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指导对拉萨师专就业影响实证分析

2024-10-16 00:00:00李艳永 刘贝
公关世界 2024年18期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分类指导机制对西藏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具体表现,从西藏高校中选取个例,通过分析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2022年的就业数据,以评估分类指导机制在提升就业率、匹配度和就业质量方面的效果。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学生的就业类型、行业分布及就业稳定性等变量。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分类指导机制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匹配度,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和教育行业就业的学生中最为明显。此外,该机制也有助于学生获得与其专业背景更加匹配的高质量工作岗位。

关键词:分类指导机制;西藏大学生;就业率;就业匹配度;就业质量

引言

分类指导机制作为一种创新的就业服务模式,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技能特长以及个人职业倾向,提供定制化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的职业匹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从而达到提升整体就业满意度的目的。本研究通过连续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了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2018—2022年的官方就业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此研究设计允许追踪连续5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从而评估分类指导机制实施的效果。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进行分析,来揭示数据的基本特征和分布,如就业率的年度变化、行业分布等。

一、数据统计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2022年毕业生各专业就业去向、就业率、对口率统计表如下所示,见表1—表5。

二、数据分析

分析分类指导机制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匹配度的影响,重点在于审视各年度不同专业的就业数据,结合就业指导和市场需求,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趋势[1]。以下是详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就业率的总体趋势与影响因素

从2018—202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各年度的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反映了较强的就业稳定性。然而,各专业的就业率在年度间存在差异。

1.高就业率的专业

小学教育、英语教育、数学教育等专业在5年间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通常高于90%),这类专业通常面向基础教育,吸引力较强,且毕业生的公职岗位就业率相对较高。

2.相对低就业率的专业

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艺术和体育类专业相对较低(通常在90%左右或以下),这类专业就业路径相对有限,部分毕业生未必符合公职岗位的要求,导致其就业率波动较大。

3.影响因素

(1)市场需求:基础教育行业对小学教育和英语等师范专业需求稳定,确保了这些专业的持续高就业率。

(2)分类指导机制:就业指导部门有针对性地提供分类就业指导,如鼓励基础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报考事业单位或公务员考试,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率[2]。

(3)升学与就业平衡:部分专业(如语文教育、科学教育)存在毕业生继续升学的现象,影响了其就业率和对口率。

(二)对口率的总体趋势与影响因素

对口率方面,2018—2022年数据表明,不同专业的对口率差异较大,甚至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1.高对口率的专业

数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等专业的对口率较高,在部分年份接近或超过70%。

2.低对口率的专业

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广播电视技术等专业对口率低于50%,甚至部分年份不足30%。

3.影响因素

(1)行业适配度:基础教育行业的教师岗位相对明确,专业适配度较高。而艺术、体育等专业面向市场的岗位多样,适配度低。

(2)职业定位与指导:不同专业的职业指导机制有所差异,分类指导机制无法充分解决对口问题,导致某些专业就业路径不明确[3]。

(3)市场供需:部分行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导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岗位。

(三)分类指导机制的具体影响

1.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路径引导

(1)公职岗位引导:基础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被鼓励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提高了这类专业的就业率[4]。

(2)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分类指导机制鼓励艺术和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弥补了传统就业路径的不足。

2.针对升学的专业分类引导

升学优先:某些专业,尤其是对继续深造需求较高的,如语文教育、科学教育,分类指导机制鼓励部分学生继续升学,以便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3.市场需求与反馈的动态调整

专业方向与市场适应:分类指导机制及时反馈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学校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的供需变化[5]。例如,科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课程调整符合了就业市场的需求。

结语

分类指导机制在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匹配度。它通过针对不同专业的特定需求,提供了差异化、精细化的指导方式,使毕业生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市场的需求,调整自身技能,找到更合适的岗位。然而,由于各个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差异巨大,分类指导机制也面临着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在一些专业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原有的指导方式可能会显得滞后,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分类指导应更注重灵活调整,根据实时的市场反馈和最新的行业趋势,迅速更新指导策略。具体而言,院校和就业指导机构应更密切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及时获取市场的最新动态和岗位需求信息。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招聘会、实习项目、校企合作课程等方式加强。在这些活动中收集到的反馈,可以作为调整分类指导机制的重要依据。同时,不同专业的指导应尽可能实现个性化,针对学生的具体技能和兴趣,提供定制化的求职策略和资源。此外,分类指导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还应加强毕业生的自身职业规划意识。通过鼓励学生尽早了解市场,主动参与相关的行业活动,逐步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分类指导机制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匹配度。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2022年度课题《分类指导机制下西藏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项目编号:XZEDGP22003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艳永.西藏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的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J].公关世界,2024,(08):37-39.

[2]李艳永,刘贝.分类指导对西藏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及影响[J].就业与保障,2023,(10):100-102.

[3]李艳永.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02):70-72.

[4]李艳永.优化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J].人力资源,2023,(16):32-33.

[5]韩杨,张帅.从“精细”到“精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03):57-60.

(作者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宋宇静)