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域下李白诗歌的自然意象

2024-10-17 00:00:00李佳忆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6期

李白被称为“诗仙”,他天性狂放,乐于游山玩水,并在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同时,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展现了和谐美好的自然世界。山与水的生机盎然,也为他的诗歌增添了潇洒、豪放、绮丽、浪漫的氛围。为了实现情感的寄托,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以自然万物为载体表现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从生态美学的视域来看,李白在绮丽无垠的自然意象中展现了自在浪漫、天真不羁的赤子之心。本文从“月”“云”“黄河”这三种自然意象出发,探究生态美学视域下李白诗歌的意象特点和情感内涵。

1 生态美学视域下李白诗歌的“月”意象

1.1 表现孤高自许的情怀

自古以来,月亮就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钟爱[1]。一轮皎皎明月悬于苍穹之中,将纯净的光辉洒向人间大地,如何不引起多愁善感的诗人们的关注和联想。“今人不见古时月,明月曾经照古人”。人们认为月亮是无私的,是无瑕的,它远远地挂在那里,空明、纯净。在李白的诗歌中,月是高洁的“白玉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也用月象征自己高风亮节。“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这句诗的意思是,来这人世间走一遭,韬光养晦是十分重要的,要如云与月一般,隐居清高。在李白的眼中,月亮是十分高洁和清高的,就如同淡泊名利的自己,即使得不到重用也不愿谄媚阿谀,与其通过卑躬屈膝的方式获得功名利禄,不如像月亮一样清高地活着。即使身处逆境,李白也能保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如将眼前的失意化进杯中的酒中,与好友不醉不归,尽情地享受这片刻的狂欢,及时行乐,这样才不负此生。即使无人对饮,李白也能自得其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将自己比作明月,自然也愿意与明月对饮,用以排解自己内心的悲愤情绪。

1.2 描绘装点优美景色

自己的抱负无法在政坛上得到施展,李白就寄情于山水之间。他在游山玩水的期间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用诗歌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幅雄伟壮阔的风景画。在月亮的陪伴下忘却官场的失意,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得到宽宥[2]。李白不仅热衷于美景,还十分善于观察细节,他能在观察之后产生诗歌创作的灵感。在李白的眼中,“月”是“自然的装点者”,是自然风景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在与好友同游洞庭湖的时候,李白为眼前的景色所沉醉,在月色的映衬下,洞庭美景尽收眼底,令人感动,使他甚至产生了羽化登仙的错觉,想要顺着水流登天。但清醒过来之后,他明白这终究只是自己美好的幻想,在收起这份想象的同时,他想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与友人泛舟赏月喝酒,这才能不辜负眼前的清风朗月。李白对美好月色的如痴如醉也体现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诗句中。除此之外,“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等诗句,也表现了月色与周围山水的交相辉映之美。正是月光的装点,其他的景色才更显得熠熠生辉。

1.3 寄托思家念友的情感

即使身处异地,当人们在深夜抬头望向天空的时候,看到的也都是同一轮月亮,这轮“飞镜”亘古不变,慰藉了无数思家的游子。在李白的思乡诗中,《静夜思》是流传最广的。全诗没有一句修辞,也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语,仅用白描,却将诗人内心的思乡情感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倾泻,客居他乡的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思乡之情,望着窗外的月亮,心头泛起涟漪。在青年时期,李白胸怀抱负,希望一展宏图,因此离开了故乡,在离乡的小舟上,他写下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句。看着熟悉的山峦,诗人挥手告别。渐行渐远之际,月亮隐约露头,半轮秋月挂在山头,月影倒映在江水中,漂浮在小舟旁,似乎想要与诗人同行。除了思家之外,诗人还通过月亮来寄托对朋友的思念,比如他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诗句表达了对王昌龄遭遇的同情。在自己无法陪伴左右的情况下,他希望明月代替自己为友人送上慰藉,表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宽慰之情[3]。

2 生态美学视域下李白诗歌的“云”意象

2.1 以“浮云”表现实际的情感需求

在李白的诗歌中,“浮云”也是一个十分常见的意象,但这个意象的内涵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境而不断改变。第一是指代欺蒙君主、扰乱朝堂的奸臣,比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从表面上来说,这句诗的意思是悠悠浮云总能将太阳的光辉遮蔽,以至于诗人在登高的时候难以看到长安城,这令人十分痛心。从深层背景上来说,这句话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忧郁与失意,当时心怀理想抱负的李白受人排挤不得不离开长安城,因此在诗歌中,他将“浮云”比作小人,以“白日”比君主,暗指君王被小人蒙蔽,自己与其他忠臣都没有机会进谏言。第二是指代漂泊在外的游子,比如在《送友人》这首诗中,李白写下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句千古绝唱,这首诗也成为送别诗的代表,因为这首诗,“浮云”意象与“游子”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在这首诗中,李白认为出门在外的游子就如同天空中随风飘浮的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浮云”指代的不仅是朋友这位游子,也是李白自己。浮云总是接连成片、相依相偎的,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2 以“青云”表现高远的理想抱负

