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

2024-10-16 00:00:00陈慧
公关世界 2024年18期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隐形”贫困问题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愈发凸显,及时关注“隐形”贫困生并进行教育、引导,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以“隐形”贫困生特点为研究基础,创新工作载体,在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及社会实践教育中建立资助与育人的连接点,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引领学生发掘自身价值,助力资助育人工作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校;“隐形”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引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不仅关系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也是家庭贫困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作为一种补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1]。据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所示:2022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普通高等学生资助政策累计资助全国高等教育学生4588.24万人,比上年增加662.47万人,增幅16.87%,资助金额1675.59亿元,比上年增加225.19亿元,增幅15.52%[2]。

资助力度的进一步扩大,使各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逐渐向“精准”倾斜,也越来越明确育人功能,实现资助工作从“功能型”向“造血型”的发展型转变。通过文献检索分析,2009—2011年资助育人开始作为资助研究的“内核”,2015—2016年贫困生、精准资助成为资助关注的重点,2019—2021年资助育人体系、发展型资助逐渐上升为研究热点[3]。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生活状态和消费观念的不同,隐形贫困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常见现象。综合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整体上各类研究较为深入,体系完善,但从资助主体的帮扶来看,作为介于普通学生和贫困生之间的特殊群体,“隐形”贫困生的需求极易在资助工作中被忽视[4]。对此,如何根据“隐形”贫困学生群体特点,开展针对性地帮扶工作成为进一步完善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隐形”贫困生特征

“隐形贫困”,最早定义为实际贫困的状态被隐匿起来,表面上光鲜亮丽并追求所谓高配人生的生活状态,因此“隐形贫困人口”通常与职业人士的非理性消费挂钩,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及精神现象[5]。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隐形贫困人口”开始折射到高校学生,由于校园生活的特殊性,一些学者对该名词及含义进行整合和延伸,将这类群体称为“隐形”贫困生,并进行如下分类:(1)因教育资源、经济水平的不同产生的心理、性格和文化素养差异,这类学生虽然能够交得起学费,但日常生活拮据,不愿向他人吐露自己的真实情况,据研究表明此类学生大多数存在自卑、内向和排他性等现象,长此以往除了经济压力外,甚至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6];(2)缺乏正确消费观念,过度追求无法与自身经济条件相匹配的物质生活,如果给予资助但不对其思想及行为进行及时干预,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危害类问题[7-8]。

综上,本研究将“隐形”贫困生界定为因地域构成、民族风俗、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多样化而遭受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以及人际交往压力的学生群体。对于该类学生群体的帮扶,需在传统资助方式的基础上,以精准识别、思想引导为主,从精神和物质两个维度创新资助方式,给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

二、“隐形”贫困生资助工作困境

(一)资助对象认定手段有待提高

如何准确判断学生的困难程度是实施精准资助的前提条件。对于贫困认定,目前高校主要采取的方式为学生本人申请并提供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线下评议后由资助工作小组进行审核,最后公示。关于评定模式,大多数高校资助工作采取将所有生源学生放在一起参与评定的多元主体资助模式。在实际认定过程中,“隐形”贫困学生通常因为人际关系及性格等原因在民主评议环节不占优势,因此资助认定流程无法发挥其针对性和全面性。关于资助监管,当前高校偏向资助前期的工作,对于资助后期学生的思想情况以及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调查和干预较少,容易出现挥霍、炫耀等不良现象,影响廉洁校园文化建设。

在实际资助过程中,受资助学生的家庭情况和自身发展需求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界定需为动态过程,应在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完善资助认定及管理流程,切实做到按需资助。

(二)资助育人工作理念有待强化

就现有的资助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主要围绕在资助模式的构建上,而非资助激励效果的实现。随着新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平台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高校学生而言挑战性较大,更多时候容易被负面信息干扰和诱惑。对于资助资金的使用,高校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不懂感恩等现象,部分学生在长期的受助中甚至产生理所应当的错误心理,使资助项目的作用停留在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的层面。除了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助能力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目前多数高校采用勤工助学或者志愿者形式,工作内容偏向劳动型,对于受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自我价值的提高作用具有局限性。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新时代资助工作的开展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学生的个人成长角度出发,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三)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在学生基数不断增加的教育现状下,大部分高校的资助团队与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业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不同,部分“隐形”贫困学生在学习上跟进较慢,而大部分高校专任老师采用的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上课节奏较快,学业管理上偏向灵活计量成绩,无暇顾及到育人层面;在平时管理中,当前从事资助管理的队伍中大多都是一线普通辅导员,除资助以外,还要兼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就业创业等工作模块,精力有限导致对于学生群体的了解缺乏深度,资助工作偏向程序化;在管理模式中,多数高校采取传统的座谈会、讲座、交流会、团辅等形式,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性以及特色性。

高校资助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面向资助工作者应提供专业化培训,使资助工作朝着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面向资助对象应提供更多专业化的平台,在提供经济帮助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于资助对象的素质培养及能力提升,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效果。

