍翻译时,应充分考虑文本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实现原文的文化传播作用,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论语》英译本分析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3]。《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治国理政、教育原则、伦理道德等理念。因此,《论语》作为中华文化典籍的精华,英译时如何在有效传播中华古典文化的同时且易于西方读者接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1 核心词翻译

在论语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君子、仁、礼”等。这些词语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愈加丰富,在英译时选择合适的词语来对应非常重要。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在理雅各(James Legge)、辜鸿铭等早期翻译家的笔下,“君子”都翻译成gentleman,其注重从比较文化视野下进行思想阐释或者采用意译的方法,以归化的方式呈现。gentleman在词典里的翻译是“有教养的、有风度的、有地位的男士”,孔子所说的“君子”,除了要“有教养”,还要“品德高尚”,并且“品德高尚”比“有教养”更重要,而对出身并没有过多的要求。而“君子”与德才兼备者的内在含义并不能完全贴合,因此在翻译时可以采取直译加注法,将“君子”译为“Junzi(a wise and virtuous man)”,并附加注解以阐明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特指具备高尚品德与卓越才能之人的本意,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仁”的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因此“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品德,在一些文本中常译作virtue。virtue 常有高尚的道德、正直的品性、德行、美德、优秀品质、良好习惯、优点、长处、用处等意。可见其与“仁”的本意并不很贴合。benevolence常译作仁爱、善行、厚道、捐助。这一翻译更贴近对“仁”的阐释。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崇尚礼仪的大国,“礼”在论语里是一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论语中有一种约束力,“礼”可指典礼、礼节,也可指礼貌,中国这个礼字是无法用英文中的单词表示的。因此在英译时可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既保留该词语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西方读者理解。

2.2 语句翻译

《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在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实现语句通顺的效果。如《论语·学而篇》中的经典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采用两个Is it not ...to...句式,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字面意思且通俗易懂。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曰: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The superior person should have nine considerations: when he looks at something, he thinks if he has seen it clearly. When he listens to something, he thinks if he has heard it distinctly. When he shows facial expression, he thinks whether it is benign.When he speaks, he thinks whether his speech is sincere. When he presents a manner, he thinks whether it is respectful. When he does something, he thinks whether he does it seriously and earnestly. When he doubts about something, he thinks of consulting others. When he gets angry, he thinks whether his anger will involve him in troubles. When he is to take something, he thinks whether it is morally right for him to take it.

“君子有九思”译为:“The superior person should have nine considerations”,这句话中“considerations”(深思、斟酌)用词精确,传达出原文内涵。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英译时反复使用“when he..., he thinks...”句型,采用直译策略,构成排比句,用词丰富,句意完整,句式整齐,保留原文风格。

3 结语

典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翻译后发表,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西方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典籍英译的交际层面注重其传播属性,以期真正实现中国典籍走出去的目标[4]。在典籍英译时注重文化传承,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注重其传播属性,有效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播。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论语》等经典著作的英译,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使西方社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英译时应注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注重译文的传播效果,对其中的文化核心词采用音译加注、直译加注、增译等方法以保留中华文化的本真面貌,传递中国文化,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定会被外国读者接受,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发出中国声音,焕发出本应有的自信和魅力。

引用

[1] 冯雪红.“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英译策略——以《论语》中“君子”“小人”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13,15(1):46-49,51.

[2] 付仙梅.试论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局限[J].上海翻译,2014(03):75-77.

[3] 杨翠翠,蔡新乐.儒家人性论观照下“以意逆志”的英译及其启示[J].东方翻译,2018(4):32-37.

[4] 仲晨阳.新时代典籍英译策略研究——中国英语与典籍重译[J].英语广场,2021(29):25-27.

作者简介:王崇(1989—),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