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形象与时代的大背景息息相关,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侧面上也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培养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园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教师形象。近些年,关于教师形象评析也激发广大学者的关注,随着时代的演进,教师形象的演变也在以不同的视角为学者所研究。因此,本文试图突破性地从教育活动史的视角出发,在分析教师形象演变的基础上,从教育史学理论深入透析教师形象的演变对学生的影响,促进教师良好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教育活动史;新时代教师形象;教师形象演变
引言
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研究的主题,传统史学总是关注政治、精英及其思想,但史学研究却脱离了大多数人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并不能构成完整的人类历史。教育活动和现象与教师和学生密不可分。过去对教师形象演变的研究重点是对职业道德、教学质量、教师角色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在教育活动史视域下就教师形象演变等教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重新审视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形象是多元化的,关于教师形象的研究也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话题,学者杨明全认为,教师形象是人们对教师教学行为表现的一种宽泛的界定,是教师特定姿态和风貌的一种表征。它折射出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反映了特定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1]。阮成武认为,教师形象作为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角色行为的外化与表征,是一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社会职能、职业特点和角色行为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固而概括的总体评价与整体印象,它既反映教师职业的固有特征和本性,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是可以“构建”和改变的[2]。袁丽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以及自身角色行为的外化与表征,具有文化性和时代性[3];任亚方将教师作为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从教师发挥的作用出发定义教师的新形象,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创造性知识传递者、促进学生人格发展者和终身学习者[4]。
一、教育活动史视域下教师形象演变
(一)教师形象演变的现状
中国教师形象演变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传统教师形象的核心是“权威、恪守、尊重”,而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中国教师形象也正在悄然改变。
(1)从传统权威转向新潮的角色转变。中国传统的教师形象是权威性强、谆谆教诲、冷峻的表情,强调老师的权威性和尊重。现在,随着社会发展,中国教师正由一种权威性的传统形象转变为一种新潮的角色,他们不仅仅负责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建立一种共同学习的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智力和精神层面,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
(2)从独立自主转向服务学生的角色转变。中国传统的教师形象是独立自主,强调老师自身的能力和独立性。现在,中国教师正由独立自主的角色转变为服务学生的角色,他们不仅要求学生坚持学习,而且要做学生的朋友、导师和指导,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更多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3)从只授课转向培养学生的角色转变。中国传统的教师形象是只授课,教师只负责传授知识,不涉及学生的修养和发展。现在,中国教师正从只授课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角色,他们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多元文化素养、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他们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以更加合理的教育模式,营造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热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总体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教师形象也正在悄然改变,从传统权威形象转变为新潮的角色,从独立自主转变为服务学生,从只授课转变为培养学生,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以展现出了教师形象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教师形象演变的原因
任何事物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社会背景变化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政治色彩。改革开放之前,政治色彩浓厚,教师的形象多以在困难中办学的人民教师为主,极大地强调了加强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不怕苦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此时的师生关系倡导的也是民主平等,尊爱师生,但此时的“民主平等”,主要是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面的。改革开放后,在社会整体生态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出台了教师法,一方面明确了教师的地位,另一方面更加突出教师的专业性,并制定了教师资格审核制度。此时学者们也不断对于师生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讨论,开始注意到教学中主客体的研究,包括教师的作用、师生关系的现状、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构建等研究。21世纪以来,教师形象更加多样化,在专业性不断提升的同时,注重师生之间共同发展进步,注重教师教学创新,增强学生创造力,不同于之前“刻板化”的教学方式,也使教师从“教学者”变成了“学习者”。教师形象转变的原因也是多样化的,如心理层面、行为层面、交往互动层面等。
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并不是孤立的、纯粹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是一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由各种状况共同促成的社会历史关系。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是具有独立的思想价值追求的。从我国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师道尊严”“事师如事父”的思想观念源远流长,进入20世纪,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百年来人们不懈探讨与追求的内容和目标,“民主平等”被认为是师生关系的时代特征[5]。但是,师生关系并不是一直和谐永存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冲突,冲突的产生,加剧最终也是成为教师形象转变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品行与道德对学生的影响
人者,德为先。道德,是教师精神的底色,是立身处世的法则,应置于教育的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道德的地位、轻视道德的作用、淡化道德的功能。现阶段我国文化是呈现多元文化的,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信息时时刻刻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作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在这样的社会潮流冲击下,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追名逐利思想的侵蚀。
教育工作是传播文化、给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前沿阵地。而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职业,作为教师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要做到坚持教师职业基本操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不良思想的分辨能力,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道德内容,促进学生内在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自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各行各业,教师要做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多学习、勤思考,拒绝盲目轻信,明辨是非、规范言行,要保持自己的思考能力。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师的品德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息息相关。具备良好的教师品德才能培育出德学兼备的学生,品德良好的教师不仅有利于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倾注到教育事业上。