三、新时代背景下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及路径

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是造成高校“隐形贫困”问题日渐凸显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应对这一挑战时,高校既有的资助方法和工作思路也存在着一定短板。新时代背景下,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应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识别、教育、引领和帮扶,从不同层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一)坚持以生为本,完善资助机制建设

进一步提高资助工作中“隐形”贫困学生群体的受益面和覆盖面,注重资助政策宣传形式,明确资助的方式、手段和管理。

1.创新宣传形式,集中宣传重要时刻

从创新宣传形式出发,利用开学报到、毕业离校及奖助学金评选等重要时间节点,形成集中宣传态势。线上可通过发布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并增加互动和反馈环节,推动资助工作有效开展;线下通过班会、资助专题会议、家校联系等方式向学生和家长解读现有资助政策并介绍具体申请流程,提高资助认定效率。

2.规范资助管理,确保流程科学精准

进一步规范资助管理,确保资助流程中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在评定前明确资助认定的条件和标准,结合地方政府部门,确保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校园卡,同学走访等形式掌握学生平时消费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在评定过程中科学制定考评办法,确定民主评议在认定过程中的合理比重,并做好认证过程中的公正性、客观性和隐私性;评定之后加强监督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建立线上线下学生意见反馈通道,并定期评估和调整评定机制,针对弄虚作假现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以增强贫困认定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二)加强协同联动,搭建三维帮扶体系

进一步提升资助对象的自助能力,从“隐形”贫困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挖掘内在潜质,正确认识自身价值。

1.拓展能力发挥平台

(1)深入了解“隐形”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针对有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的学生,加设对外沟通资助岗位,提高学生的融入感和成就感;(2)针对有文体艺特长的学生,鼓励参加各类社团,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3)加强学生与专任老师之间的联系,助推勤工助学岗位从劳动型向智力型延伸,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2.引入多方资助力量

(1)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抓好课堂教育主阵地,鼓励成绩优异学生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并引导学生将获得的资助转换为前进的动力;(2)坚持引导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增经验,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畅通校内外育人渠道,加强与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沟通联系,争取实习锻炼机会,并设立企业奖学金,进一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加大就业帮扶力度

面对就业难竞争压力大问题,建立“一生一策”帮扶台账。前期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后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并联合专任老师开展学校大型招聘会、学院专场招聘会进行针对性寻岗拓岗,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牵线搭桥。

(三)凝聚全员合力,育人方式互融共生

进一步加强对“隐形”贫困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引领,从教育的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风向标,加强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渗透、引导和干预,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1.搭建思政文化育人平台

进一步加强资助队伍建设、丰富思政教育载体、提高资助育人实效。按照学生比例足额配齐专业资助人员,并完善资助队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校内外资助工作交流学习,助推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依托组织力量开展教育引领工作,通过主题教育、理论宣讲、微课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同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坚持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系统开展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精神。

2.搭建成长成才帮扶平台

构建集学业指导、心理辅导、朋辈联谊于一体的帮扶体系,将爱与教育贯穿资助工作全过程。成立成长导师帮扶计划,加强对“隐形”贫困学生中学业困难生的帮扶,充分利用专项经费为学生提供政策支持、竞赛培训、创业培训、文化营造等指导服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促学,帮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心理健康团辅、个案咨询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成绩优异学生的朋辈引领作用,通过定期举办“学长学姐计划”,邀请往届优秀受助毕业生返校开展互助互促联谊活动,帮助学生明确个人规划。

3.搭建综合素质发展平台

在抓好守牢“第一课堂”育人主阵地的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以志愿服务为平台,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特长优势,组建分层分类的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活动,提高受助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媒体传播为载体,定期组织开展资助主题微电影、征文等受助回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深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在作品中感受资助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奋斗意识和感恩意识。

结语

高校资助工作的帮扶对象除了已经建档立卡的“显形”贫困生,还应包括未被认定为贫困生,但在生活、精神、学习上有实际困难的“隐形”贫困生。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进一步帮助并解决“隐形”贫困学生的在校困难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隐形”贫困学生的现实问题为起点,在资助机制建设上坚持以生为本、在资助理念实践上强调育人育心、在帮扶体系构建上注重扶困扶智、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推动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整体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2023年度校一般科研项目《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项目编号:FRF23YB05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丽伟.教育公平伦理审视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及制度重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03):102-103.

[2]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02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23-11-03(014).

[3]刘效壮,王丽,付智强.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构建研究[J].公关世界,2022,(21):89-91.

[4]王青花,方射娟.高校大学生群体隐形贫困问题分析与对策[J].高教学刊,2021,7(13):67-70.

[5]许琬莹. 城市青年隐性贫困人口新特质与消费观成因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20.

[6]孙俊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隐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2(06):19-21.

[7]高彦菁.“隐形贫困”:城市青年的新世相——基于改革开放40年代际变迁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9,(03):29-35+51.

[8]李雯.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隐形贫困生资助问题[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9):182-183.

(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