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研究

2024-10-16 00:00:00李洪亮
公关世界 2024年18期

摘要:以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公共服务供给需求错位、公共服务供给不成体系、公共服务普及程度不高、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滞后5个方面归纳了乡村公共服务的问题,继而从乡村振兴视阈出发,探讨了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的意义,包括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后提出了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

引言

公共服务指“为满足社会公众日常基本生活的需要,由政府或者其他机构提供的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形式在内的,能够供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享用的,持续性的服务”[1]。受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城乡公共服务同样面临着不均衡的问题,城镇地区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均显著地优于乡村地区。公平性、公正性是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既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

一、乡村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一)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很长一段时间,政府是公共服务唯一的供给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力量逐渐介入到公共服务中,并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但在乡村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并未有效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供给主体单一对乡村公共服务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基层政府财力有限,在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中面临着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等,均难以满足乡村居民的需求[2];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着效率低下的情况,且加剧了基层微腐败的风险。

(二)公共服务供给需求错位

当前,乡村公共服务既存在着供需不均衡的现象,也面临着供需错位的问题。广大村民是乡村公共服务的对象,满足广大村民公共服务需求也是乡村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但在实践层面,公共服务供给与村民需求存在脱节[3]。以技能培训,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以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基本要求。广大村民有着强烈的技能培训需求,但针对技能培训的公共服务却少之又少。公共服务供给需求错位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政府部门等供给主体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未能聚焦乡村的实际情况与村民的具体需求,严重降低了公共服务的品质。

(三)公共服务供给不成体系

乡村公共服务涵盖多种类型,满足乡村居民不同层面的需求,因此,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就成为整体性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但在实践层面,乡村公共服务面临着碎片化的问题,很多时候,供给主体仅仅关注乡村居民某一方面的需求,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需求。以教育服务为例,现阶段乡村教育服务的重点主要落在基础教育层面,对村民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投入,致使村民难以获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影响了村民的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不成体系使得乡村公共服务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点,村民的许多需求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获得感。

(四)公共服务普及程度不高

协调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以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内容,而提高公共服务普及程度,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则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点内容。当前,公共服务普及程度不高,很多服务仅仅局限于城镇地区,如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是公共服务普及程度不高的重要因素。与城市相比,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5G”站点的密度远远小于城市地区。同时,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水平也不高,三、四线城市博物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服务开展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公共服务的质量。

(五)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滞后

绩效评估是乡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具有反馈公共服务质量、诊断公共服务问题以及构建公共服务激励机制等多重作用。当前,乡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从评估主体的角度来看,乡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仍以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如政府等的内部评估为主,未能发挥好第三方以及广大村民的作用,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从评估指标的角度而言,乡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难以通过量化的形式反映公共服务的实际情况,降低了评估结果的精准性。从评估结果应用的角度而言,绩效评估结果未能得到有效地利用,难以发挥绩效评估的多维价值。

二、乡村振兴视阈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意义

(一)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当前,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总体不高,难以满足乡村居民日益高涨的公共服务需求。乡村振兴视域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首先,扩大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构建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的乡村公共服务新供给模式是乡村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这能有效扩大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其次,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的下沉。乡村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既包括扩大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也包括引导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下沉。依托信息技术,城市公共服务具备了下沉乡村的条件,这也能改善乡村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

(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破除城乡经济二元化,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内容,而乡村公共服务则是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保障性的作用[4]。以乡村教育服务为例,受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乡村教育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镇地区。一方面,乡村教育的硬件条件较差,普遍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另一方面,乡村教育的软件条件与城镇地区也难以同日而语,面临着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课程资源数量少等问题。乡村振兴视阈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能够改善乡村教育面貌,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更好地发挥乡村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作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三)助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亘古以来的美好追求。千百年来的实践表明,没有公平正义,就不可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也无法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济“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也面临着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改革成果的全民共享、全民共享,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视阈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注重公共服务的城乡共享,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公共服务滞后于城市的问题,助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乡村振兴视阈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策略