“青云”的原义为高阔的晴空。在李白的诗歌中,“青云”表现了希望自己能够直上青云的高远理想。青年时期的李白也希望能够进入政坛一展雄风,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天下百姓,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权贵的赏识和皇帝的恩遇[4]。“愿作天池双鸳鸯,一朝飞去青云上”“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等诗句都展现了他的政治理想,说明以道家“青莲居士”自称的李白,并不是完全出世的,他仍有兼济天下的渴望。但李白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并没有如愿得到权贵的赏识,因此在后期他又使用“青云”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独善其身”的想法,比如“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在寄情于山水之后,李白还使用“青云”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归隐的想法,比如“相思在何处?桂树青云端”“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

2.3 以“白云”表现隐逸的想法

在古诗中,“白云”这一意象具有隐逸的含义。山、云是隐者居住环境的重要特点,偏远的山中经常云雾缭绕。这也是诗人们总用“白云”这一意象表现隐逸想法的重要原因。李白希望自己在功成名就之后寻一处悠远、寂静的地方了却余生。这一想法在《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的“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这句诗中有明确的体现。在《赠王汉阳》这首诗中,李白写下了“白云归去来,何事坐交战”的尾联,规劝朋友像白云一样回到深山之中,不必为人间的富贵之事操心。

3 生态美学视域下李白诗歌的“黄河”意象

3.1 以滚滚激流寄托万丈豪情

李白认为,黄河之水滚滚而来、气势雄伟,这是天来之水、是奔腾之水。因此在诗歌中,李白经常会使用“黄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内心的万丈豪情,通过写黄河的一泻千里、狂铺漫卷,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李白认为,黄河之水是从天上下来的,是银河之水在人间的倾泻。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这首诗歌中,李白围绕着“黄河”这一意象进行创作,通过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情怀,结合神话传说、融入自身想象,展现了黄河之水奔腾冲泄的伟岸气势。“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等诗句描绘出了惊心动魄的景象。黄河之水奔腾不止,劈山开道,是诗人李白不羁豪情的重要载体。在《公无渡河》中,李白也使用“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诗句展现了黄河奔腾如海的雄壮气势,正是这滚滚激流感染着李白,使他不羁的灵魂有所寄托。

3.2 以万里黄流承载仕途抱负

无论是李白还是其他诗人,在表现自己对仕途的渴望时大多会选择相应的意象。对于钟情黄河的李白来说,这万里黄流也成了他表现自身仕途抱负的情感载体。李白的仕途坎坷,他不愿通过阿谀奉承的方式来获得崭露头角的机会,因此被很多奸臣小人诟病、攻讦。在被贬职之后,李白感觉自己的政治热情好像被无情地浇上冷水,在他的脑海中,脚下的路就如同难渡的万里黄河一样,前方尽是险山恶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即便有心想要渡黄河,也受到了坚冰的阻碍,无法前行。在《赠崔侍郎》中,李白写下了“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的句子,其中将“黄河”喻为朝堂,将“二尺鲤”喻为自己,由此表现了怀才不遇、无法一展抱负的苦闷之情。

3.3 以黄河意象表现柔情国忧

唐朝时期,黄河流域是国家政治经济的中心[5]。因此,李白与其他心怀壮志的青年才俊一样,离别故乡之后,来到黄河流域的长安,希望进入朝堂。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李白笔下的黄河也变得如此之长,遥远无际的黄河给人以远在天边的感觉。苦闷抑郁使得李白格外思念友人、亲人以及家乡,因此他也通过黄河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念。“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是李白对友人的寄托;“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是李白对妻子的相思。安史之乱之后,黄河沿岸的百姓生活艰难,这一时期的李白也通过黄河这一意象表现自己满腔的愤恨之情。他使用“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的诗句表现对叛军的愤恨,使用“将军发白马,应节渡黄河”的诗句表现自己忧国忧民、希望为恢复国家安宁贡献力量的决心。

4 结语

总的来说,在李白的诗歌中,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风采、有神韵的,寄托着他内心的丰富情感,表现出了深远的意境。在他的笔下,自然意象不仅是简单的物体,而是灵动的艺术。从生态美学视域来看,李白诗歌中丰富自然意象的使用使作品实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月”“云”“黄河”等自然意象及其蕴含的生态美学内涵进行思考,可以更为深刻地感受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以更加开阔的眼界理解我国的诗词文化。

引用

[1] 肖成笑,穆珊伊.中国古诗词的意象翻译策略与审美接受研究——以李白诗歌为例[J].时代报告(奔流),2023(8):11-13.

[2] 吴慧.语料库下的东西方诗歌隐喻意象比较研究——以雪莱和李白诗歌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3, 43(3):12-17.

[3] 栾岚,霍莹莹.意象图式视域下酒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体现——以“诗仙”李白诗歌中酒的意象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85-87.

[4] 余霞,王维民.诗歌翻译中意象的语义场视角阐释——兼析李白《月下独酌》四种英文译本[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3):66-73.

[5] 尹林.从李白诗歌“玉”意象的统计与归类看其五种象征义——兼论其“玉”意象使用的系统和广泛性[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2):89-93.

作者简介:李佳忆(1997—),女,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成都外国语学院宜宾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