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儿童启蒙教育也日益得到重视。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其中,绘本因以图画结合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简单、易于理解,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余丽琼撰文、朱成梁绘制的绘本《团圆》因具有中国传统节日特色,并以儿童为第一视角,完美传达了儿童的心理情感,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成功,为国内绘本如何走向英语世界,实现海外传播提供了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代表性。基于此,本文以绘本《团圆》为例,探讨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海外传播。
0 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反映新世纪生产生活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在我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进程中,新世纪儿童文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学作品作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媒介,使海外读者了解真实的中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儿童文学能够将中国故事传递给儿童读者,有利于中国在海外儿童群体中的形象塑造。其中,绘本《团圆》这一中国原创图画书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成功范例,也引起了不少读者和业内的关注[1]。本文以绘本《团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绘本特征,总结出其在海外成功的原因,旨在为之后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提供借鉴,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的健康蓬勃发展。
1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现状
儿童文学基本是描写、表现儿童心灵世界的文学[2]。21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快速发展,儿童文学题材不断丰富,出现了幻想小说、网游文学等广受儿童欢迎的文本。文学题材更加符合新一代儿童生活,紧贴当代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成长与审美接受心理,注重作品的时代性、可读性以及作品被转化为其他艺术产品(如影视、动漫、图画书)的衍生性[3]。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更加重视原创文本。紧紧跟随中国宣扬文化自信的步伐,我国作家愈发注重产出符合我国社会当下精神风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本。具有本国特色的小说不断出现,如聚焦于青少年成长的《女生日记》、幻想小说《大熊的女儿》等,还有如《团圆》等宣扬传统文化的绘本。丰富多样的题材使得中国儿童文学市场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 《团圆》简介
《团圆》由余丽琼撰文、朱成梁绘制,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背景,以留守儿童毛毛为主人公,从毛毛的第一视角出发,叙述了毛毛一家春节团圆的温馨点滴。随着情节发展,主人公毛毛对爸爸的情感也从生疏到熟悉。到爸爸即将离开务工时,毛毛已经对爸爸产生了深深的不舍,情感变化细腻真实、时间线清晰明了,符合儿童的单线思维。绘本通过对春节期间一家人相处细节的细致刻画,传递毛毛的心理和情感,文字简单,画面具有感染力,海外儿童读者也能够通过贴近日常的叙述在脑海中构建熟悉的画面,对绘本所传递的情感产生深刻的共鸣。
《团圆》曾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与《纽约时报》“最佳儿童图画书”称号。
3 绘本《团圆》的海外传播研究
绘本这种图书类型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西方,近年逐渐在国内得到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启蒙教育中。绘本采用图画结合的方式,通过图画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帮助儿童在阅读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审美能力。真正的好的故事能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本能地去欣赏它[4]。《团圆》一经出版就受到了热烈欢迎,为中国原创绘本在海外的传播开辟了道理,助力了中国儿童文学市场的健康发展。
3.1 《团圆》的情感传递
《团圆》的故事背景设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过新年是中国传统,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与书名相对应,绘本以主人公毛毛的爸爸回家过年为主线,虽然语言简单,文字较少,但其传递情感的力量强大。优秀感人的译介内容是该绘本能够在海外成功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5]。
3.1.1 通过行动传递情感
绘本从毛毛的视角出发,让儿童读者更有代入感,能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毛毛见到爸爸回家时,她“远远地看着他,不肯走进”。面对一年未归家的爸爸,毛毛感到陌生,爸爸于她而言,更近似于一个陌生人的形象,所以她不敢走到爸爸身边。读者可以通过原文“爸爸走过来,一把抱起我,用胡子扎我的脸”感受到爸爸的喜悦,但同时体会到毛毛对爸爸的复杂感情。毛毛因为和久未谋面的爸爸不熟,所以体会不到爸爸这个动作传达出的亲昵,绘本用了“扎”这个字,说明毛毛的不适感,表现父女之间情感的疏离。