(一)注重多方参与,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第一责任人,然而,仅靠政府,难以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目标,且容易导致财政负担加重、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乡村振兴视阈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要注重多方参与,以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品质。首先,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与城镇地区相比,乡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水平不高,未能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要合理引导社会资本向乡村公共服务领域流动,发挥好市场主体在非民生性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以技能培训为例,可依托企业内设培训机构开展村民技能培训,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为村民接受技能培训提供条件。其次,发挥好社会组织的辅助作用。社会组织指独立于国家政府系统以外,由社会大众依据法律法规,自发组建、自主管理的组织,以社会公益活动和互益活动为主体。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并在城镇公共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推动社会组织从城镇向乡村下沉,合理发挥好社会组织在乡村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例如,生态环保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类型,生态环境调查与治理则是此类组织的中心任务。可积极引导生态环保组织到乡村开展生态环境调查与治理工作,以社会组织的社会公益服务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

(二)坚持需求导向,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内容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在公共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方法为主要内容,而顾客导向则是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张成福的观点,“(顾客导向)基本上是一个比拟的说法,将政府与人民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比拟为市场中企业与顾客关系的重要性”[5]。从这个角度而言,乡村振兴视阈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要坚持需求导向,从村民需求出发,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内容,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适配性。比如,做好村民产业技能培训。在“一村一品”等的带动下,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大为提升,以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为代表的产业在乡村遍地开花。乡村产业的发展既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对村民自身的劳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村民技能培训的需求,要着力优化乡村教育服务,发挥好农技站、职业院校等在村民技能培训中的作用。又如,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乡村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受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影响,不少乡村均存在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严重降低了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加强乡村振兴环境治理,做好河道清淤、退耕还林、街道绿化等工作,为村民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

(三)立足乡村振兴,驱动公共服务整体发展

根据2021年颁布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方面的内容[6]。当前,乡村公共服务存在碎片化的问题,既对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因此,要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从乡村振兴的内涵、要求出发,驱动公共服务整体发展。首先,以产业振兴作为公共服务的基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而公共服务则在产业振兴中发挥着保障性的作用。要从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增强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的契合性,重点优化行政审批、市场监管、技能培训等和乡村产业发展相关的公共服务;其次,以统筹兼顾作为公共服务的目标。乡村振兴指乡村的整体振兴,乡村振兴的5项内容既各有侧重,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乡村振兴视阈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要统筹兼顾乡村振兴的5点内容。以文化振兴为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创造了繁荣灿烂的乡土文化。随着城镇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诸如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体育等乡土文化日益凋零,甚至有消亡的风险。要将乡土文化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乡土文化的搜集、发掘、转化、应用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

(四)加强绩效评估,推动公共服务持续改进

绩效评估是乡村振兴视阈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的重要一环。针对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3个方面采取措施:(1)扩大绩效评估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内部评估的基础上,引入独立第三方独立评估,弥补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自我评估的局限。尊重广大村民的评估主体地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了解村民对乡村公共服务的看法,丰富乡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观察视角;(2)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乡村公共服务是一项整体性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构建系统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就成为乡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先决条件。要从乡村振兴的五大维度出发,将教育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环保减灾服务作为绩效评估的一级指标[7],并合理设计二级指标,赋予各指标权重,为量化呈现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提供依据;(3)加强评估结果运用。

结语

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对此,要紧扣乡村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围绕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内容、驱动公共服务整体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普及程度、推动公共服务持续改进5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邓白薇.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尚彤,唐冰开.公平理论视角下农村公共服务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7):199-200.

[3]张小飞,张帅帅.共享发展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济宁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04):67-72+88.

[4]刘宇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治保障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

[5]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

[7]李继霞,刘涛,霍静娟.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2,42(06):132-143.

(作者单位:中共铁岭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