(二)教师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通过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学生历来佩服那些学识渊博、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特别是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渊博的知识对于一个青年教师而言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更重要了。有这么一个比喻说教师要教给学生装满一杯水,自己就不能只有一桶水。教师要做到的就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不断地将新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跨学科等综合性知识。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应具备的专门知识,专业知识主要指教师所教授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知识,这是教师基于对自身专业的理解和学科内容知识的把握,有关于教学情境教学原则等学科教学知识也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跨学科等综合性知识也是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学科性,还具有情境性,在不可预测的情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需要学科知识,更需要大量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知识。跨专业知识所能呈现的是教师教学的综合素养,所以教师要有着强大的知识储备、活跃的思维以及课堂灵活应变能力。内容讲解清晰生动,妥善应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提升教学的效果与内在价值。
(三)教师角色的呈现方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是教师最早的角色定位。在教师这一职业角色中,“传道”是第一位的,因为“道不远人”。教师需要“传道”,但并非仅仅通过自己对学生传道来实现这个使命。教师呈现到学生面前的形象也是“传道”的方式之一。人们总是按照外界的解释行事,虽然可能没有付诸实践,但只要人们赋予它某种意义,行动就会产生客观效果。这正如教师在讲台上所呈现的角色一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一种观念影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的最大职责是帮助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言、动作等多种形式来呈现自己的角色和身份特点。在古代,教师的形象多以饱读诗书的文人形象为主,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有真才实学,且品行端正。教师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好学生之上必定有在育人过程中非常注意言传身教的老师。
三、对教师形象的建议
(一)教师形象的认识
教师形象总被比喻为“园丁”蜡烛”“蚕”“工程师”等,崇高美好且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是知识的灌溉者、播种者。但是这仅仅是对教师形象认识的一部分而已。如果教师是“园丁”“工程师”“灌溉者”,那么学生就是被修剪的植物、被组装的机器和杯子的形象,这样来讲,教师对于学生只是程序性的操作,就像流水线上生产的商品一般,按照同样的流程与模式,都只是机械的重复操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缺乏创新与个性的。就像教师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不停的灌溉就像“水龙头”一样源源不停地输出,可是学生的杯子的水灌溉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溢出来了,类似于填鸭式教学反而会使学生难以消化,知识并不会增长,而是在传递的过程中不断地损失、减少。
所以教师也需要反思和创新,不同时期前后思维不一样,所形成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工作反思,这是教学中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从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在复杂的时间情境中进行反思,是教师发展的源泉。教育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的个性、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更具有丰富性、多样性,教师自身的特长也需要予以充分地研究,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在仁爱敬业、德法兼修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自我反思的人格素养[6]。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培养终身学习的品质,才能实现理想与实践的沟通,才能完成从现实自我到理想教师的心灵超越,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铭记:“我的一举一动,都应是学生的楷模。”
(二)教师形象演变遇到的挑战与建议
未来教师形象演变可能遇到的挑战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教学技能,还要具备新技能,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改变自身形象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首先,未来教师需要更新技能和知识。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其次,未来教师需要学会使用新技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技术不断涌现,教师需要学习新技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
此外,未来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和社会素养。未来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和社会素养,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未来教师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建立容易理解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综上所述,未来教师面临着更新技能和知识、学习新技术、具备良好心理素养和社会素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等挑战。未来的教师应认真对待这些挑战,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结语
任何一种教师形象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历史文化的背景,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7]。每一阶段的教师都继承并演绎着以往时代中最精彩的部分,正因如此,才能够在当下看到教师身上那些甘于奉献、探索真理、开拓进取、安贫乐道的职业精神,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品格被赋予现代化的、更丰富的意义。在教师形象演变的历程中,以教师形象演变为核心师生观念也随之变化。虽然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类型特征,但是不同种类的育人观本质是共通的。例如,教师要尽可能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在任何时代中都担任着育人的职责;教师要饱读诗书,有足够的知识才能教书育人。总之,不管是教师形象如何演变,教师的形象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教师只有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增强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才能使教师形象不断地提升并以崇高的品质和渊博的知识立于当下。
参考文献:
[1]杨明全.反思型教师:教师形象演变的新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2(09):50-53.
[2]阮成武.论传统教师形象的现代重塑[J].教育科学研究,2003(01):47-50
[3]袁丽.中国教师形象及其内涵的历史文化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01):103-109+122.
[4]任亚方.教师在新课程中作用与形象的重要变化[J].山东教育科研,2002(10):37-38.
[5]钟启泉,刘徽.我国教师形象重建的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40-47.
[6]王爱菊.中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20(07):230-239.
[7]朱辉.论新时期教师的形象[J].现代职业教育,2016(08):191.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