夜晚,“我们一家人睡在一张床上”,意味着毛毛在包汤圆时已经和爸爸慢慢熟悉。“我依偎在爸爸妈妈中间睡着了”,表明毛毛渐渐觉得安心。一起吃汤圆时,原文中“爸爸正在喂我吃呢”,可以感受到毛毛对爸爸已经有了好感,因此会使用语气词“呢”,同时也表现出爸爸对毛毛的疼爱,会亲手喂她吃汤圆。汤圆作为中国传统食物之一,常有团圆之意,承载着人们对于阖家团圆的希冀。因此,绘本中全家包汤圆这一情节也能使海外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的食物汤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在与爸爸一起补屋顶时,大街上舞起龙灯,“我使劲儿踮起脚尖”,表现出了毛毛对观赏舞龙灯的向往之情,“爸爸让我骑到他的肩膀上”,暗示他们之间感情已经变得更加亲密。舞龙灯也是中国人民在节日期间经常进行的庆祝活动。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承载着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文化内涵,具有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在海外读者眼里,龙也代表着中国。对“舞龙灯”的庆祝活动的描绘能够使海外读者进一步认识到龙这一精神图腾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大年初三,毛毛与小伙伴玩耍,“堆了一个大雪人,然后开始打雪仗”。毛毛在发现自己得到的幸运硬币丢失之后,二话不说就“冲到院子里”,可以看出她丢失硬币后的焦急心情。中国有在带馅料的食物里包硬币的习俗。在包带馅料的食物时,往馅料里放入的那枚硬币,就是幸运硬币。中国人认为吃到这枚硬币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将会获得好运、财源滚滚。幸运硬币代表着中国人对新年行好运的期盼。因此,毛毛在丢失幸运硬币时才会如此焦急。
故事的最后,爸爸的假期结束,又要离开。他走到毛毛身边,“蹲下来用力抱住我”,说明爸爸对离开家人的不舍之情,也能使读者感同身受。
3.1.2 通过对话传递情感
绘本中毛毛与不同人物进行了对话。在爸爸刚回家时,毛毛被他吓得大哭,爸爸打开皮箱说道:“看我给你买了什么!”,转移了毛毛的注意力,通过给毛毛送礼物,爸爸很快使毛毛与他熟悉起来。新年前,爸爸去剪头,爸爸还给毛毛说:“剪了头,明年就会顺顺当当的。”这句话表达出了爸爸对于新一年的美好憧憬。中国人民在迎接新年前,通常会进行喝腊八粥、扫尘、剪头发等活动,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迎接新年的仪式感。
大年初一一早,毛毛吃了汤圆,得到了幸运硬币,她大叫道:“好运硬币!好运硬币!”,爸爸回应道:“毛毛真棒!快收到兜里,好运就不会跑掉喽!”爸爸积极回应女儿,也使读者能在阅读绘本时感受到了毛毛一家温馨的氛围。
去拜年时,毛毛遇见了小伙伴大春,大春对毛毛说:“看,我有大红包!”表明了大春迫不及待想要和小伙伴分享喜悦的心情。毛毛则回答道:“这有什么稀奇的!我有好运硬币!”这段对话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红包也称为压岁钱,通常由长辈给予晚辈,以红纸包裹,有镇压邪祟之意,代表着长辈对晚辈免受邪祟侵扰、平平安安度过一年的期望。
毛毛丢失幸运硬币后,爸爸又给了她一枚,毛毛却哭喊着说:“不要不要,我就要那个!”在毛毛眼中,那枚硬币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她不愿拿其他硬币来替代。后来毛毛发现幸运硬币在棉袄里时,急忙叫爸爸来看,说着“好运没丢,它一直在我身上。”可以看出她对幸运硬币失而复得的开心。
绘本中对人物动作与对话的生动刻画将人物所具有的情感隐含其中,实现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传递。
3.2 《团圆》的文化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在绘本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通过图像,海外的儿童读者也能够了解到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
在绘本的第一页,日历上面标明“除夕”,向海外读者表明除夕意味着中国新年的前一夜。大街小巷挂满红灯笼的画面,也让海外读者意识到挂灯笼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
在除夕这天,爸爸出门剪头发,毛毛和妈妈也都换上新衣。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所以大家会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其到来,常常购买新衣。除夕夜,万家灯火通明,毛毛和爸爸在家门口贴起了对联。春联上写着新年的美好愿望,且为红色,目的是辟邪除灾、迎祥纳福。夜晚,毛毛一家包汤圆时,图像的背景贴着一个“福”字,“贴福字”也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绘本通过绘制这些与中国春节传统习俗相关的图像,使海外读者通过阅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大年初一,妈妈给毛毛穿上了新衣服,出发拜年。图像中,大人们拎着礼物,与邻里街坊寒暄,而大春掏出了红包与毛毛分享喜悦。绘本通过该情节向海外读者介绍了中国两大传统习俗。大年初一拜年和晚辈收红包。新年的第二天,爸爸修补窗户,给门刷漆和换灯泡,符合中国“新年新气象”的说法。街上也开始舞龙灯,各家都探出头来欣赏表演。
正如谭旭东[6]所言,儿童文学要有基本的价值关怀,要有爱,有希望,有教育意义,有生活指导性。在图像的辅助下,外国读者能以更加直观的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有利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不仅“走出去”,更“走进去”。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绘本《团圆》中的语言、动作描写与图像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其能在海外图书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原因。《团圆》以儿童为本位,表现了中国传统习俗,宣扬了中国的人文情怀,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我国新世纪儿童文学在创作过程中,要坚持以儿童为主的思想,应做到语言易于理解,形象刻画生动。同时,中国儿童文学在海外传播的进程中,应发挥媒介的作用,相关从业者应尽最大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至世界舞台,帮助国家讲好中国故事,构建良好的中国形象。
引用
[1] 王治国,储银娟.多模态视域下中国原创图画书英译探赜[J].上海翻译,2021(3):50-55.
[2] 朱自强.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J].文艺争鸣,2006(2):55-59.
[3] 王泉根.新世纪近20年原创儿童文学现场观察[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3):88-97.
[4] 张云.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8):21-23.
[5] 赵雯,郭佩英.“走出去”背景下中国儿童绘本的译介模式研究——以《团圆》英译本为例[J].文艺观察,2022 (48):81-85.
[6] 谭旭东.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9,36(4):7-11.
作者简介:方晴(1999—),女,浙江衢州人,本科,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通讯作者:黄四宏(1978—),女,江西九江人,硕士,副教授,就职于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